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雪  肖燕怜 《采.写.编》2018,(1):56-58,29
涵化理论是继议程设置理论之后媒介效果研究的第二大领域,运用涵化理论研究受众涵化效果的研究虽数量众多,但也普遍存在两类问题,一是主要关注"因果关系""细分化"元理论、"照搬照用"原理论问题,而忽视了所处背景的不同;二是基于新媒体环境下运用涵化理论研究受众效果,主要关注的是以时间为标准的传播特性和互动性、参与性,有待进一步深入和提高.  相似文献   

2.
大数据时代,网络媒介相对于传统网络媒介发生了“空间转移”和“信息转移”的转向与变化,媒介和信息的变化使得大数据背景下传播学的“涵化理论”等经典命题发生了重构。传统涵化理论是单向的、线性的,认为受众在媒介长期影响下形成社会认知模式和社会行为方式。大数据背景下,受众的行为、个性、爱好都受到搜索引擎和企业的追踪,推送式的信息成为网民接触信息的主要方式。媒介根据受众的个体认知模式制造个性定制信息,受众涵化了媒介内容和媒介传播的方式;而媒介推送的信息又进一步加强和巩固了受众的原有认知模式,媒介又涵化着受众;整个互动过程中,受众受到原有自我认知模式的不断涵化。  相似文献   

3.
直觉加工模型是涵化理论的最新发展成果之一,然而这一成果并未得到国内学界的足够关注。本文首先对涵化理论的基本主张及其缺陷进行简要的回顾,并以此为基础对施拉姆(L.J.Shrum)等人于2002年提出的直觉加工模型进行介绍。我们还进一步分析了该模型的心理学假设,并结合现有心理学研究成果分析了有可能导致该模型发挥效用的多个关键因素以及其运用前景。最后,我们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尚待实证研究探讨并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抖音以几何级的发展态势迅速占领了短视频市场,同时也成为了城市形象建构的新阵地,吸引了无数受众。借助涵化理论,以抖音平台为例,对西安城市形象建构的新范式进行探析,可以发现西安通过构建“PGC+UGC”的双重路径、采用突破地域的分发算法、植入鲜活动人的市井内容等方式,不断影响着受众心中的“主观现实”,从而拓宽了过往西安传统的单向度城市形象。同时,这种城市形象建构的新范式也为未来城市形象建构提供了良性策略。  相似文献   

5.
马燕 《新闻知识》2015,(2):47-49
伴随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手机阅读已经成为大学生群体不可或缺的生活要素。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和数据分析,考查大学生手机阅读的行为范式,及其对手机阅读影响的自我认知,发现其有着程度不一的"媒介依赖",其社交模式、思维方式、言语规范均受到影响,这种现象是一个"涵化"的过程。从技术方面看,则符合技术传播"创新扩散"的理论解释。为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的手机阅读习惯,高校应着重挖掘和建设图书馆馆藏资源,开发具有校本特色的图书馆APP。  相似文献   

6.
刘扬 《新闻世界》2013,(8):253-255
本文梳理了2006—2012年海外涵化理论研究的论丈,基于两级涵化效果研究的视角,结合研究主题作了相关述评,阐释了近期涵化研究的重点和进展;同时,本文对研究中的缺陷进行分析,认为从“涵化效果背后的作用机制”角度考量,海外研究并未有实质性突破进展,涵化理论研究的理论模式整合问题也亟待解决,希望这对于我国学者从事涵化理论研究有一定启示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7.
包萨楚拉 《视听》2023,(5):10-13
从涵化理论视角来看,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ChatGPT对新闻教育体系中的课程内容丰富、学生能力提升与新闻教育功能的实现都能起到明显推动作用,但新闻教育也会因ChatGPT的出现而面临新闻学子学习态度与模式转变、新闻价值观教育重心偏移、新闻传播学科独特性无法凸显等挑战。面对技术的飞速进步,新闻教育工作者应始终保持理性与清醒。  相似文献   

8.
邓昕 《报刊之友》2014,(4):108-110
20世纪60年代,格伯纳等学者通过对电视传播效果进行实证研究提出“涵化理论”,揭示出大众传播在建构社会现实、影响价值观、形成受众的社会共识方面的教化作用。如今,由新型信息传播媒介所营造的新媒体时代悄然来临,部分传统传播理论遭受挑战。本文旨在对新媒体环境下的涵化理论的适应性进行探讨,并尝试结论:涵化理论的适应性确因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而受到了挑战,但却并未全然失去其原有的理论阐释力。  相似文献   

