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4 加菲尔德:他的情结非传统情报系统领域中第3位有创造精神的天才是尤金.加菲尔德(1925—)。加菲尔德的贡献类似于陶伯的贡献,都不是发明全新的东西——他们的才智在于改制和装配部件。加菲尔德一直改制和装配,直到他的科学家用户拥有了在他们各自的领域保持领先所需要的一切。从1957年起成为企业家的加菲尔德,不仅提供服务,还宣传、教育和探索如何改善服务。要是非竞争性机构也这样做该有多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为了厘清加菲尔德的期刊自引率论断“专业期刊的自引率应在20%左右”中的自引率是自引证率还是自被引率,消除加菲尔德的期刊自引率论断的引用混乱现象。【方法】 分析了国内研究人员引用加菲尔德的期刊自引率论断的混乱现象,采用追溯法和直接法等文献检索方法来寻找原始文献,并直接和间接地考证了原始文献。【结果】在1975年的《期刊引证报告》的前言中找到了加菲尔德的期刊自引率论断的英文语句,经初步考证,认为加菲尔德的期刊自引率论断中所说的自引率应为自被引率。【结论】 在进行期刊自引率研究时,只能用期刊的自被引率与加菲尔德的期刊自引率论断相比较,由此得出的结论对期刊的编辑出版策略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根据加菲尔德文献集中定律,利用“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厍”1989—1991年的引文数据,确定了十三个类目的核心期刊,分析研究了核心期刊的分布特点,并对核心期刊的统计结果和计算方法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4.
论影响因子的及其在科研评估等方面的应用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全世界目前都在使用影响因子来评估个人和团体的研究业绩。但事实上,影响因子很容易受少数高引论文的拉动。尤金.加菲尔德(Eugene Garfield)博士提出影响因子的原意是为评估和挑选期刊,多年业他一直劝告人们不要仅仅使用影响因子的一个指标来评价个人或团体的研究业绩。近几年来,胡思(Huth)博士提出了范围调节影响因子(Scope adjusted impact factor),美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提出了累计因子(cumulative impact factor),这两种方法对评价学术期刊都很有用。尽管影响因子已被人们普遍使用,但在使用它评估科研业绩时应非常谨慎,因为它仅是文献计量学众多方法中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5.
<正>他的科研每10年为一个阶段,每个阶段研究方向都不同,共同的是为满足国家需求。他研究过水煤气合成液体,研究过火箭推进剂,也研究了化学激光。在他倡议下设立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他第一个倡议设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  相似文献   

6.
正这是一个学科交叉融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若干年以前,物理、化学是分开的两家,计算机尚未问世。但如今,随着学科的发展融合,人类已经能将三者集于一身,并且开拓出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杨新征,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正以他积极而独特的步调,融入在学科交叉的海洋里,开辟出一片属于他自己的新天地。"众里寻他千百度"2013年10月9日,诺贝尔奖委员会将"2013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三位美国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发展多尺度模型研究复杂化学体系中的贡献。理论化学在上世纪90年代获得诺贝尔奖后,再一次走入公众视野。  相似文献   

7.
根据“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03年版)”提供的中国科技期刊被引用指标值,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把多个相关的期刊评价指标简化为一个期刊综合评价指标.将所评价的期刊按综合评价指标排序,根据布拉德福文献集中与分散定律和加菲尔德引文集中定律,确定出核心区期刊,对期刊进行分级评价。  相似文献   

8.
本文简要地介绍了著名化学家史家李乔苹教授毕生致力于中国化学事业,在化学教育,化学史研究和化工生产上所取得的成就,指出他是系统研究中国古代化学史的先驱,著述宏富,他五十年前撰著的《中国化学史》及其以后的数次增订本和英译本,均获得国际科学史界的高度评价。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百科知识》2007,(11X):7-9
2007年诺贝尔化学奖被授予了德国物理化学家格哈德·埃特尔(Gerhard Ertl),以表彰他在“固体表面化学过程”研究领域作出的开拓性贡献。埃特尔的获奖也是自美国物理化学家欧文·朗缪尔因“在表面化学中的发现和研究”获得1932年诺贝尔奖后,表面化学领域的第二个诺贝尔奖。  相似文献   

10.
普利斯特里1733年3月13日出生在英国利兹。1755年进入神学院。毕业后大部分时间是做牧师,化学是他的业余爱好。他在化学、电学、自然哲学、神学等方面都有很多著作。他写了许多自以为得意的神学著作,然而使他名垂千古的却是他的科学著作。  相似文献   

