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天,以移民身份进入美国的外籍人口中有一半以上都来自亚洲。在历史上,美国的亚裔移民人口远远不及来自欧洲其他国家的移民人数。造成20世纪上半叶美国境内亚洲移民数量相对较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影响最深远的莫过开始于19世纪80年代的排华运动和随之产生的1882年排华法案。排华法案一直是很多学者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讨论排华法案对华裔移民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纸上儿女”是美国移民史上特定时期的一个特殊现象,文章主要通过论述19世纪华人移民的社会背景、社会结构、在美生存状态以及美国的反华运动和排华法案的实施,分析“纸上儿女”现象形成和发展的内部、外部及其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3.
张杰东 《神州学人》2004,(10):36-37
2003年12月末,在广州,在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办的“世界华人食品科学家大会”上,聚集了来自全世界各地的华人食品专家。来自爱尔兰国立大学的孙大文教授作为华人食品专家的海外特邀代表,在会上作了主题发言,对我国食品工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 会议刚一结束,孙教授来不及赶到近在咫尺的老家潮州探望一下亲人,就又匆匆忙忙地回到爱尔兰。他正忙于筹备将于2004年1 0 月在北京举行的国际农业工程委员会(CIGR)有关“农产品加工与食品安全”的大型国际学术研讨会,这是国际农业工程委员会第一次在中国举行大会。为了争取这一…  相似文献   

4.
经过一百多年的奋斗,中国移民在美国被视为"模范少数族裔".华人的吃苦耐劳和任劳任怨使他们成为受欢迎的廉价劳动力,也使他们在激烈的竞争中受到比其他少数族裔更多的歧视和排挤,甚至连政府也制定排华法案,限制华人移民美国.华裔女作家汤亭亭在<中国佬>中追溯了历代华裔美国人的经历,反映了华人从未被当作真正的美国公民,他们所受的待遇总是与"中国"发生关联,他们的社会地位深受中美关系的牵制的史实.  相似文献   

5.
《排华法案》是美国首项含有种族和阶级歧视性质的移民法律条文,专门针对及排斥劳动阶级的华人移民。美国联邦政府1882年实施《排华法案》,到1943年才废止,这61年间对华籍移民的限制,是美国移民史上非常不光彩的一页。本文就排华时代美国旧金山华埠行刊的华语报章里收集的引用有关华人移民的词汇,探讨当年美国华人社区媒介对排华政策的反应及表达方式,值此印证当年居美华人对联邦政策的抗议及批评。这些华埠报刊里收集到的词汇,明显地反映出当年美国华人绝对拒绝认同一切《排华法案》有关的移民措施。有关排华及移民的讯息,在翻译程序上,不但没有直译原意,中文译文里更附加上严厉批评的意识,结果是创造了一类非常突出的华埠华文词汇,在美国各地华埠通行数十年。这是一种既普及也特殊的华埠小区语言词汇现象。加上华人不断地循各种法律途径挑战歧视他们的移民法例,尤其是在旧金山1906年地震后充分利用了美国宪法第十四条修正法案条文,整体来说是一种保障他们公民籍权和移民权益的具体行动。从这个当年美洲华文报刊文字现象看美国华人历史,我们深刻认识到当年美国各地华人的共同立场:在自己的小区里,他们的语言表达是全面否定,不接受联邦法律所容许的排斥华人的国家政策。这种小区媒体文字一致抗衡政策上歧视他们的团结精神,也是充分地表达了中美两个国家的民族都存有的"不平则鸣"的普世文化思维。  相似文献   

6.
华裔美国文学是在特定历史时期美国多元文化的产物,包含华裔美国作家曲折的发展历史。中国文化符号为代表的中国元素扎根于华裔美国历史、美国历史和中国历史之间。  相似文献   

7.
美国华裔文学对中国文化的传播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本文通过研究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因素,探索美国华裔作家文学作品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以给读者或外国人诠释更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及其中国传统文化特点。《吾国吾民》(My country and My People)是林语堂乃至中国作家最早向西方介绍中国和中国文化的一部重要著作。本文通过对林语堂《吾国吾民》这部作品的仔细研读,提炼其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加深和扩大广大读者对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与中国传统文化关联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美国在近代史上的移民政策演变可划分为三个时期 :选择性移民政策时期、开放式移民政策时期、限制排斥移民政策时期。外来移民对美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等的发展都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他们对美国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是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李璐 《留学生》2011,(10):13-14
相比建国之初,当今出国留学的时代和背景不同了,出国留学的形式和途径、学习的领域和内容也各有不同,然而相同的是,当年朱光亚那一代留学英才倡导的“留学报国”精神始终如一,在一代代留学人员中不断传承发扬。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留学报国”的含义也有所拓展,不再局限于“回国工作”,留在国外,同样可以以多种方式服务和报效祖国。  相似文献   

