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九世纪中后期,清统治阶级中的洋务派为了巩同封建政权、应付国外压力,发起了旨在"求富"、"自强"的洋务运动.洋务教育是洋务运动的重要内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教育的指导思想,洋务派据此创办新式学堂、设置新式课程、翻译西学书籍、派遣留学生等,洋务派的这些教育活动也影响着中国近代的小学教育,促进了小学教育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2.
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中,李鸿章是中国近代技术教育的设计者和实行者,他为使士大夫放弃"章句小楷之积习",把科学技术"悬为终身宝贵的鹄的",奏请科举增开洋务进取科;反复重申"用人最是急务,储才尤为远图",创办了一批技术学校,拉开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序幕.  相似文献   

3.
洋务教育是洋务运动中的重要内容。它开了中国近代新教育之风,是资本主义教育制度在中国的先声。然而,对于洋务派在教育方面的种种举措,时人或者今人都是或褒或贬,众说纷纭。本文拟从洋务教育的产生、发展中总结其特点,剖析其本质,以求对洋务教育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4.
洋务教育是洋务运动中的重要内容.它开了中国近代新教育之风,是资本主义教育制度在中国的先声.然而,对于洋务派在教育方面的种种举措,时人或者今人都是或褒或贬,众说纷纭.本文拟从洋务教育的产生、发展中总结其特点,剖析其本质,以求对洋务教育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5.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中国的传统教育也走上了近代化之路。洋务运动时期新式学堂的创立,不仅是洋务教育的主要内容,更是对传统教育的宣战,对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具有开风气之先的作用,翻开了中国教育史上的新篇章。但由于指导思想的局限性,洋务学堂并没有能够令传统教育完成根本性的变革,未能担当起救国兴国的重任。  相似文献   

6.
洋务运动是指 19世纪 60年代到 90年代洋务派大规模创办洋务事业的活动,它是地主阶级为维护和巩固清王朝的统治而掀起的自救运动。过去对它的评价颇有微词。但历史评价必须充分关注历史运动的总趋向。洋务运动涉及的范围相当广,主要包括:创办近代军事工业、编练新式陆海军、创办民用工业、创办报刊学堂、派遣留学生等。虽然洋务运动没有实现“自强”、“求富”的目的,但它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留下了一定的历史功绩,应该说洋务运动大体上完成了历史赋予它的使命。   一、洋务运动促进了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的演变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造就了一…  相似文献   

7.
洋务运动时期,中国出于对外交人才和洋务事业的需要,通过有识之士的不懈努力,克服重重困难,向美、英、法、德等国派出留学生,开始了近代中国的留学教育实践,成为洋务运动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为中国近代化造就了各种新式人才,使中国融入近代国际社会,推动了中外文化双向交流.  相似文献   

8.
再从张之洞看洋务教育的终结李剑萍本文主要想就洋务教育的终结标志、洋务教育与维新教育的关系等问题,谈一点自己的学习心得,以求方家指正。洋务教育“洋务教育”这个概念,迄今尚未准确定义。一般讲,洋务教育就是指洋务派在洋务运动时期兴办的教育事业。所谓洋务派,...  相似文献   

9.
近代来自西方的传教士与中国士大夫有两次教育上的合作.一是在洋务运动期间,传教士进入洋务机构和洋务学堂工作,充当技术人员和教师.二是在维新运动中,传教士积极游说于维新人士之中,提出了系统的教育方案,试图革新中国教育并获得新式教育的领导权.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开始,实际启动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进程,但作为承载中国教育近代化任务的洋务教育,在发展中表现为实践上的沉重滞缓和指导思想上的本土化取向,这既给在华教会学校留下插足发展的空间,同时也设置了障碍。基督教教会正是在这种矛盾中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策略调整,抓住中国教育从传统向近代化过渡的这一转机,从70年代到世纪末的近30年时间里,实现了教会学校数量的扩张,完成了从早期的零星自发状态向专业化和制度化转变。本文将从分析洋务教育实践和指导思想的特征入手,循着洋务教育与教会教育对抗和依存关系…  相似文献   

