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笑傲江湖》的语用模糊现象可以从说话人、听话人及非对话无声语言三个角度加以分类,通过对其在文本中的显现方式和作用分析,探讨了语用模糊现象在汉语文学文本中的存在及价值,并提出语用模糊认识框架可以拓宽到无声语言层面。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Austin言语行为理论尤其是言外行为和言外之力的定义,并据此引出语用模糊的概念,接着尝试从语用模糊的角度探讨了《哈姆雷特》主人公哈姆雷特的语言,从而发现了其语言魅力的部分原因在于灵活地运用了语用模糊。因而发现语用模糊在《哈姆雷特》中是一个行之有效的会话策略,这也为莎翁戏剧语言巨大魅力找到了一个新的语用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霍桑的小说中人物活动的环境总是具有某种独特性,总是处在与现实社会生活有着某种隔离的状态之中。作者通过对小说《红字》中四位主要人物的分析,在揭示人性中的阴暗面和批判社会丑恶的同时肯定了人生,信任人性中的爱与善良。  相似文献   

4.
语言交际是在一定的认知语境中展开的,话语的理解是一种交际双方的心理认知过程。文化差异是语用失误的表层原因,认知语境的互明与关联是产生语用失误的深层原因。电影《刮痧》是反映中美跨文化交际冲突的经典之作,其中的语用失误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电影情节更加跌宕起伏,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发观众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文章按照语言学家对语用模糊现象所作的分类,将该言语现象归为不同类别来进行探讨,并对一种特殊的语用模糊现象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红字》人物形象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霍桑是美国19世纪上半期著名的浪漫主义小说家。他从人性论出发,追求一种超凡人圣的、完美的精神境界,探索过去时代人性中的隐藏着的罪恶,从而相应地暗示出自己时代的各种社会矛盾。《红字》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在这部作品中,霍桑发挥他浪漫主义的天才,用丰富的想象、奇特的情节以及神秘的气氛,使每一个人物都活灵活现,真正达到“人心的真实”。  相似文献   

7.
日常会话中的语用模糊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交际策略,语用模糊是说话人为了达到某种交际目的而有意识地使用模糊语言的一种普遍现象。以日常会话为例,就认知观、关联论、顺应论等方面讨论了语用模糊现象,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在交际中的积极作用,以及限制和消除模糊的手段。  相似文献   

8.
语义模糊现象及其语用功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语义具有不确定性(indeterminacy)。语义的不确定性具体表现为:模糊(fuzziness)、歧义(ambigui-ty)和含混(vagueness)。文章分析语义不确定性中的模糊现象及其语用功能,说明语意的模糊虽有违交际中的"合作准则",但却能提高表达的艺术性,取得意外效果。  相似文献   

9.
模糊语言是人类语言交际中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模糊语言富有表现力,运用得当能获得更好的交际效果。本文主要分析了语用模糊的基本特征、产生原因以及语用功能。其目的是使人们对英语的语用模糊有一个更科学更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陈颖 《海外英语》2012,(22):232-233,261
电影版《简·爱》改编于十九世纪英国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也是全世界拥有读者最多的爱情小说的经典电影版。电影版《简·爱》既重视于原著,且故事结构更为紧凑,爱情主题更加突出。模糊限制语因其自身的语言特点,在人们的日常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模糊限制语的使用不仅没有减弱语言的准确性以及客观性,反而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表达效果,具有独特的语用价值,在言语交际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红字》作为经典的心理小说和宗教小说,最成功之处在于塑造了狄梅斯代尔牧师这一个内心极度纠结矛盾的人物形象。笔者试图从作者霍桑的清教徒信仰的角度,来理解这种人性的遮蔽和神性的袒露之间的挣扎,从最终神性的胜利,来探究霍桑信仰的本质。  相似文献   

12.
戴梦岚 《海外英语》2011,(7):281+283
新闻具有及时性、准确性和简明性的特点,但是在新闻报道中却存在着大量的模糊语言,这些模糊语言是否会影响新闻报道的准确性,该文通过分析新闻报道中的模糊语言现象的存在原因,对新闻模糊语的语用功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红字》中红色的象征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色在《红字》中反复出现,有着丰富的含义。本文结合红色在西方文化、宗教中的艺术传统和象征意义,着重探讨红色体现在《红字》中不同的人物身上的多重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董岱  吕永红 《海外英语》2012,(11):219-221
霍桑的小说《红字》被认为是一部心理小说,历来是学者们研究的对象。文章将侧重人物不同的异化类型,包括小说中被迫异化的孤独而坚韧的女主人公赫丝黛·普丽恩、发生社会异化和宗教异化的懦弱又矛盾的牧师亚瑟·丁梅斯德以及那些不觉异化的愚昧跟众的波士顿居民。接着将从殖民地时期和资本主义工业时期的相似点以及作者特殊的生平两方面来探讨作者如何穿越时空,通过以十七世纪故事来揭露十九世纪文明现象掩盖下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以丰富对小说的解读。  相似文献   

15.
纳桑尼尔.霍桑的代表作《红字》以海丝特和丁梅斯黛尔牧师的通奸罪为中心展开,详尽地阐述了牵涉其中的人们所受到的影响。通过对几个主要人物不同个性与命运的分析,霍桑明确提出有罪的人“只有勇于坦白与承认罪行,才能彻底洗脱罪名,获取救赎”。  相似文献   

16.
论《红字》中A的象征意义--点评霍桑的《红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字》是美国作家霍桑于1850年写的长篇小说,是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的杰作。小说描写北美清教徒聚居的殖民地区一个英格兰少妇的恋爱悲剧,肯定了女主人公对爱情和自由的追求,呼吁女性的人权,否定了清教徒殖民地区残酷野蛮的法律,揭示教会势力的虚伪凶残和对人的残害,表现出一定的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7.
《红字》是美国文学家霍桑的代表作,它充分反映了精神摧残和人们无法克制的对幸福生活的追求。《红字》中写作技巧的运用独具匠心,尤为突出的是象征手法的运用。本文就作品的语言叙述与小说的主题关系,透过小说的主题,体现霍桑的人格。  相似文献   

18.
本文使用大量有说服力的例子,并运用一些统计数据分析《红楼梦》和《源氏物语》语用模糊之异同,具体从语用模糊形式(双重语用模糊和多重语用模糊)、语用模糊内涵(连环语用模糊和连环套语用模糊、诗词和自然中的语用模糊)及语用模糊动因(对性的不同态度和人物形象差异)的差异上加以对比分析,认为其语用模糊差异植根于思想文化基础和人物形象描写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美丽善良的海丝特·白兰在丈夫齐灵渥斯失踪后,爱上了青年牧师丁梅斯代尔,并与他生了一个女儿——小珠儿。事发后,她被清教法庭判以胸口戴着红色A字示众的处罚。之后,海丝特·白兰到远方定居,靠针线活谋  相似文献   

20.
《红字》是十九世纪美国著名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该小说一经问世,立刻引起轰动。该小说也奠定了霍桑在美国及在世界文坛的地位。美丽勇敢少妇海丝特在一人独居美洲新大陆时与才貌相当的丁梅斯代尔相识相爱,然而在清教徒眼中她罪孽深重,从此代表"通奸"(Adultery)的红色A字伴其一生。为了保全心爱之人的名声,她一人承担罪名。当心爱之人离开时,她戴上红字与它相依相守。作者将红字与各位主要人物描写紧密结合,其象征写法将常人感受不到或难于感受的细节写得栩栩如生。读之令人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