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清主流与支流,莫把“开头”当“过头”》这篇述评,五月十六日在人民日报刊登之后,《新闻战线》编辑部的同志要我写一下采写体会。从何说起呢?苦思了半天,还是从这篇东西的产生过程说起吧! 今年年初以来,我们农村部按照党的三中全会精神,组织了一些尊重生产队自主权,因  相似文献   

2.
2010年11月13日.当代著名新闻工作者、人民日报社原总编辑范敬宜逝世后。诸多悼念他的文章中都深情地提及他撰写的《莫把开头当“过头”》这一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新闻作品,称赞这篇文章“有力地推动了全国农村改革的加速和深化。”回顾这篇述评产生的过程,对于理解新闻作品如何产生重大影响力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3.
去年10月上旬,在一次座谈会上,人民日报第一副总编辑张云声高兴地说:“《市场报》最近发表了一篇好文章。”他所称赞的那篇“好文章”,指的是我们共同采写的《道是反常却正常,渡过难关是阳关》(见《市场报》1989年10月5日一版)分析市场疲软的经济述评。文章发表的当天,人民日报在第二版头条位置以三行大字标题作了转载。这篇述评发表后,引起了经济界人士和工商企业决策者的重视。他们说:“这是今年以来对市场分析最为权威的报道。”同行们评论:“这篇述评高明之处,在于不是人云亦云,而是通过大量事实进行由表及里的分析,提出独自的见解。”  相似文献   

4.
去年10月上旬,在一次座谈会上,人民日报第一副总编辑张云声高兴地说:“《市场报》最近发表了一篇好文章。”他所称赞的那篇“好文章”,指的是我们共同采写的《道是反常却正常,渡过难关是阳关》(见《市场报》1989年10月5日一版)分析市场疲软的经济述评。文章发表的当天,人民日报在第二版头条位置以三行大字标题作了转载。这篇述评发表后,引起了经济界人士和工商企业决策者的重视。他们说:“这是今年以来对市场分析最为权威的报道。”同行们评论:“这篇述评高明之处,在于不是人云亦云,而是通过大量事实进行由表及里的分析,提出独自的见解。”  相似文献   

5.
我个人通过采写《当好精神文明建设排头兵》这篇述评有几点粗浅体会。一、述评不是经验总结 ,不可能面面俱到。一般来说 ,述评的选题是一项重大工作或热点话题。就重大工作而言 ,常常时间跨度长 ,涉及单位多 ,写作中如果不找准最“出彩”的地方 ,就有老虎吃天 ,不知如何下口的感觉。我在写这篇述评的时候 ,查阅了本报相关报道 ,仅相同题目的述评就有好几篇 ,的确大伤脑筋。是记者部领导的提示 :“该舍弃的坚决舍弃” ,使我解开了这道难题 ,尽可能从新的侧面进入 ,别有洞天。二、尽量少说大话套话 ,多用自己的语言和生动的例子。写这组述评前…  相似文献   

6.
在湖北襄阳地区,农村群众对我们襄阳报的文艺副刊《襄江》,亲切地称为:我们的“小菜园”。他们说:小菜园里有萝卜、白菜、韭菜花,散发着清香的泥土气息。农村小报的文艺副刊要办得引人入胜,为群众所喜爱,最主要的不仅是放下小报大办的架子,还要踏踏实实地踩出自己的路子。我们坚持小型、多样、通俗、生动的方针,把思想性放在第一位,采取“一写农,二写新”,从内容到形式,力求做到离农民群众近一些。党的三中全会以来,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及时而集中地反映了农民群众最关心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发表的一些小型文艺作品,有反映尊重生产队自主权的说唱《插秧之  相似文献   

