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画杨桃》一课,主要是写在图画课上“我”根据自己所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一个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老师却通过这件事启发大家懂得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课文语言生动,段落分明,重点突出。教学时,应指导学生从段入手,读好全篇。 一、总揽全文,了解重点段 学生默读课文,了解大意,找出总结段(最后一段)。然后齐读,懂得“教诲”指恳切的教导,“一生受用”是指对自己一辈子都有帮助。再扣住总结段设疑:爸爸和老师是怎样教诲的?“爸爸的话”和“老师的话”在课文哪一段?(分别在第1自然段  相似文献   

2.
一、预习中质疑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而“疑”又是经过深入思考、主动探究才能产生的。每次学习新课文之前,我都会布置学生朗读课文,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在旁边作上记号或写上相应的问题。在读后检查时我规定学生每人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再让学生评一评,以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让学生从教材中得到生动鲜活、丰富的信息。如在预习《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堂的探究性问题主要来自三条途径:如文王恒老师上《再见了,亲人》一课。在学生深读课文时,他相机设问.“课文说‘再见了.亲人’.我认为他们不是亲人.你们同意吗?”从而引发学生去读书,紧扣课文词句.捕捉相关信息,结合自己对当时的了解,发表意见,进而深入领悟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深厚感情。教师的设问一般涵盖面广,思维跨度大,  相似文献   

4.
“顺疑点拨”就是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学生产生强烈释疑动机时,教师因势利导,顺着学生所迫切要求释疑的思路,引导学生释疑解难,使他们读懂课文,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其智能,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从而再去指导其学习实践。  相似文献   

5.
一、学生阅读浅显,教师分析过快当前,许多语文教师虽然懂得诵读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又自觉不自觉地让学生成了匆匆过客。教师过早提前分析课文,这时的学生对课文内涵一知半解,更谈不上作深入了解了,能够在预习课文时读一两遍,上课时边讲边让学生读一读,课后再读一两遍便很不错了。我们不提倡死读书,但诵读课文,只读几遍确实太少了。任何事物都要达到一定的量才能产生质的变化。诵读课文也是如此。由不疑到疑再到不疑,由懂到化再到用,是一个艰巨的过程。不走完这个艰巨的过程,怎能形成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俗话说得好:“一熟三分巧。”…  相似文献   

6.
《五彩池》是一篇讲读课文。文章以“神奇”挈领全篇,语言生动形象。教学时,教师应把握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的原则,以课文为例,教给学生抓住重点进行读文的方法,让学生自能读书。 一、以题激疑,整体感知 本文以所描述的景物名称命题,“五彩”一词点出了景物的特点。 首先,以题激疑:(1)从题目看,课文是写什么的?(写景)(2)读了课  相似文献   

7.
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灵活地发展与培养学生的智力与能力,下面谈一下《再见了,亲人》一课的智能训练。1.悬念导入教师在简要地介绍了时代背景和板书了课题之后问学生:课文中是谁称谁为亲人?亲人指哪些人?为什么称他们为亲人?然后带着这几个问题自读课文。一开始上课教师就结合课题,提出一连串的问  相似文献   

8.
教学重点、难点:能找出课文中描写图画的内容,能根据图画想象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引领学生读好人物对话,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老奶奶的感激之情;体会民族之间的团结友爱及邻里之间的亲情是本课的教学难点。预设教学过程:一、谈话揭题,设置悬念1.师:同学们,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亲人”。(有血缘关系的,有亲戚关系的,有救命之恩的……)2.揭题:亲人(齐读课题)师设疑:课文中谁称谁为“亲人”呢?请同学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二、初读课文,激起情感1.自由读课文,要求字字读准,句句读通。2.不懂的地方同桌交流或向老师、同学请教。3.全班交流。课文…  相似文献   

9.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进入更高层次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化学教学中采用设疑一解疑一留疑法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在化学学习中研究规律、发现规律、掌握规律、运用规律.学生学习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获得知识;第二个层次是巩固知识;第三个层次是运用和创造,设疑一解疑一留疑法就是根据这三个层次而设计的教学法,把教法与学法有机地统一起来,优化课堂教学方法,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过程:一、设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求知欲望设疑,就是提出疑难问题.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善于学习,首先…  相似文献   

10.
一、什么是“学生设问法”教学语文阅读教学“学生设问法”是让学生在充分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课文思想内容、表现形式等诸多方面,或自行设计问题由同学讨论解答,或发现疑点向同学征答,最后由教师归纳讲解,由学生运用实践的教学方法。学生设问有两个层面,一是“设疑”,也就是学生在自学课文时往往有自己新奇的发现,独到的心得。这些发现和心得,也许是正确的,也许是错误的,学生设疑,向同学征答,此后设疑者说明了自己的看法,互相切磋。若自己的心得、发现是正确的,可以得以验证,也可…  相似文献   

11.
选择恰当的学习方法,乃是学好课内自读课文的关键。在此,向大家介绍一种极有用的读书方法——设疑法。怎样运用设疑法来学习课内自读课文呢?我们可以在初读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进一步阅读后回答,然后再提出深层的问题,进一步精读后回答,这样设疑、解答、再设疑、再解答,循序渐进,层层深入,以达到对课文有比较准  相似文献   

