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记者部落     
从一名举重运动员到如今的体育名记,齐鲁晚报记者马安泉走过了41年的艰苦奋斗路程,他始终不渝地热爱着体育新闻事业,成为一名好记者的理想时刻在鼓舞着他。请看本期传媒骄子《马安泉:当一名好记者是终生的追求》。  相似文献   

2.
中央某大报一名记者在参与报道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过程中,仅一天一夜的时间,就发了45条消息、多张照片。原来他凭的是10多年与航天打交道的学习与积累。由此想到了两则名人轶事:著名剧作家曹禺1980年访美归来后说,一位纽约时报的记者,采访他只是有目的地提了几个问题,在报上发表了3篇文章。文章里谈了许多意想不到的事,而且事实没有出入,材料准确无误。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马季上世纪80年代初到香港演出。当地一名年轻记者到后台采访他,他们见缝插针谈了不到一小时。在香港的15天里,马季见到了这位记者关于这次采访他的5篇文章。这些记者…  相似文献   

3.
张向宇 《军事记者》2010,(11):69-70
从大西北农村一名青年到一名解放军士兵;从贺兰山深处一名战士报道员成长为一名新闻干事:从一名部队基层宣传干部成为中央电视台等媒体驻武警记者站的记者;从一名军事记者再到北京市林业局宣传中心副主任兼《绿化与生活》杂志副总编辑,他的成长足迹给人启迪。日前,当笔者在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裕民路的首都绿化委员会机关采访谷伟学时,他深情地说:“是部队这所大学校培养了我,是新闻工作岗位锻炼、造就了我。”  相似文献   

4.
武陵 《新闻导刊》2008,(3):39-40
"一辆摩托转农村,3年行程4万里。追寻新闻三贴近,经常奔波在一线。"这是《武陵都市报》记者龚杰品做记者以来的真实写照。龚杰品是一名中共党员。也是一位对新闻充满激情,并取得不错业绩的年轻记者。他是一名自己买摩托,自己加油,自己买相机,文字和摄影一人做的全能记者。他的典  相似文献   

5.
张恨水以通俗小说家的身份为世人所知晓,事实上一生著有数百万字新闻评论作品的他,更是一名出色的报刊活动家和新闻工作者.从1918年开始记者生涯,到1948年秋辞去北平<新民报>的编辑职务,张恨水从事报业工作达30年之久.他干过记者、副刊编辑和主笔,任过副总编辑、总编辑、报社社长,在新闻界有"全能报人"之称.  相似文献   

6.
2012年2月,央视新闻频道的三位记者,时隔一年多再次到鞍山重访雷锋传人郭明义。从2月27日到3月3日,6集系列报道《郭明义和他的"粉丝"》连续在央视新闻频道《走基层·蹲点日记》专栏中播发。记者在采访札记中写道:"发现老郭还是那个老郭,唯一的变化是,现在的他成了微博上的明星,粉丝600多万,人气排行榜前60名,每天新增粉丝数以万计。"与以往对郭明义的报道不同,记者通过敏锐的洞察力,抓住了郭明义  相似文献   

7.
一名合格体育记者的人生以什么作为计量单位?4年!奥运会四年一次,世界杯四年一届,一名体育记者工作中每一次的高潮和低谷,都是由一届奥运会的结束,到下一届奥运会的进行。对于一名成熟的体育记者,北京奥运会的准备同别届无  相似文献   

8.
51岁的马丁·穆里根1990年进入英国<金融时报>工作.17年来,他走完了一名财经记者成长的标准道路:由普通记者(reporter)到专栏记者(columnist),再到今天的高级编辑(senior editor)和主任编辑(sub-editor).但与<金融时报>同事们不同的是: 1995年起,马丁应汤姆森基金会之邀,先后在东欧、西非和东南亚地区为十多个国家的主流媒体培训财经记者.多年跨国界教学实践让马丁对国际财经报道有了新认识.  相似文献   

9.
张晓刚被数十名记者围堵在展厅中央,一副无奈的表情,经过三轮堵截和提问之后,他又被拽到几台摄像机前进行网络现场直播。  相似文献   

10.
胡政之从1912年参加<大共和日报>到1949年辞世,在新闻界拼搏奋斗了近40年,是新闻事业的全才和新闻工作的多面手.他既是一名杰出的记者、编辑、出色的报刊政论家,又是一个善于报业经营管理的蜚声于世的报业企业家.  相似文献   

11.
郭亚洲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朴实无华,他人朴实,话语中也透着朴实;他的身上有一种新闻工作者莫名的魅力。他做过《早餐前后》的夜班编辑,做过农村节目的制片人,也是一名长期奋战在采访一线的记者。2001年,他受台里委派到汤原县第一小学支教并挂职副校长,  相似文献   

