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针对知识型企业中员工对工作技能掌握与工作环境认知过程的“熟练曲线”,提出“熟练陷阱”的结构、成因及其解决办法。这些办法包括“曲线替代”设计、“自由”分次下放、提高转移成本、开辟宣泄渠道、营造知识社群等。  相似文献   

2.
熟能生笨吗?——再谈“熟能生巧”问题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以概念的二重性理论为基础,对概念对象形成的重要性和方式作了分析.如果教学中不能把握数学过程与数学对象之间的平衡,过度的常规练习会影响到学生的理解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熟能生巧是老师的指导思想之一,对于技能形成素有“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的说法。那么,“熟”是不是只能生巧呢?我们不妨先看看两个与“熟能生巧”有关的现象。例一:学生做广播操。说到学生做操,每个体育老师都深有体会,学生刚学会的时候,动作到位,用力均匀,节奏合拍。可是,过一阶段,动作熟练后反  相似文献   

4.
熟,有时能生"巧",能生"智",但运用不当会适得其反.案例中提及的在求平行四边形周长时,学生混淆了平行四边形周长与面积计算的方法,误将平行四边形也转化成长方形进而求周长.究其原因是教师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为突出转化关系不断巩固、不断发问,如此反复强化,无形中把学生的思维禁锢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阻碍了智慧生成,消极的思维定式也就随之悄然滋生、蔓延.如此"好心办坏事",导致了"熟能生笨"的后果.  相似文献   

5.
熟,有时能生"巧",能生"智",但运用不当会适得其反。案例中提及的在求平行四边形周长时,学生混淆了平行四边形周长与面积计算的方法,误将平行四边形也转化成长方形进而求周长。究其原因是教师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  相似文献   

6.
教学的“熟能生巧”即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掌握了教育教学的内在规律,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这些规律,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技巧不断升华,面对复杂多变的教学情境充满了教育机智,显得游刃有余,达到了艺术化的境界。但也有一部分教师总觉得教师每天就是备课上课,工作形式单调、重复。生活方式枯燥乏味,教学时间越长,越觉得厌倦,常常听到有这样的抱怨:“书教了这么多年了,一本书教了几十遍。真觉得没意思。”那么为什么这一部分教师“熟”的基础上没有能生“巧”,倒生了“厌倦”、“厌烦”之心呢?“巧”来之于对教育事…  相似文献   

7.
谢红芬 《考试周刊》2013,(53):80-80
在教学应用题时,学生由于反复训练习题,形成思维定势,容易照搬解题模型而产生错误。教师要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自我反思的过程,在合理训练的基础上掌握更多的思考方法,避免"熟能生笨"的现象发生,真正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熟能生厌吗——三谈熟能生巧问题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在数学教学中,认知主体的学习发展伴随着情感的发展.为此分析了学生情感因素的表现和影响,情感形成的过程及一些不当的教学方式.常规训练强调到不适当的地步,可能使学生形成不良信念、态度、情绪,对他们今后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
如今社会上对高中生写作水平评价不高,好多人将原因归咎于高题目出得不好,带有“八股味”“策论腔”,脱离学生生活,指挥棒不。批评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但我以为同样写策论,为什么苏东坡写好?同样是八股文,为什么汤显祖、袁枚写得好?清代一位文史专家章钜写过一本专门研究八股文的《制艺丛话》,他说考八股文“人其弊而守之不变者,非不欲变,诚以变之而未有良法”。如今高考作题目也有弊端,但也是“变之而未有良法”。近年来流行“话题作”,褒之者以为找到了对付猜题押题的良方,说什么“坚持话题作文动摇”。殊不知你有命题,别…  相似文献   

10.
“熟能生巧”这个典故大家都很清楚,意思是做事情熟练到一定程度,就会衍生出一些技巧来,进而提高效率。但是,熟真的就能生巧吗?不见得吧!比如工厂里某一个环节的工人,即使再熟练,生产的产品也不会比别人多出多少,也不会超出劳动力极限。就算这是生巧,也不过小巧而已!大  相似文献   

