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有位业余作者,在报刊电台发过几篇新闻稿件后,被宣传部门聘为通讯员,可后来尽管他不分昼夜地勤奋采写,但稿件屡投屡“瞎”。我结合自己写稿的经验教训,就如何扭转被动局面谈点粗浅的看法。1、端正写作态度,克服炫耀才气的不良思想倾向。把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当好党和人民喉舌看成是自己神圣的职责,而非攫取名利的本钱。2、虚心求教,注意提高写作水平。初学写作者,  相似文献   

2.
我是退休之后(5年前),60岁才开始写新闻报道的。那阵子,我对新闻知识全不知晓,只凭热情用笔去颂扬老人中的好人好事,一年写了50多篇,篇篇如泥牛入海。可我没有灰心。我想,要揽瓷器活,须有金刚钻,磨刀不误砍柴工。我下定决心要多“磨刀”。第二年写了100多篇,仅被区广播局采用20多篇。1991年被聘为北京海淀区甘家口街道办事处通讯员后,“磨刀”更勤了,上稿数也一年年增加。1991年被中央、币、区新闻单位采用48篇,1992年93篇,1993年132篇,1994年175篇,还荣获市区征文奖7次。我是这样“磨刀”的──首先,在学习上狠下功夫,…  相似文献   

3.
“上稿难,上大报、登大稿更难”,这是企业通讯员的普遍感受。回顾本人从事通讯报道20多年的经验教训,认为,企业通讯员上稿难,特别是上省级以上大报更难,是不容争辩的事实。这是因为:第一,改革开放促进了新闻出版事业的大发展,同时报业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文革”期间,我国一些比较有影响的报刊被迫停刊。当时,中央主要有“两报一刊”(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地方主要有省市委机关报支撑局面,那时,企业通讯员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篇新闻稿件,一家人像过年一样庆贺。因为报刊少,上稿的机会少,所以稿以少为贵,一旦见报,  相似文献   

4.
通讯员写的稿件上中央级报难,上省级报也难,有时上地方小报也毫不例外。通讯员对自己写的稿件上报难满腹牢骚,抱怨情绪很大。 《伊犁垦区报》在解决通讯员上稿难这个问题上,摸索出了一点路子。 首先,要提高通讯员上稿难问题的认识。地方小报一般都存在人员少,报社派到基层单位采访的记者较少。要把基层单位的人和事写成稿件见诸报端,依靠的主要是通讯员。  相似文献   

5.
我是一名通讯员,是从部队回河南省光山县人武部通讯组工作的,刚回来时,先后给省以上报刊、电台寄过30多篇稿子,但都如石沉大海。一度很灰心,不想再写了。后来,在同志们的热心帮助下,我总结出了失败的原因,主要是在稿件的质量上下  相似文献   

6.
7.
我熟悉一位基层报道员,他一连写了60多篇稿而未见报,就埋怨说:“咱和报社没关系.稿子写得再多也没用。”我说这话欠思量。我在报社学习期间,常常见到编辑同志为编不到一篇好稿而发愁。记得有一次一位编辑开玩笑地对我说:“如果谁能为我寄一篇好稿来,那我宁愿送礼答谢他!”可见编辑盼望好稿的心情是多么真切。可我发现,有的通讯员,不是在提高稿件质量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8.
学术著作出版难不难陈学根在《新闻出版导刊》撰文认为:学术著作的稿酬实行版税制,是攻克其出版难的秘方。实行版税制后,作者的稿酬将大为减少。以一本50万字、印制1000册(不少!)的学术著作为例加以说明。按现行稿酬制度计算,取每千字30元,则作者可得基本...  相似文献   

9.
2月19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荣获了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在袁先生获奖前后,我有幸于1月16日、2月19日和22日三次采访了他。 记者和院士交朋友 曾有人说,袁隆平很难采访。然而,作为一位与他相交30年的朋友,我却知道平易近人的袁隆平院士无论是对记者、对干部、还是对农民都很友好,只要抽得出时间,他都会热情接待。 作为新华社湖南分社长期从事农业报道的记者,我长期把农科院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作为采访基点,从70年代开始,就在  相似文献   

10.
英国的电影检查工作由二十一位检查员执行,他们之中包括有教师、木匠、教授、家庭主妇及留在家中做“主妇”的丈夫。他们每星期兼职检查员三天,并被鼓励继续他们的正职,以跟真实世界保持接触。  相似文献   