11.
对于洋务运动时期兴办的洋务学堂的性质,史学界关注甚少。本文从教育目的、课程设置、考试制度及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洋务学堂是带有资本主义因素的封建民族教育。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发起了一场以"自强"和"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一些有识之士逐渐认识到传统的教育体制培养不出适应洋务事业需要的人才,于是他们便开始探索改革传统封建教育的方案,其途径以创办新式学堂和向外国派遣留学生为主。洋务派的教育改革举措适应了近代教育的需求,培养了一批经世致用的实用型人才,促使了近代科学知识的传播和社会风气的转变,并为现代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借鉴。但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洋务运动时期的这些教育改革未能从根本上彻底变革封建的教育制度,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由于受到外来资本主义的压力,中国开展了洋务运动。随着中国内传统士大夫阶层的分化以及传统教育的废弛,晚清洋务学堂应运而生。晚清洋务学堂冲击了中国的传统教育,对中国教育近代化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即晚清洋务学堂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教学方法推陈出新、推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和近代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4.
评李鸿章的洋务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出现的洋务运动,是在中国进一步陷入半殖民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它是清朝统治集团在内优外患交相冲击下,企图挽救危亡的运动。带有买办倾向的封建大官僚李鸿章,经办洋务最多,是洋务运动的中心人物。他曾自诩为喜谈洋务的“圣之时”和办洋务的权威。因此,研究李鸿章的洋务活动,对于评价洋务运动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15.
在洋务运动中,译书成为洋务派的主要事业之一。但是中国境内的传教士是译书的主力。传教士的译书一方面满足洋务学堂的需要,一方面向社会发行,广泛传播了西学,促进了中国教科书的近代化,促进了洋务教育对民智启蒙作用,为洋务教育的深入开展奠定了社会基础,间接地加速了科举制度的解体。  相似文献   

16.
我在半个世纪前专门从事中国近代史教学与研究工作之始,即确定以学术界少人间津的洋务运动作为研究重点。与此同时,将与洋务运动关系较深的李鸿章、盛宣怀、郑观应三人作为洋务历史人物重点研究对象,其中尤以盛宣怀作为重中之重。这是为什么?这要从1861年至1901年40年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及盛宣怀对洋务事业的巨大贡献谈起。  相似文献   

17.
一从1864年太平天国革命失败,到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以“洋务”为中心的历史时期,一般称之为“洋务运动”。“洋务”二字,似乎由“夷务”二字演化而来,是与外洋有关的一切事务。倡导洋务运动的,是由部分王公贵族、地方督抚、买办商人、地主士绅和知识分子组成的洋务派别。决定洋务运动性质和方向的,是其中的满汉军政要员,如奕訢、奕譞、文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这些军政要员虽然出身、阅历、权势和识见不尽相同,但在阶级立场和政治观点等方面却基本  相似文献   

18.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不仅关系到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关系到新旧阶级的分化、产生,而且对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变化,对后来的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杜石然、林庆元、郭金彬合著的《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科技》一书,以科学史的新视角,较系统地深人阐述了洋务运动时期近代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理论的引入及作为引入这些近代文明成果的重要途径——洋务教育。本书与一般洋务运动史的论述不同,它是以洋务运动时期近代科技在中国传播、应用为主线,围绕这一主线,作者深入论述了它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运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对洋务运动时期的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之间的相互影响作了较为系统细致的考察与探索,并从  相似文献   

19.
一位不容忽视的洋务思想家——马丕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经历了三十余年,包含着深刻的社会内容,影响十分重大的运动。在这一运动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无疑会出现许多洋务派人物。但是,迄今为止,除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著名洋务首领外,不少洋务派人物尚未引起人们足够的注意,甚至被排除于洋务派之列。马丕瑶便是其中之一。其实,马丕瑶是一位不容忽视的洋务思想家。他的洋务思想明确、系统,一些方面还具有自己的特征,是洋务运动后期发展的一个真实写照。认真探讨他的洋务思想,对洋务运动史研究的深入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中体西用”与张之洞的教育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体西用”是西方近代文化传入中国后,中西文化结合的一种形式,是洋务派从事洋务活动的指导思想和文化政策,是近代中国社会和时代的产物。19世纪90年代末,洋务运动后期的代表,洋务教育的集大成者张之洞在一份奏折中提出“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同年,他在《劝学篇》中集中地、全面地阐述了“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的思想,形成了以新卫旧,以西维中的文化理论,这是张之们推行近代化运动,特别是教育近代化的纲领。张之洞“中体西用”的含义指的是教育首先要以中国的经史之学、孔孟之道、封建的典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