7.
《今传媒》2002,(5)
2002年7月16日,《三秦都市报》 在其“新经济”栏目,刊载了一篇述评式的报道——《产业化浪潮下的陕西民办高教》。这篇报道以俯瞰式的视角,刨根解析的方法,从我省民办高教起根发苗切入,顺其历史进程,抓住各自的特点,边述边论,述论结合,进行了全景式的剖析,最后点明“只有走出规模化,造就质量化”,才是立校的根本。读后不得不令人信服。 这篇报道有3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沿着我省民办高教发展的历史进程,分析其起步早、发展快的地域因  相似文献   

8.
1978年的改革是从国有企业扩大自主权开始的,但开始时进展并不快。而在农村地区早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已在自发地贴近了改革。如安徽省,1977年全省28.7万个生产队有67%的队人均收入不到60元,约占25%的队人均在40元以下。1977年6月,万里临危受命,经过充分调查研究,反复讨论,安徽省委1977年11月15日至22日制定了《关于农村经济政策几个问题的规定》(简称省委六条),强调农村一切工作要以生产为中心;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允许农民搞正当的家庭副业,产品可到集市上出售;生产队实行责任制,只需个别人完成的农活可以责任到人。  相似文献   

9.
新闻作品的影响力是怎样产生的呢?当代著名新闻工作者、人民日报社原总编辑范敬宜写的述评《莫把开头当"过头"》,被有的评论家赞为"有力地推动了全国农村改革的加速和深化。"  相似文献   

10.
在改革的年代里,要报道的事情很多,要解决的问题也不少。有的问题光发条消息,是很不够的,如果能很好地运用“记者述评”,则可以弥补消息的不足。从去年1至10月,本报发的25篇“记者述评”,收到较好的社会效果,也证明了这点。这25篇“记者述评”,大体可分三大类; 一是针对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问题。通过述评找答案。市民吃菜难在丹东是老问题,前年在蔬菜价格放开、敞开供应时,天不作美,丹东遭受同罕见的水灾,吃菜难的问题更突出了。当时,群众议论纷  相似文献   

11.
《按价值规律办事的关键——正确对待农业,平等对待农民》是一篇记者述评,发表在1988年4月12日的《农民日报》一版这是我们农民日报在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组织的四篇记者述评系列报道中的最后一篇。在此之前发表的三篇是:《不按价值规律办事的背后——决策的城市倾向》;《要把农业放在被保护地位》:《不讲价值规律农民岂肯下本——谈农产品波动与农业投资减少的原因》。这四篇报道都是在大量调查研究基础上,以记者述评形式,对我国农村前进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进行有益探索,是  相似文献   

12.
小时候,家里穷得丁当,只有没盐少醋的寡味,井底之蛙,梦便极少极小——做爹的没有过高的奢望,只盼我能识文断字,日后好做一个生产队的会计。于是,我数学成绩便好得出奇,回回考试全班第一。 1974年满世界在走五·七道路,大批判,修梯田,没有诗也没有音乐,精神领域一片荒芜,自然,老师的“命题”作文也就最让人头痛了。好在他与学生有一道“君子协定”:谁如果写一出戏或是一篇小说,在他执教期间可免交作文,论起来,这算得上是威胁。十九年过后,我却深深地感谢这  相似文献   

13.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国内、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也经历了从“放弃让利”到“转换经营机制”的两个阶段。这一改革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曾经有过一次次重大突破。但是,十几年来的实践表明,在“两权分离”等理论指导下进行企业改革,并不能解决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存在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第一:企业的自主权并未得到真正的落  相似文献   

14.
1959年4月1日,人民日报曾发表了一篇《论合理密植》的社论,在当时引起了比较强烈的反响,对全国起到了较好的指导作用。这篇社论,至今读来仍能受到很多启发,有不少方面值得我们在撰写社论和其它文章时借鉴。针对性强,是这篇社论第一个突出的特点。社论的题目叫做“论合理密植”,通篇也是  相似文献   

