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把礼仪教育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础工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礼仪”一词,在我国很早就被作为典章制度和道德教化手段来使用了。我国历史上的很长一段时间,礼仪一直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以“礼”治国是古代中国的一大特征,而且由于礼制的推行,形成了中国古代以“礼”为核心的独特社会文明。中国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礼”成为中华文化的标志之一,也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血脉里留下了“礼”的文化基因,成为对中华民族精神道德素质起着极其重要作用的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一道德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  相似文献   

2.
作为中华民族文明标志的传统礼仪,源远流长。早在周朝时期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礼仪制度,礼仪已深深地融入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之中,使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身为“礼仪之邦”的华夏子孙,礼仪修养应该成为每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大学生作为21世纪青年的杰出代表和具有较高文明程度的阶层,其特殊的位置和身份,更有必要成为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者、建设者。基于此,应让礼仪教育尽快走进大学校园,成为大学生的修业内容。何谓礼仪?“礼之名,起于事神。”《说文·示部》解释:“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其本意是指敬…  相似文献   

3.
“礼”原是宗教祭祀仪式上的一种仪态,《说文解 字》说:“礼,履也,所以事福致福也。”中国是礼仪之邦,“礼”是 中国文化的突出精神,学校承担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的重 任,是传统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开展礼仪教学,通过有效举措促 进小学生知礼识礼,是开展小学特色教学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杨倩 《英语沙龙》2009,(8):121-121
中国乃礼仪之邦,在中国人心目中,一个“礼”字,既贯通古今,又包罗万象。我们日常琅琅上口的成语就有礼尚往来,礼贤下士,先礼后兵,顶礼膜拜,分庭抗礼,  相似文献   

5.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孔子强调:“不学礼,无以立。”《苟子》上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孔子教给弟子的“六经”中,礼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古人说话、写信也讲究礼节,注重遣词在称谓方面很讲究,主要有尊称和谦称。有些表示称呼的词语至今仍值得我们借鉴。[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有别于西方文化的特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三礼”,是指《仪礼》、《礼记》和《周礼》这三部非常重要的儒家经典。“三礼”是我国古代礼文化的主要载体。  相似文献   

7.
中国早在夏商时代就已经有了“礼、乐、射、御、书、数”这样较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但是,由于历代统治阶级的需要和提倡,数千年的华夏文明孕育形成的只是以儒家“礼、乐”为主要特征的人文教育。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礼仪之邦”,古代的文史典籍浩如烟海,人文...  相似文献   

8.
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之称,乡土中国的化特征是用“礼”来维持固有的规则和社会秩序,在某种程度上远远超越了法律的威力。以此衍生的封建礼教和道德规范给“礼仪之邦”的子民带来无尽的悲苦和无奈。鲁迅作为二十世纪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学家,他向这种“礼治社会”投下了重磅炸弹,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揭示了礼治秩序对人的命运的设计,这些人在“礼”的重压下大都丧失了自主意识和自由精神,成为“思想的奴隶”。这些作品中有被称为“投枪”“匕首”的杂,更有展示人物灵魂被吞噬的悲剧命运的小说集《呐喊》和《彷徨》。  相似文献   

9.
《中等职业教育》2010,(1):31-32
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古人常说:“不学礼,无以立。”在现代社会。讲文明、讲礼貌是每一位公民必须具备的社会公德。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  相似文献   

10.
董永钰 《广西教育》2007,(10A):13-14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美称,孔夫子说过:“不学礼,无以立。”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养成的教育,是当前学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重要内容之一。《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在学校礼仪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酒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标识.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酒被纳入礼的范畴制定形成酒礼.《三礼》中详细记载了周代的饮酒礼仪:《周礼》明职官,《仪礼》定礼节,《礼记》重人伦,这对了解周代乃至先秦的酒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国古代文化是礼乐文化。本文考察了“礼”和“乐”的具体内容,探寻了礼乐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礼乐的精神及其在中华文化中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3.
古人云:尚德重义,厚德载物。中国素称“礼仪之邦”,孔子视“礼”为最完美的伦理规范和制度,把守礼和越礼视为道德上的大是大非。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年发展研究院院长陆士桢专家也曾在“全国中小学校长培训”的讲座中指出: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育优先”。由此可见,德育在学校教育工作乃至学生成长中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赵力杰 《中国培训》2023,(11):77-79
<正>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以“礼”和谐万邦,治家理国,“礼仪”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调节和规范作用。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是现代化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中华传统礼仪课程作为礼仪教育的抓手,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一、中华传统礼仪课程的课程思政优势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是礼仪之邦,上下五千年,从西周视礼为“国之大柄”到现代的“五讲四美”;从苟子的“国无礼而不宁”到今天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礼仪一直是传统文化的核心。更有“虚席以待”、“倒屣相迎”以及“程门立雪”、“三顾茅庐”等等以礼相待的典故,在历史上广泛流传。[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我国素称“礼仪之邦”。如果说西周以前的“礼”过多地体现了它的伦理功能,而西周以降则使“礼”更多地体现了它的政治功能。周公礼教思想的形成与实施则完成了礼的伦理化向礼的政治化的转变。因此,周公礼教思想之于中国后天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相似文献   

17.
礼仪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非常崇尚礼仪,号称“礼仪之邦”。孔夫子曾说过:“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学礼开始。可见,礼仪教育对培养文明有礼、道德高尚的高素质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自古被称为“礼仪之邦”,君子的一切行为规范都以“礼”为内核。孔子曾经说过:外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有礼,方能名正言顺,自尊尊人,走遍天下;无礼,只能受人非议,处处碰壁,寸步难行。  相似文献   

19.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素有“礼仪之邦”之美称,历来十分重视礼仪教育。“礼”不仅是各种礼节、仪式的规范,也是用来维护政治秩序和规范人际交往行为的准则。“仪”是指人的举止、仪表、待人接物的礼节、社交活动的仪式等。礼仪是由社会风俗习惯逐渐演化而成的道德规范,是一种内在制度,对中小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是班级制度文化建设的基点。  相似文献   

20.
中国是礼仪之邦,十分重视礼的建设。中国历代统治把礼的建设与法的建设结合在一起,刑罚与礼并用。《札记》一书对基本法理的构建做了有价值的论述。《礼记》不仅在礼治方面,而且在法制方面为中华化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