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建国后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因受到时代的局限以及历史的变迁,而引起了文学史界评论界的“再认识”。但过去的“再认识”主要围绕作品的历史的真实性而展开。本文以李准的“李双双小传”作为不仅定性而且定量的分析标本。提出应该以“形象大于思想”“细节的真实”作为一种既衡量其真实性,又衡量其艺术真实性的评判方法,这就是“现实主义的”评判方法。  相似文献   

2.
建国后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因受到时代的局限以及历史的变迁,而引起了文学史界评论界的"再认识".但过去的"再认识"主要围绕作品的历史的真实性而展开.本文以李准的"李双双小传"作为不仅定性而且定量的分析标本,提出应该以"形象大于思想" "细节的真实"作为一种既衡量其真实性,又衡量其艺术真实性的评判方法,这就是"现实主义的"评判方法.  相似文献   

3.
人们曾对“十七年”文学的创作成就给予了比较多的批评与否定,但那个时代的许多作品在文学史上仍然有着他们自己独特的价值和意义,特别是农村题材的小说占据着特别重要的地位。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贡献出了赵树理、孙犁、周立波、柳青和《三里湾》、《铁木前传》、《山乡巨变》、《创业史》等经典作家作品,以及“山药蛋派”、“荷花淀派”、“茶子花派”等当代文坛上仅有的几个文学流派,在表现当时农村生活状况和农民精神面貌的同时,塑造了丰富多彩的农民形象,在民风民俗描写上取得的突出成就,也越来越受到文学史家和文学评论家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细节描写是情节组成的一部分,考察“十七年”革命历史题材儿童小说中一些常见的细节设置,儿童游戏天性被改造和规定,青春期的各种复杂情感被抽空和净化,真实心性和隐秘情感的压抑性表达,从而得以更清晰地揭示出当革命历史叙事渗入儿童文学领域,革命历史题材儿童小说模式内部痛苦而扭曲的审美挣扎。  相似文献   

5.
乡村小说因特定的历史语境而产生,并伴随着新的历史语境而发展。“五四”乡土小说、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分别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现象。较之“五四”乡土小说,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在创作主体、创作思想、文本色调等方面均发生了嬗变。这些嬗变反映了特定社会背景下人们的社会心理、审美感受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是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想化表述,集中描写了社会主义革命对乡村旧有秩序的破坏及新秩序的确立,呈现了工农互助、城乡合作的新局面,彰显农民的主人地位,这对于观照历史、反思现实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吴黎 《文教资料》2006,(21):76-77
“十七年”文学作为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题材较窄,但革命历史题材和农村题材却受到了当时作家的广泛关注,这都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一时期创作的大量的革命历史题材小说有艺术风格多样、结构宏大的诗史性长篇作品,有一些传奇式的更接近现代的“通俗小说”,还有具有个人抒情特征的短篇小说。  相似文献   

8.
在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中,国家意识形态话语渗入乡村干部和农民日常生活用语中,从阶级敌人口中也能听到一些新词汇,小说人物话语发生变化的这种现象可称为话语殖民,主要分析它在小说中的表现,所体现的程度及其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9.
邓慧 《鸡西大学学报》2012,(11):100-101
乡土小说被改编成影视剧已成为潮流,而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似乎已被人遗忘,成为一种缺失的存在,它们失去在电视剧中的话语权。主要探究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被荧屏遗弃于角落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李平在《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撰文指出,曾经有一段时间,人们对于“十七年”间的文学创作成就给予了比较多的批评与否定。近年来,人们发现那个时代的文学创作并不是一无是处,许多作品在文学史上仍然有着他们自己独特的价值和意义,特别是农村题材的小说占据着特别重要的地位。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贡献出了赵树理、孙犁、周立波、柳青和《三里湾》、《铁木前传》、《山乡巨变》、《创业史》等经典作家作品,以及“山药蛋派”、“荷花淀派”、“茶子花派”等当代文坛上仅有的几个文学流派。  相似文献   