15.
前一段时间,一些同志对报刊宣传颇多责难。其中说得最多的,就是“片面性”。什么“只讲民主,不讲集中”啦,“只讲物质鼓励,不讲思想政治教育”啦,“只讲生产队自主权,不讲国家统一计划”啦。稍客气一点的,则抱怨“民主讲多了,集中讲少了”,“物质鼓励讲多了,思想政治教育讲少了”,如此等等。对于这种责难和抱怨,很有必要进行一番研究。报刊宣传中有没有片面性呢?有的。在一篇文章,一篇报道中,强调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而忽略了问题的另一面。这种情况,是存在的。应当认真对待,努力防止和避免。但是,党的三中全会以来,就整个报刊宣传的倾向来说,我以为并不存在所谓“片面性”的问题,倒是提出这种批评的同志,混淆了片面性和重点论  相似文献   

16.
1997年底,中共黑龙江省委《党的生活》杂志为配合省委提出的“抓住第二次机遇、搞好第二次创业”的战略部署,组织了一次“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报道记者大行动”,并从1998年第1期开始,以系列报道的形式隆重推出。我采写的新闻述评《让劳动者真正当家做主》作为首篇报道发表后,立即在读者中引起了反响。活动结束后,这篇报道被评为唯一的一篇优秀文章一等奖。 通过对这次采写实践的回顾,我有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7.
王锴 《今传媒》2003,(6):69
《中华读书报》7月9日在《学术双周刊·社科广角》专版刊登了一篇《现代文学研究的新视野与新发现》,对一部据说是“填补空白”的专著《民族主义与中国文学论稿》(第一卷)作了推介。这部专著到底有什么价值,圈子里的人尽可以随意评说,胡吹乱捧,但这篇推介文章里的几段话反映的观点,却颇值得推敲。文章说:“《论稿》的文学史观之新,还在于突破了反映论的局限”,“过去我们谈文学,总说它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社会生活是第一位的,而文学创作是第二位的,是对已经摆在眼前的社会生活的反映”,《论稿》的作者“不这样看”,“在《论稿》中,文学成了建构历史,建构现代意识的原动力”。急性子的  相似文献   

18.
1986年9月18日《文汇报》一版头条发表的《“模式”还是多些好——对沿海农村经济考察的思索》的通讯,是一篇颇受人们注意的好报道。这篇通讯之所以好,主要是抓住了在贯彻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中,各地普遍关心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即选择什么样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有说服力的叙述和分析。近几年来,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了一些发展速度相当快的地区。经济学家把这些地区的发展格局概括为一种“模式”(显然,这里的“模式”,是指经济发展的格局,而并非指僵化不变的样板)。“模式论”一时成了人们热门的话题。其中尤以“温州”和“苏南”  相似文献   

19.
八月二十五日凌晨,当天的《人民日报》刚刚印出来,人民日报社主楼的“评报栏”上,便出现了一份评论当天报纸头版头条述评新闻《广州经受三次冲击更有生气》的意见书,题目为:《不该给旧观念提供市场!》。接连几天,一份份批评性的评报意见书纷纷贴出,还有很多随手写在评报栏的几句话附和意见。看法是如此一致,多年来是很少见的。提出批评意见的同志,都赞成继续开放的政策,承认这篇述评新闻的主观意图是好的,但他们认为文章的立论、写作手法以及发表途径都带有陈旧意识的影响。这些意见大体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对文章立论和驳论的批评。述评的三个小标题分别为:“第一  相似文献   

20.
丁建庭 《青年记者》2017,(24):15-16
在去年和今年的广东新闻奖评选中,南方日报的两篇长篇评论连续摘得“特别奖”.“特别”二字意味深长.以《论五大发展理念》为例,这篇评论确有诸多“特别”之处:不仅是南方日报也是全国媒体中第一篇万字评论员文章;不仅是南方日报也是全国媒体中第一篇全面系统阐释五大发展理念的文章.因此,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诚如新华社发布的消息《南方日报刊发万字评论员文章〈论五大发展理念〉》所说:“推出一个整版篇幅的重磅评论员文章,在南方日报历史上还是首次,在全国省委机关报中亦属罕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