9.
格伯纳涵化理论开创性地运用实证研究方法阐释了客观现实、媒介现实、主观现实三个现实的关系,验证了李普曼关于"媒介拟态环境"的认识论假说。涵化理论自提出后就批评不断,但仍然带着争议成为效果研究中最为重要的几大理论之一。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外涵化理论的研究进行简要梳理,建议:未来涵化研究需要在理论上能对更多跨层次的作用力加以研究,并且将批评性的眼光聚焦于电视的社会角色和文化影响,打破学术研究"零和游戏"原则,实现涵化理论研究与文化批判研究的合作。  相似文献   

10.
2019年7月1日,号称"史上最严格的垃圾分类措施"率先在上海实施,各大主流媒体都对这一重要事件进行了报道。本文运用涵化理论,采用文本分析和内容分析法,选取了173篇澎湃新闻客户端自6月25日到7月19日关于"垃圾分类"的新闻报道,分析其如何对受众进行"垃圾分类"的习惯培育,存在哪些不足并给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互联网与人们社会生活的深层互动日益频繁,网络所构筑的虚拟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随着受众选择自主性的增强,电视时代的"涵化理论"无法对复杂的社会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信息传播模式和内容结构的变化使得普通受众开始参与媒介拟态环境建设过程,改变了大众传播时代的线性传播模式,"涵化理论"的内涵在网络时代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相似文献   

12.
姜恬 《新闻世界》2011,(5):83-84
涵化理论自问世以来饱受学界的批判与质疑,本文引用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对各种批判进行了分析和预测。同时,本文对部分批判研究展开了辩驳与再批判,指出它们存在的根源在于对原理论的误读。最后,文章指出对涵化理论的研究应该跳出马莱茨克模式,走上新的、积极的轨道。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涵化理论赋予了新的含义.涵化理论在目前的互联网传播环境中依然存在,但互联网的特点使得涵化理论发生了一些变化,主要是对受众的单向线性影响变为了受众与媒介的双向互动.受众在互联网传播环境中通过积极参与和互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主动行为接受着互联网话语的教化和培养,这些行为和因素都在影响着涵化理论在互联网环境下的理论框架及效果评价,也影响我们对互联网受众的认知与价值发现.  相似文献   

14.
新闻涵化就是用事实说话.背景材料是用事实说话的重要手段.通过对背景材料的内容和角度进行筛选,以及对不同的背景资料与新闻事实之间进行不同的排列,能够表达传播者的倾向性意见和评价.  相似文献   

15.
媒介文化全球化与当代意识形态的涵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涵化理论”角度分析了全球化进程中的媒介与民众意识形态关系。文章从媒介文化的传播形式、经济和技术背景分析了产生涵化功能的物质前提条件。同时借助拉康精神分析理论与阿尔都塞的“主体召唤”理论系统分析了媒介影响意识形态生成与认同的机理。作者认为 ,文化他者侵入是以“球土化”的形式进行的 ,受众日益加深的对媒介长时间的依赖是文化“他者”对本土民众意识形态涵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杨锐冰 《视听》2022,(2):57-59
近年来,悬疑网络剧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一度占据了类型化网络剧的头部地位,赢得大量观众喜爱.但其在尺度把控、社会价值引导、专业严谨性方面存在责任缺失,且依附互联网的病毒式传播对以青少年为代表的年轻受众的社会认知、价值观树立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形成涵化效果.直到2020年,现实主义题材的悬疑网络剧口碑与品质双丰收,利用...  相似文献   

17.
18.
新媒体平台的普及刺激传统营销模式的转型,由此诞生的新媒体营销成为炙手可热的营销模式。通过分析不同模式的新媒体营销案例,在“涵化理论”视角下发现新媒体营销在现有低成本、精准定位等优势的前提下依旧存在着价值导向等方面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可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9.
"涵化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由伯格纳系统提出的传播学理论,认为电视媒介对人们的意识形态具有涵化作用。本文将从问题意识角度出发,考察"涵化理论"的形成过程,从而论证问题意识对于学术研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赵本山从1990年开始,连续20年出现在央视春晚舞台,受到观众的喜爱,近年他却一直被谣言缠身。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笔者以新浪网为例研究赵本山的网络媒介形象。首先,研究新浪网作为网络媒介以及传播者的媒介建构,然后研究赵本山在新浪网中作为被传播者的媒介形象。研究发现,赵本山在2015年一直在尽力树立一个积极正面的媒介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