11.
由于农业集体化组织的影响。在传统乡村社会中占据重要位置的“家庭”丧失了它原有的身份.开始变得可疑起来:首先,它的现实存在被历史影像遮蔽了.个体将因为其根据家庭物质条件所规定的阶级属性而获得一定的现实社会地位,同时,家庭的现实状态又会被集体按照与其历史面貌所不同的方向加以改造.其次,家庭的职能越来越趋向于单一的生产层面。在这一过程中,个体的劳动能力被强调,两性之间的差别被忽略不计。再次,个体挣扎并脱离它的行为在集体的背景下合法化,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分家在“十七年”农村小说作家的笔下成为了一种屡见不鲜的现象.  相似文献   

12.
"十七年"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崭新时代,表现出了相当激进的进化论思想。对于这一时代而言,它与过去的关系不是一种继承的关系,而是一种彻底决裂的关系。"十七年"农村小说中呈现出的历史态度无疑是对时代氛围的反映,但同时我们可以发现它并不能与传统完全分道扬镳。在这里,我将抽取两个方面来阐释这一问题:一是农民与自然的关系,因为自然(土地)无疑是最能反映农民本源的东西;二是乡村传统道德模式的变化,基于个体的道德标准到基于集体的道德标准的转化过程使我们有可能窥见历史与现实之间那种错综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从"十七年"农村小说中亲情、友情、爱情等人与人之间情感关系的描写来透析人们之间关系的亲疏变化。一方面,情感的侧重点集中在了"同志"式的友情上,在公共事业中萌发的友情成为超越亲情和爱情之上唯一可以信赖的情感关系;另一方面,由于公私斗争的严峻现实,这一切情感关系都开始以"阶级"为建立基础。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周恩来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文物保护问题提出了一些指导性的观点和建议。这些观点和建议主要体现在文物保护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经济建设、开发利用考古发掘等一系列重大关系方面。它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文物保护问题的认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为新中国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对文物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由于受当时各种历史条件的限制,党对文物保护问题的认识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缺陷。  相似文献   

15.
"十七年"文学所再现的空间是一种打破了公私界限的空间,或者说是一种几乎没有了私人空间的空间。无论是劳动对农民日常生活的占据,还是由于目视所导致的个体私人行为的转变,我们都可以发现乡村社会中公、私空间界线的消逝——公共生活空间的无限延伸侵入了农民私人生活领域,并使后者在一种不合法的名义下自行引退。这反映了个体农民与国家之间更紧密关系的建立,也昭示着一种国家全面掌控个体生活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文学题材并非是简单地对文学所表现的生活内容作出分类,它本身就是文学发展变化的历史产物。它不仅是文学史研究的对象,而且某几类题材被命名、被反复阐说、被赋予特殊的意义,这本身就形成了特定的文学史范畴。基于这一理论前提,本文对“乡土文学”和“农村题材小说”这两个现有文学史范畴并不当作一种既成事实进行接受,而对它的生成与使用以及其背后的意识形态动机进行考察,力图从一个侧面获至关于中国当代文学的发生信息。  相似文献   

17.
1934年国民党在江西开展了农村服务运动。当时的民国江西农村工作者,从管教养卫四个方面开展农村服务工作,探索出了一套以政府主导、服务农村为特点的传统乡村社会改造模式,力图从多方面推动江西农村社会的现代化。尽管这种模式有其难以解开的死结,但仍是值得今天借鉴的农村改造模式之一。  相似文献   

18.
农村税费改革是我国当前涉及“三农”问题的一项重大改革,是利国利民的伟大举措,是农村财政改革的重要内容。推行农村税费改革就要以公共财政理论作指导,建立以税收为主导的农村财政收入分配制度.运用公共财政理论推进农村税费改革,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19.
亚洲汉文学,亦称东亚汉文学、域外汉文学,特指古代朝鲜半岛、越南、日本以及琉球等地区的各非汉民族作者用汉文创作的各类体裁的文学作品,简称"亚汉文学"。朝鲜李朝是汉文小说十分兴盛的时代,汉文小说写本拥有丰富的汉语俗字资料。文章主要依据金起东所编十卷本《笔写本古典小说全集》,对朝鲜李朝汉文小说写本俗语字通例进行探讨,研究其文字系统、文字生态、简体俗字等。加强域外写本汉字研究,不仅是古籍整理和文学研究之必须,也是构建汉字写本学必走的一步。  相似文献   

20.
文章分析新时期黔北文学柔美与雄奇两种风格,剖析黔北民众的性格底色和性格转换,阐述黔北作家对小说艺术的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