11.
不写关系稿     
记得刚投稿时,一些好心的同志劝我对编辑搞点“感情投资”,不要铁公鸡一毛不拔,否则难上稿”。这些活听起来顺耳,但细想起来确实是错误的。我觉得,一位初学写作的人,刚开始起步,不在勤学苦练上下功夫,扎扎实实地提高自己稿件质量,磨砺自己新闻触角。而钻歪门斜道,将来在新闻报道上也弄不出啥名堂。即使编辑照顾一篇稿件,你自己心里也有愧,不会多么光彩。另外,搞关系稿会扰乱编辑正常工作,影响报纸质量,实在不可取,但是,并不是说通讯员和编辑就不能一起商榷稿件,这也是不对的,通讯员和编辑、报社是鱼水关系,他们人不亲行亲,都是为着一个目标,互相联系大有好处。再说编辑都会从严把关,决不会抛优择劣。这几年,我常对一些熟悉的编辑说“你有一千遍看稿选稿编稿的权利,我有一千个写稿投稿的专利”。我先后给厂报、《澄城  相似文献   

12.
认稿不认人     
浙江经济生活报《花市》副刊,为了提高质量,发表了一篇《致读者》,其中提到:“对一切稿件,不论通过哪条渠道进来,一律择优刊用。”编者的这番申明,表明了选稿“认稿不认人”的态度,是非常可贵的,完全正确的。报刊来稿的渠道,自然可以很多。但一般的业余作者,特别是爱好写作的青年,都只能通过邮局投递。渠道是正常的、畅通的,但稿件的遭遇却往往不够正常,不是如石沉大海,  相似文献   

13.
笔者在某地一家金融单位的工作蓝图中意外地看到一个上稿指标。该单位去年被新闻单位报道过11次,今年的计划则定到15篇,当然要求的都是正面报道。笔者发现,定有这种上稿指标的单位还不少。一些新闻单位对本报记者和通讯员也会下达一个大致的上稿任务指标。完不成的,年终考核自然拿不到好评语,评劳模、先进也得靠边站。而最繁重的,大概是一些地方的宣传部门,对新闻干事下达的上稿任  相似文献   

14.
1986年,我被一位退休老人的助人为乐,奉献余热的生动事迹所感动,便萌生出非要报道颂扬她不可的念头。于是,便拿起笔让我的激情顺着笔端流淌。写毕,投往陕西《老年报》社,不料竟在一版登出。这时,我方知道这篇文章的体裁是通讯。打这以后,我就产生了写稿兴趣。可是,当我一认真写起稿来  相似文献   

15.
出书不难     
“出书难”曾经是困扰中国知识界、文化界、思想界和学术界的一道难题。有多少哲人为之扼腕,有多少学人为之愤慨,又有多少年轻人为之悲叹…… 改革开放改变了这一切,曾几何时,出书不难了,岂  相似文献   

16.
成功不难     
有一位韩国大学生在剑桥大学主修心理学。在喝下午茶的时候,他常到学校的咖啡厅或茶座听一些成功人士聊天。这些成功人士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某一领域的学术权威和一些创造了经济神话的人。这些人幽默风趣,举重若轻地把自己的成功都看得非常自然和顺理成章。时间长了,这位韩国学生发现,在国内读书时,他被一些成功人士欺骗了,他们普遍把自己的创业艰辛夸大了,也就是说他们用自己的成功经历吓唬那些还没取得成功的人。  相似文献   

17.
18.
近年来,媒体上新闻舆论监督的内容越来越多,舆论监督已在国民经济及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些沉冤多年的案件,久拖不决的问题被媒体曝光后,就能引起有关部门及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9.
上稿的日子     
翻开报刊,自己的名字赫然出现在上面,顿觉眼睛一亮,人像喝了蜜一样,心情非常愉悦,见到谁都想笑一笑。上稿的日子,是幸福的日子。采访、构思、写作,当含着自己心血与汗水的稿件投到邮筒时,我的心啊,也一起上了邮路。就像农民兄弟经历春播夏种,盼望着秋收一样,等待稿子发表的心,显得那么的焦虑和漫长。上稿的日子,是丰收的日子。上稿的日子,让人想起没上稿的日子,那种焦虑、落寞甚至失望的心情似在昨日。上稿的日子,使人更深地理解了一句老歌:没有不过的河,没有跨不过的山……上稿的日子,首先想到的是给妻子打电话报喜,是她陪伴自己度过了无数…  相似文献   

20.
投稿与上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