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社牛”“社恐”作为网络热词席卷各大社交平台。“社牛”是那些在社交方面和谁都能游刃有余地交谈的人,“社恐”则是对社交或公开场合感到强烈恐惧或忧虑的人。有人这样总结,如果说“社恐”喜欢“独自美丽”,那“社牛”就是“绽放美丽”;如果说“社恐”是自己瑟瑟发抖,那么“社牛”则是让别人瑟瑟发抖。你更像“社牛”还是“社恐”?看看以下场景,你认为哪一方的表现更有代入感呢?  相似文献   

2.
李卫华 《大学生》2022,(1):64-66
最近,"社恐"成了年轻人口中的高频词,这个词原本是一个医学术语,它的全称是社交恐惧症(social phobia),又称社交焦虑障碍(social anxiety disorder,SAD),在临床精神科医生看来,它的中心症状主要是害怕在小团体中被人审视,一般还伴有自主神经症状、回避行为显著等临床症状。临床诊断中,社交恐惧症的检出率在2~7%左右,应该说大部分人是不符合"社恐"诊断的。  相似文献   

3.
如今“社恐”一词在青少年中非常流行,在这些自诩为“社恐”的人群中不乏存在真的“社恐”人。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有留守经历的孩子进入大学后的社交表现较大程度上不及无留守经历的孩子,比如倾诉与表达。文章进一步对社恐产生的原因做了探讨,对家庭、学校、社会提出了一些帮扶策略,以期能帮助有留守经历的孩子克服社恐心理,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4.
作为“社交恐惧症”的缩略,“社恐”几乎无须“绕脑筋”便能为人们会意,但其从医学病理到日常流行的“越界”蔓延、从人们“避之唯恐不及”到乐于自我“套用”的“神奇”扭转,却并不简单。在“社恐”成为热词后,人们对分辨“社恐”的流行究竟是一种疾病/缺陷的大量涌现,还是一种正常人群特征的标记和归类,兴趣并不大,更大的热情放在了将其作为自己不擅社交的完美解释,以及回避社交的理由开脱上。  相似文献   

5.
《快乐阅读》2021,(7):76-76
要说当代年轻人有什么特别害怕的事情,自我介绍一定是其中之一。尤其对于社恐患者来说,自我介绍简直是一场大型社交灾难,不仅要在众目睽睽之下自报家门,还要接受台下每一个人的审视。那种尴尬和不适感,恨不得让他们用脚趾抠出一座魔仙堡躲进去。  相似文献   

6.
孩子怕见生人,甚至与熟人谈话时都感到紧张和脸红,不愿到人多热闹的场合.有时还会表现出口齿不清、口吃、不敢抬头看人,惶恐不安,出汗、心跳加快、手足无措等现象.这就是"社交恐惧",是孩子自卑和社交恐惧的外部表现.本文针对部分儿童的社交恐惧现象进行分析,总结了导致儿童社交恐惧的因素,并提出解决儿童社交恐惧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时下, "牛"这个词在人们的生活中广为流行. "牛"最初产生于网络媒介,后逐渐扩大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由于其新颖、形象,遂又被报刊杂志用作文章题目.人们用它来形容那些超过一般,让人感觉不可思议的人.其意义的引申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本文主要探讨了"牛"的意义变化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8.
葛挽弦 《求学》2023,(20):32-33
<正>“我是个腼腆的女生”“我是个‘社恐’”“我想要远离人群”……我无数次向周围的人或明或暗地表示自己只想做一颗待在角落里的星星,发着自己的光,燃着自己的火。可当我站在明亮的落地镜前的时候,我却发现镜子里那个长得和我一样的人,她的双眼里跳动着名为“渴望”的火苗。于是19岁那年,我渐渐地挺直了那副被不断地推着向前走的身躯,昂起了头,握紧双拳,小心翼翼地迈出参与社交的步伐。  相似文献   

9.
网络是一个奇妙的社交武器。它可以让你瞬间曝光,也足以让你一夜销声匿迹。于是,就有着一些人借着网络一炮走红,譬如芙蓉姐姐、凤姐、亮叔……如果说这类人是主动曝光,主动网上社交的话,那么,还有着另一些人,他们也在网络上"大红大紫"。与前者的区别在于,这类人是被"走红"、被社交,比如"五道杠"、"很黄很暴力"的张某,还有"一人行凶,全家曝光"……这群被聚焦人群中的绝大部分,都是网络聚光灯下被推向风口浪尖  相似文献   