10.
国际要闻     
美参院通过涉华汇率议案:美国会参议院11日不顾国内外的强烈反对,以63票赞成、35票反对的投票结果,通过了《2011年货币汇率监督改革法案》。该法案的主要内容是要求美国政府对所谓"汇率被低估"的主要贸易伙伴征收惩罚性关税。外界普遍认为,此举主要针对中国,旨在逼迫人民币加速升值。该法案在得到参议院批准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以来美国华裔妇女对中国的影响与中关关系和两国国情密切相关,尤其是在20世纪前期,美国华裔妇女包括长期留美的女学生在内,支持了中国革命,为中国社会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文化书写是美国华裔作家表达华人世界的一种手段。从最早的华裔踏上美国的国度起,华裔逐渐被标榜为野蛮、肮脏、劣等和温顺、勤奋、节俭。美国人眼中的"中国形象",逐渐形成一种思维定式。汤亭亭、谭恩美、赵建秀等新一代华裔文学家进行英文创作,其作品中蕴涵着丰富的中国文化元素,引起中西方文坛的广泛关注。华裔作家在作品中热爱尊重中国文化的积极方面,同时又疏离了含有消极意义的中国文化。这些华裔作家对于中国文化既爱又恨的态度,决定了他们在其作品中改写中国神话,重建"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13.
美国华裔作家在创作中大量运用杂糅语言,包括中国英语词汇、句法和修辞,把中国元素渗入作品中,从而生成了后殖民理论大师霍米·巴巴所阐述的“第三空间”,在解构美国文化霸权的同时,重塑了自身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14.
阴谋论者普遍认为美国政府实施低价美元政策是为了拯救美国经济,美元贬值可以推动出口贸易,防止通缩肆虐,促进海外投资,恢复劳动力市场,隐形消灭债务。其实这是错误的观点,低价美元政策有许多极为有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凡夫 《小读者》2010,(3):38-39
“亨茨曼是那种将国家利益放在党派利益之上的人。”亨茨曼是何许人也,让美国总统奥巴马给出如此高的评价?他,就是美国国会参议院全票通过的现任美国驻华大使洪博培,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任民主党执政下的共和党籍驻华大使,也是最受中国媒体关注的有着不少中国情结的美国驻华大使。这不仅因为他在任犹他州州长时就把中文列为“战略性外语”,而且因为10年前他特地收养了一名中国女儿—杨乐意。  相似文献   

16.
汤亭亭的《中国佬》采用改写中国的传奇故事和西方的文学经典、呈现有关过去的自相矛盾的版本、抵抗事实和想像的对立等叙事策略,整合传记与诗学,进行跨文类书写,颠覆统一叙事的观念,质疑并颠覆美国主流社会言说历史的权威,以不带权威的口吻建构有异于美国主流社会的另一个版本的美国历史,使不同版本的历史得以呈现,引发人们对历史的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17.
《初中生》2012,(32):54
正8月31日,中国企业家陈光标花3万美元在美国《纽约时报》上刊登了半版"广告"。"广告"中,陈光标自称"中国公民、世界和平使者",他"郑重向美国政府、美国人民声明:钓鱼岛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日本右翼分子在侵犯中国领土主权、破坏太平洋地区的稳定和安全,他坚决抗议日本右翼分子最近挑起的钓鱼岛争端和所谓的购买钓鱼岛、国有化钓鱼岛举动,并呼吁美国政府各界人士谴责日本的挑衅行  相似文献   

18.
"中国梦"是中国当下一个十分热门的研究课题,要实现"中国梦"必须要发扬民族复兴精神、弘扬文化传承精神和宣扬个人奋斗精神。纵观美国华人文学,民族、文化和个人成功一直都是美国华人作家作品中反复强调和呈现的,本文把这两者联系起来,强调和分析美国华人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民族复兴、文化传承和个人奋斗等主题。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对容闳《我在中国和美国的生活》、李恩富《我的中国童年》、黄遵宪《逐客篇》以及佚名作者《苦社会》进行文本细读,梳理了晚清旅美华人文学想象美国(他者)和中国(自我)的几种模式:容闳自传中的美国和中国分别被建构为文明和落后的形象;李恩富自传中的美国和中国则分别被描述为纯粹的"异"和诗意传统的中国形象;在《逐客篇》和《苦社会》中,美国和中国则主要被表述为一个背信弃约的种族主义国家或苦难的中国形象。晚清旅美华人对"他者"和"自我"的文学想象,奠定了后来旅美华人文学想象美国和中国的几种模式。  相似文献   

20.
该文简要概括了华裔美国文学中“中国形象”塑造的特殊之处,分析了其与美国主流文化中“中国形象”的差异以及不同华裔作家笔下塑造出不同“中国形象”的原因。着重提出了华裔美国文学中“中国形象”塑造的四个层面,即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和心态文化层,并总结出华裔美国文学中“中国形象”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