11.
徐光宪院士是中国稀土化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于1920年11月7日出生于浙江绍兴市。1951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理学博士学位,主修量子化学。回国后从事量子化学、原子簇化学、配位化学、核燃料和稀土萃取化学,以及稀土生物化学与稀土材料化学研究,并在这些领域取得重要发现。他提出了萃取机理分类法,络合物平衡的吸附理论以及原子价的新定义。尤其是在稀土科学方面,他探讨了稀土化合物的化学键与电子结构,发展了镧系理论,合成并表征了大量稀土络合物;建立并发展了稀土串级萃取理论与工艺优化设计,为中国稀土工业获取高纯度的单一稀土元素做出巨大贡献,实现了中国稀土产量的飞跃。  相似文献   

12.
《发明与创新》2014,(7):55-55
美国心理学家和梦境研究人员帕特里夏·加菲尔德断言,不论我们是谁、从事何种职业、在哪里生活,都会做12种基本的梦,她将其称之为“普遍梦境”。  相似文献   

13.
杨石先小传     
正杨石先是我国著名有机化学家和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他致力于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60余年,为中国培养了几代科技人才。他是中国农药化学和元素有机化学的奠基人与开拓者、化学科学研究的卓越组织者。他创建了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并对有机磷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等高效农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农药化学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1897年1月8日,杨石先在浙江杭州出生,原名绍曾,又名允柱。1931年获得耶鲁大学有机化学博  相似文献   

14.
美国化学在20世纪20年代步入其发展的黄金时期,并在此后一直引领世界化学潮流。罗杰·亚当斯见证并亲历了美国化学乃至整个科学事业登上世界科学顶峰的历史进程,他在有机化学研究及研究生教育方面硕果累累,他和他的学生极大地促进了美国学院科学与工业研究的有机结合与共同繁荣,除此之外,他作为一位科学政治家所做的工作对于美国及德、日在二战后的科技政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他的学术生涯,我们不但可以看到美国化学和化学工业携手并进的一张缩影,也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独特的学术风格:这种化学风格立足于有机化学研究的学术前沿,但它始终牵动着美国化学工业的创新进程,恰与霍尔顿所言"杰斐逊式的研究纲领"相一致。  相似文献   

15.
<正>海尔曼·施陶丁格尔(德国,1881-1965年),195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施陶丁格尔,1881年3月23日生于德国沃尔姆斯,1903年毕业于哈勒大学,获生物学学士学位。毕业后赴施特拉斯堡继续深造。1907年,他以"在实验中发现的高活性烯酮"为题完成了博士论文,获得博士学位。同年受聘于卡尔斯鲁厄工业大学。五年后,他被楚利希联邦工业大学聘任为化学教授。在楚利希联邦工业大学执教的14年间,他研究了有机化学的各个领域和一些新的理论,为他顺利开展科学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  相似文献   

16.
《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12,(4):F0004-F0004
宋湛谦,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松脂化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他长期从事生物质资源的化学利用研究,是我国松脂化学及其工程化系列开发的开拓者之一。1968年,他主持了“聚合松香研制与应用”项目,获得了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20世纪70年代,他提出用悬浮床工艺生产岐化松香,主持了“废钯催化剂回收”项目,均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奖。  相似文献   

17.
《中国青年科技》2003,(8):46-46
乔治&#183;卢卡斯1944年5月14日出生于美国加州的一个农场主家庭,他的父亲同时还是一个文具商人,有三个兄弟姐妹。他十几岁的时候,在道思高等学校学习,在那时他对一级方程式比赛产生了兴趣,并打算成为一名赛车手。可是就在他毕业时发生的一次车祸,结束了他的这个梦想。1964年,他考入南加州大学电影系,1968年结束了在南加州大学的学业后,卢卡斯义无反顾地“撤离”洛杉矶,与科波拉合作租下旧金山北郊的一个仓库作为工作室,潜心制作个人首部电影《THX-1138》。  相似文献   

18.
因为热爱化学,他专科毕业后锲而不舍,一边工作一边考研;因为倾心科研,他在艰苦条件下矢志不渝,一步一个脚印做研究;因为恪守职责,他在教学岗位上20多年春蚕吐丝诲人不倦,他就是江苏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沈小平教授。沈小平教授1992年硕士毕业于苏州大学物理化学专业,2005年博士毕业于南京大学无机化学专业,2008年至2009年在澳大利亚University of Wollongong  相似文献   

19.
我从报上看到一则消息,说有一个美国人,被法庭认定杀了人,判终身监禁。坐了20年大牢后才知道,原来搞错了。他根本没有杀人,于是他被无罪释放。走出监狱后,他很快到法院上告,要求赔偿他20年蒙冤坐牢的损失,结果他得到700万美元的赔偿。  相似文献   

20.
张资珙(1904-1968年)是著名教育家和科学史家,也是一位忠诚的爱国者。曾在我国多所大学任教,培养造就了几代科技人才。他长期从事科学史特别是化学史研究,做过大量史料考证工作并有独到见解。他是李约瑟的挚友,曾为李约瑟撰写《中国科学技术史》巨著提供了许多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