10.
尽管建立社仓系统的功劳总是归于朱熹一人名下,但是本文强调建立社仓如何从诸儒的社交往来,道学群体和官员合作中产生发展.我并不是想贬低朱熹的贡献,而只希望我们可以回溯到诸儒的群体中去考察他们之间的交游与合作,而不仅仅局限于朱熹一人.也希望我们可以稍微增强我们对于朱熹的社会与政治关系网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按我国法律规定,旅行社挂靠经营中挂靠社针对游客产生的民事责任,被挂靠社应承担连带责任.挂靠社涉嫌刑事犯罪时,被挂靠社往往利用"先刑后民"这一司法审判惯例规避自己的民事责任,受害者无法提起附带民事诉讼,也无法另行起诉,单一的刑事追缴和退赔在受害人众多的案件中无法真正实现权利救济.此类案件应当坚持"民刑并行"处理机制,并以...  相似文献   

12.
(一)商周的"社"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这是洞见本原的名论.先有人民而后有公社,有了公社而后才有国家,民贵君轻的论点,是孟子就他所见所知的历史发展进程提出来的.照古代的语义,社是田神,古籍或称"田祖"(诗甫田),或称"地主"(说文).古人立社为的是祭祀田神.每年春秋两次举行祭肥:春祭在开始春耕时求田神保佑,秋祭在收获时谢神.这两次祭神名为"祭社",有时就简单称为"社"(如春社、秋社),祭社也必祭稷(五谷神),所以社稷连称,通常只单称"社",说社,稷就包括在其中.每一共同体各有各的社,不容改变,所以"变置社稷"在古人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交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网络社交需求被充分激发出来,形成了Facebook、Twitter、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互联网产品巨头.2021年,随着"元宇宙"概念的持续发酵,网络空间中个体信息和情感交互更是被视为互联网发展的下一个风口.学术交流是社交活动的典型场景,科学研究人员希望借助社交网络将个人的研究成果或...  相似文献   

14.
侯洁 《快乐阅读》2011,(15):123-123
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材《鸿门宴》中樊哙说了这样一句话:"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课本的解释为"杀人如恐不能杀尽,处罚人如恐不能用尽酷刑"。这里对"如"字  相似文献   

15.
马馥雅等孟祈佑"凯旋归来"? 悦读之前:《驼铃》是一首曾经很流行的歌,表达战友之间深厚的情谊.里头有句词:"当你凯旋归来的时候,我们相会在攀枝花下……" "凯旋归来"的说法值得探讨.军队获胜而归,谓之"凯旋",皇帝会亲率百官出城至郊外迎接,以示慰劳;有时则派遣大臣出城迎接.这称为"郊劳".军队凯旋后要在太庙、太社告奠天地祖先,并有献捷献俘之礼,即报告胜利,献上战利品.现泛指被派出去的军队、组织、机构或人圆满地完成所指派的任务后载誉归来.  相似文献   

16.
正近日,在首届由四川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与四川省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协会组织的四川省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评奖活动中,《西华大学学报》(哲社版)被评为"特色学术期刊"。多年来,《西华大学学报》(哲社版)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办刊理念,坚持走特色化办刊道路,力争把学报办出特色。  相似文献   

17.
社交恐啼症在青少年中呈现一种上升的趋势,而其心理治疗在我们国内普及程度还不够,尤其是在中小城市。本通过一例社交恐怖症的案例咨询报告,简述了认知一行为疗法的一般原理及操作步骤,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七"之趣     
"七",是一个司空见惯的数字,它和人们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人的身体,明显地带有"七"的印记,人体有"七窍",即耳、目、口、鼻七孔.喜、怒、忧、思、悲、恐、惊,在祖国医学里被称为"七情".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就是说人到了七岁,大脑发育减慢,智力空间就很难再进一步拓展了.……  相似文献   

19.
这是一种分享和交流 分享人:杰米妈妈 自从生了宝宝,我的手机里存满了他的成长点滴,他的一举一动,我都想记录下来,回头翻看这些记录,总会被满满的幸福感包围着. 和所有新一代网民一样,我很依赖手机,喜欢通过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媒体获取信息和资源.我喜欢把孩子的一些生活状态发到朋友圈或亲友群里,有时是游玩的照片,有时是成长的故...  相似文献   

20.
陈健 《教育》2013,(23):23
2004年11月,为成都市锦城艺术宫"艾滋晚会"服务的一名女大学生志愿者,不小心被同学的指甲划伤了手,虽然服用了相关防治药物,但还是患上了"恐艾症"和抑郁症;2010年11月,在广州亚运会期间,来自广州边防指挥学院的一名大学生安保志愿者被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