12.
周华林在兵团日报社工作的17年,可以说是沉在基层,深入职工群众生活中的17年。17年来,他一直告诫自己:我来自基层,一定要把新闻的笔触始终放在基层。他是这样想的,更是这样做的。从一名基层通讯员到现在兵团日报的主任记者,他始终钟情于新闻工作,始终紧贴火热的基层生活。  相似文献   

13.
他从事专业新闻工作已经整整三十年了,从东北辗转到西南,又从西南来到北京,从一名普通记者到新华社分社社长,再到人民日报教科文部主任,但时间没有消磨他对新闻工作最初的热情,反而更加坚定了对新闻事业的热爱。他至今仍像30年前一样战斗在采编第一线,将一片赤诚之心,化作对党和人民满腔热忱的笔,书写着自己的新闻人生。 他就是李新彦。  相似文献   

14.
贝特兰,一名英国记者,他于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后,两次到陕西采访,向国内外报道了中国人民抗日斗争与西安事变的真相。毛泽东接见他时的谈话还被收入《毛泽东选集》,贝特兰因此成为中外闻名的记者和中国人民永远的朋友。  相似文献   

15.
本刊讯 俞佳友是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方新闻中心记者,2009年2月,被选派到青田县万阜乡担任农村工作指导员。两年多来,他克服各种困难,为当地村民送温暖、办实事。一名普通党报记者,坚守着对农民兄弟的质朴情怀,用手中的笔,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以自身的言行赢得父老乡亲的信赖和爱戴(本刊今年第四期以《俞佳友:党报好记者》为题作长篇报道)。  相似文献   

16.
“全心全意做一个记者”。这一句话,写在张煦棠新近出版的作品集《一个记者的足迹》里。每次读到,总是怦然心动。 张煦棠是新中国成立后投身新闻事业的第一代人。从随军记者到政法、文教、科技、经济,几乎所有的“记者行当”都做了一遍。他的这一本作品集,收入120余篇代表作,以写作年份排序,让我这个年轻记者,得以追寻一位素来敬慕的前辈长者的成功足迹。 我曾在他手下当一名兵,当时他已年过花甲,从文汇报副总编岗位上下来后受命主持新闻报,做总编辑,在我的印象中.很有些与众不同。他始终不改记者本色。近10多年,他当“新闻官”,虽分  相似文献   

17.
陶宜军这个名字在近几年的全国新闻摄影年会上十分引人注目。他,是从一名退伍兵成长为一名副总编的。   军人家庭出生的他 17岁入伍,心里始终铭刻着“每天作起点”的座右铭。新兵连分兵他被破格分到照相连当班长。当兵第一年就入了党。   如果说部队是熔炉,他就是这炉子淬出的好钢。 1985年陶宜军退伍后选择了富有挑战性的摄影记者工作。当时有人怀疑他能否胜任记者工作,陶宜军对自己很有信心,他说:“我的信心来源于部队几年锻炼出来的特别能吃苦和敢于胜利的精神”。到报社上班第一天,他就把行李搬进办公室,吃住在编辑部。为了…  相似文献   

18.
在天山南北,在新疆大地,阿不力孜·阿不都热依木是一位颇具知名度的记者。他那一篇一篇富有特色和充满新意的报道,通过电波,在天山南北回响,激荡着人们的胸怀。听众称赞他是“维吾尔族人民的好儿子”,“农牧民们贴心人”。以至于外国朋友读了他那些反映新疆经济的报道,也是称赞不已。一位巴基斯坦的客商到乌鲁木齐洽谈合作项目,也非要见阿不力孜一面,以表达对他的钦佩之意。 阿不力孜出生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边缘的一户普通农家。种过地,放过羊。1977年从新疆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新疆人民广播电台工作。他刚到电台时,维吾尔语采编组才成立两年。组里除了三名“老广播”外,就是他们刚来的新手。这时电台在和田专区建立了记者站,需要驻站记者。年轻的大学毕业生阿不力孜自告奋勇报名去驻站。他下站后,面对一摞摞的材料兴奋不已,编  相似文献   

19.
范列 《传媒》2004,(1):54-56
梁衡是中国新闻界和文学界颇具影响的人物.作为一名地市报记者,我曾与梁先生有多次工作上的接触,聆听过他的教诲.2003年11月上旬,当梁衡先生到浙江衢州主持生态与经济"双赢"论坛时,记者采访了梁衡先生.于是,有了以下关于新闻的对话.  相似文献   

20.
提起袁勇,在全国铁路新闻界和北京电视艺术界都小有名气,同仁们都亲切地称呼他“老记”。其实,他年龄不大,今年35岁,可“新闻龄”少说也有15年。尽管近年来,他作为铁道部十六局电视记者站站长、一名兼职记者,拍摄繁忙,但他仍笔耕不辍,不仅千般努力超越别人,也万般努力超越自己。1994年他又喜事盈门——被评为北京电视台记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