11.
俗话说:"熟能生巧,巧能生精."其是指事情做多了,熟练了,就能找到窍门,即其内在的精髓,学习数学也是如此,对各种基本题型熟练掌握,从而悟出其内在的精髓.所以,要想把握到问题的精髓,从而轻松解决各种难题,就要"熟".下面就如何能加深学生对基本题目的熟练度,从而孰能生巧,浅谈以下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2.
教学六年级(上册)《可能性》一课,练习时,我出示了如下问题:小芳和小娟打乒乓球,用什么方法决定谁先发球比较公平?这样的问题情境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故而问题一出,个个跃跃欲试。"抛硬币,一人要一面,结果哪一面朝上,哪个就先发球。因为硬币只有正反两个面,抛到正面和反面的可能性相等,都是2/1。""再找一个同伴,乒乓球放在他的一只手上,让小芳和小娟猜左右手,两人猜中的可能性都是2/1。"  相似文献   

13.
记得笔者初出道那段时间,曾因醉心于卡拉OK,竟把《社戏》中的‘迅哥儿’说成是鲁迅先生,把《我的叔叔于勒》中的主人公说成是于勒;‘羽扇纶巾’中的‘纶’字念成一(?)(纶),后经同行点醒,惭愧之至。晚上垫高枕头,‘三省吾身’。啊!这是对教材钻研不深,‘生’之过也。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无论是在高考试卷中还是在平时的一般测试中,命题人利用考生对某些常用知识点过分“熟”的心理来设置题目,如果答题者不认真分析,单凭自己掌握的“非常熟悉”的常规用法来判断,往往会掉入已设好的“陷阱”之中,这就是所谓的“熟而不巧”。下面用10道单选题为例并加以分析,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1.He insisted that the person he referred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无论是在高考试卷中还是在平时的一般测试中,命题人利用考生对某些常用知识点过分“熟”的心理来设置题目,如果答题不认真分析,单凭自己掌握的“非常熟悉”的常规用法来判断,往往会掉入已设好的“陷阱”之中,这就是所谓的“熟而不巧”。下面用10道单选题为例并加以分析,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1.下列加点熟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就连和东方文化八竿子打不着的情人节、愚人节,也大有席卷华夏之势。B.共同犯罪,特别是重大经济犯罪,案犯之间盘根错节,每个案犯的存在都以其他案犯为条件。借用“拖泥带水”的说法,他们互为萝卜,又互为泥土。在这种情况下,“拖泥带水”就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17.
中国有句老话,熟能生巧。这句话一度是中国教育系统里的金科玉律,曾经在私塾里大行其道。但是随着社会和人类认识的进步,教育界对这句话有了重新的认识,不再迷信"熟"的无条件作用,而是讲究学习的方式方法。那么,"熟"为什么能"生巧"是否只要"熟"就一定能"生巧"如何让"熟"得到最好的"巧"效果  相似文献   

18.
写生疏的、不了解的人,必须通过访问、介绍、观察等途径,先熟悉起来再写,即所谓“生题熟写”,这个道理十分简单。而何以“熟题”却要“生写”呢?还得从一篇作文说起。前不久,一位五年级老师捧着一叠作文簿,对我说:“你看你看,连这样的题目都写不具体!”我翻开一看,写的是《我的妈妈》,可谓最熟悉的题树、最了解的人了。可看看正文,果然不佳。在我所翻阅的十几篇作文中,除了“大同小异”的外貌描写外,大都是一些概括性的叙述,诸如“我妈妈可忙啦,家里的活儿都是她干  相似文献   

19.
初中学生大量流失的现象已在各地蔓延,这是一个令人关注的信号,对此,报界呼吁,学校为难,有识之士无不叹息担忧。因为这事关培养跨世纪人才,振兴中华的根本大计。根据调查,1993年初,我县初中学生流失人数为1717人,流失牵达到7.8%。有的地方流失率已突破17%,数据显示,我县初中学生流失已达到惊人的程度。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