12.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从第一册开始就要求学生不但要学会解应用题,而且能自编应用题。在学生编应用题前,首先要使学生明白应用题的基本结构是数目(材料)、数与数之间的关系(条件)和问题,三者缺一不可。我在教学时,重点是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学会提问题。 (1)我教儿童读应用题时,有意加重语气读末尾一句的问题,我重复地读问题,以引起儿童们的注意。第一册开始出现应用题,我先口述(一面板书文字及图画),并特别加重读末尾的问句;先用教鞭指着黑板读一句,全体跟一句;接着师生一起念;再让儿童全体念;然后指名念;最后再大家看着课文一起念。  相似文献   

13.
《六个孩子七个坑》是人教版六年制小语第二册一篇富有儿童情趣的课文。教学时要突出教材编排的特点 ,可以采用激疑、议疑、解疑的方法进行教学。一、以题生疑这篇课文题目很独特。教师出示课题后提问 :“同学们 ,你们会读课题吗 ?”学生顿时兴趣盎然 ,不经思考 ,连读二三遍。然后教师有意识地问 :“好读吗 ?有问题吗 ?”学生经教师点拨和自己的感受 ,会突然醒悟不对劲 :读法不相同 ,问题也不少。一连串的疑问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促使学生主动进入了议疑、解疑的学习氛围之中。二、以文议疑第一步 议“异”学生默读 1、2自然段后 ,知道是…  相似文献   

14.
<正>1.导入——寻疑激趣。常言说:兴趣是通向学习乐园的导向,知疑灵犀通,善思出睿智。上课伊始,运用故事、猜谜、表演等方法导入课题,让学生在表演、猜谜中寻疑、释疑。如教学《你们想错了》一文,先把课文编成故事讲给学生听,强调"你们想错了"一句,使学生思考质疑后问:课文为什么用"你们想错了"为题?从而激发学生求疑的积极性,为阅读课文做好铺垫。2.求知——以趣求疑。在精读课文获取知识的时候,先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再让学生表演重要情节,或编成三句半等形式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从不  相似文献   

15.
《补丁》是一篇讲读课文,通过记叙敬爱的毛主席生活俭朴、严格要求自己的故事,教育小学生热爱毛主席,学习毛主席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教学时,可扣住中心词“俭朴”提携全文,从而使学生深刻地领会课文。  相似文献   

16.
一、在生疑辨疑中猎取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我们的课堂教学,不是把整理好的、预先包装好的一包包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要带领学生参加探求知识的过程,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因此,备课要精心设计足以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创设学生生疑、辨疑的种种条件,启发他们积极思维。课文中有些词句,学生往往  相似文献   

17.
根据大纲指出的“讲解课文要处理好部分和整体关系”的要求,我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文时是这样做的: 一、整体阅读,感知全文 教学时,我遵循着“整体——部分——整体”的规律,从解题入手,抓文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通过初读对课文有一个初步的印象,知道课文写了什么。我设计了以下问题:“亲人”是什么意思?这里的亲人指谁?大娘、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为什么作者称朝鲜人民是亲人?(以填空形式出现:为了志愿军,朝鲜大娘在五次战役中——,为了救伤员又——:为了营救志愿军侦察员老王,小金花的妈妈——:为了志愿军,朝鲜大嫂上山挖野菜,结果——。所以作者称朝鲜人民是——。)最后通过抓课文中心句“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会忘记”总结全文,使学生明白中朝人民的情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二、联系整体,分析部分 1.抓中心句,突出重点。这篇文章字里行间饱含着诚挚的情感。教学时,把主要精力放在“一边读,一边想”这个重点训练项目上,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教学,将学生的思路引向深入,知道作者是怎样写的。写大娘一节抓“八年来,您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一句,让  相似文献   

18.
《一棵苹果树的来历》是用拟人手法写的常识性课文。课文写得很有情趣,文字浅显易懂,很适合学生独立阅读。教学时,要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从“个别”苹果树的来历中了解“一般”果树成长的规律,使学生从小树立探索自然、改造自然的兴趣。教学时,可先要求学生按照课后问题独立阅读课文内容,再要求学生按课文划出的三个部分,抓住其中的主要问题进行讨论,重点理解果树移载、嫁接、生长的全过程。一、了解野生苹果树种子长成小树后是怎样进行移栽的。让学生齐读1~4自然段。提问:  相似文献   

19.
《骆驼和羊》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骆驼和羊比高矮的事。通过这个故事,说明一个人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也要看到自己的短处。教学时,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借助插图,感知课文。本课配有三幅插图,和2、3、4节课文相配。根据课文的特点,可从“图”入手进行教学。①指导学生看图,用自己的话说说骆驼和羊来到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是怎样的,他们在干什么?学生边看边说,教师随机出现本课需学生掌握的生字及新词。②对照插图,轻读课文。要求是:运用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画出生字所组成的词,再到田字格里去看看这些字的字形;找出课文中和图意对应的段落,想一想课文讲了  相似文献   

20.
语感是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包括语音感受、语义感受、语言感情色彩的感受等。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语感训练。”这句话明确指出,要加强语言文字训练,首先必须加强语感训练。低年级课文篇幅短小,内容浅显,大多容易理解。在教学中,我就以读为主,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重音、停顿,并辅之以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语感,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一、读读听听低年级的课文都注上了拼音,因此,学生一看到课文,就能正确地读出来,在教学时,首先让学生自由地多读课文,让学生进行初步的语言感受,接着,再让学生听听,听老师范读,听课文的配乐录音等。如教学《小小的船》一课时,学生通过自己朗读课文,已感受到月亮弯弯的,船小小的,星星闪闪的.接着,老师再让小朋友闭上眼睛,聆听音乐和老师深情的朗读,那梦幻船的音乐把学生带入了太空世界,较深刻地领会了语言所表达的内在含义,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