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德,人之基也     
白金 《天津教育》2005,(7):10-11
一《左传》有言:“德,国之基也!”我思之,国之细胞为人,故悟得“:德,人之基也!”人不以德为基,何以谈国?欧阳修讲:“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既然人为国之细胞,四维张之与否,关键在人。人之礼、义、廉、耻为上,亦即德为上。古人云:“百行以德为首。”行,以树人为重;树人当先树德,此为大规律。欲践此规律,教育之责任特为重要。无德育,何谈树人;人不树,何以谈行,百行又何以德为首!有教育家阐释:德育之始,在襁褓;而真正起步,则自校园。襁褓爱抚引示,令子初悟;校园苦心训导,育其成器。随之,社会规范磨砺,贯之终生。一个…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以来,道德教育与生活的脱离,使其丧失了原有的生命力。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杜威、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都启发我们:道德教育要走出困境,必须向生活回归。道德教育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生活中进行。道德教育要回归生活,就要转变教育理念,从生活中发掘教育内容,注重对学生的指导,还要在适应的基础上超越。  相似文献   

3.
任何一个常被记起、提及、回顾的话题,如果随时代的发展被赋予新意,就会具有永恒的意义,比如“思想”、“道德”、“教育”。这些话题,已深深地根植于人类的生命,建构着人类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正> 加强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树立共产主义人生观,使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人民的事业作出贡献。 道德教育必须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启发和诱导与批评自我批评相结合,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以及实事求是因人施教,要说  相似文献   

5.
道德教育:向“人”的回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这是对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出的新的重要部署。《若干意见》明确了新时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提出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重大政策策略,因而是新时期指导学校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纲领性文献。为推动《若干意见》的贯彻实施,本刊从这一期起开辟“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专栏,希望能引起广大读者对未成年人,特别是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关注、重视和思考。  相似文献   

6.
道德教育是伴随每一个人一生的教育,而没有了道德,教育就不成其为教育。人的一生,就是守护着某一精神价值,不断追寻生活意义的过程。这一精神价值的获得和生活意义的发现,就是教育,特别是道德教育最崇高的使命。道德教育应该直面现实,直抵心灵,它是对我们思想与行为的“拷问”。然而,反思当前的道德教育,可以说,道德教育首先要改造的是它自己。换言之,道德教育自身存在许多值得反思之处。其一,对道德教育,我们更多地理解为讲道理。因而,道德教育总是以灌输、宣传口吻出现,从而在实际上偏离了道德教育对受教育者价值的引导,忽视了其道德观的…  相似文献   

7.
道德教育向现实生活的回归与超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道德教育与现实生活在原初状态上是合而为一、完全融合的,它后来脱离现实生活的主要原因在于道德教育的学科化、知识化和工具化。道德教育回归现实生活是当代学科综合化、道德教育情感化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但回归生活并不是要与现实生活重新完全融合、浑然一体,而是要在回归中超越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8.
在对当前道德教育现状的反思和对生活与道德教育之关系重新理解的基础上。可以看到,学校道德教育与生活世界脱离是造成道德教育实效性低下的主要原因。道德教育要回归现实生活,在生活世界中进行有德性的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道德教育对人的压抑和遮蔽使道德迷失了正确的方向。道德教育中人的失落,封闭了道德通向灵魂的大门,使真正有效的道德教育沦为虚妄和幻想。一个以人为本时代的来临,呼唤道德教育回归人的本真。  相似文献   

10.
道德教育与“生活世界”具有双向互动性:生活世界构成了道德教育活动的背景;道德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意味着道德教育对日常生活的批判性重构。道德教育应回归真实的而不是理想的生活世界,开放的而不是自我封闭的生活世界,充斥价值冲突而不是故意掩盖矛盾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11.
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归生活世界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也是道德教育的新取向,是道德教育促进人格完满发展的新方向.但是,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作为新的发展方向,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误区.因此,有必要对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这一理念进一步思考,以促进道德教育更好地实行.  相似文献   

12.
回归现实生活的道德教育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刘济良 《教育科学》2001,18(2):46-48
我国道德教育的效率低、效果差主要是因为它脱离了人性基础,脱离了现实生活根基,失去了主体对象,过于意识形态化,因此,改革道德教育就要树立人文主义的道德教育理念,回落学校道德教育的目标,改革传统非此即彼的道德教育方法,确立学生在道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立足于道德教育自身任务的完成。  相似文献   

13.
道德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意义重大的关键部分。道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综合的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急于求成。必须锲而不舍,把德育工作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始终。首先,强调教师的表率作用。教师是学生模仿的对象。如果教师的言谈举止逾越了道德的标准,如随地吐痰,不爱惜公物等,那么,教师就会在学生心中失去表率的形象。其次,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道德教育不是空洞的说教所能奏效的。教师要注意用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例如,当今流行的不健康的风气,使一些学生张口闭口常夹带脏话,同学间见怪不怪…  相似文献   

14.
生活世界是道德根植于其中的深沃土壤,道德教育要以生活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生活中进行德育能实现个体道德的提升。能促进幸福人生。目前,高职院校德育与生活分离,造成德育实效性的低下。因此,高职德育应回归生活。  相似文献   

15.
德性是一种向善的品质,是人内在的一种以道德为核心具有优越特征和生命力量的精神品质。当代道德教育价值的失落在于社会规范道德的“失范”,个人人生意义的迷失。德性与道德教育之间具有内在的契合点。无论是关涉个人的美好生活,还是构建和谐社会,德性成长都是当代道德教育价值追求的回归。  相似文献   

16.
道德叙事应用在学生德育教学实践中,指教师通常借助口头表达或书面语言的形式,将具有道德性的故事或者是生活中的小场景艺术地进行叙述,使学生在听故事时获得德育的一种方式。道德教育,可立足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开发道德叙事的课程资源,在课程中实施道德叙事,探究其应用路径和有效策略,通过寓教于事的道德教化、陶冶、熏陶和感染,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和德性提升。  相似文献   

17.
道德教育中教育道德的逆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师的权威使教师能够通过自己所树立的榜样影响学生的品德成长,学生也倾向于选择自己身边的师长或同伴作为道德学习的标准,在教师为学生树立的道德榜样中,教师自己的行为示范对学生最具感染力,学校德育的成功与否,最终取决于教师的人格魅力和表现行为,没有教师的身教,就没有德  相似文献   

18.
道德境界是中国传统道德哲学的精髓所在,也是中国传统的个人道德精神依托。在境界道德哲学的视野下,人的生活具有世俗性与神圣性,并且是合二为一,共存于一身的。当前人们已普遍认识到近现代知性德育的种种弊端,如人的信仰危机、精神缺失、交往异化等等,这时,倡导以朴素道德教育为基本途径的中国传统境界道德教育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道德境界是中国传统道德哲学的精髓所在,也是中国传统的个人道德精神依托。在境界道德哲学的视野下,人的生活具有世俗性与神圣性,并且是合二为一,共存于一身的。当前人们已普遍认识到近现代知性德育的种种弊端,如人的信仰危机、精神缺失、交往异化等等,这时,倡导以朴素道德教育为基本途径的中国传统境界道德教育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苏霍姆林斯基说:“培养全面发展的、和谐的个性的过程就在于:教育者在关心人的每一个方面、特征的完善的同时,任何时候也不要忽略人的所有各个方面和特征的和谐,都是由某种主导的、首要的东西所决定的。”作为一名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如何向学生渗透道德教育。笔者认为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做到这样几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