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河边 《中国考试》2006,(9):57-60
人类自有考试以来就有了舞弊。作弊在历代科举考试中都有发生,随着科举制度发展,舞弊手段不断翻新,可谓层出不穷,贯穿科举制度始终。科举时代,最常见的作弊有三种:贿买;夹带考试经文;请人代考。也有学者从作弊主体的角度,将作弊分为四种情况:应试者的作弊;主考者的作弊;阅卷者的作弊;录取者的作弊。  相似文献   

2.
说科举     
中学教材里有许多篇目涉及到古代的科举制度,因此有向学生介绍的必要。科举是中国古代通行了千余年的考试制度,是由国家特定许多科目作为取士的标准,读书人就照这些标准去读书写文章以备应试。这种制度滥觞于隋朝,完成于唐代,后来不断加以修改:从唐代到宋神宗熙宁以前侧重于诗赋,可以称为“诗赋取士时代”;熙  相似文献   

3.
唐代举子在行卷之前选择投献对象时,主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一是,考虑地域因素,京畿地区由于公卿、名公聚集,是举子行卷的首选,在此行卷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文场领袖、文宗是举子投献的重要目标,韩愈、柳宗元等领袖人物,"皆以引接后学为务",荐拔后学无数,有"韩门弟子"的典故。三是,在中晚唐牛李党争背景下,牛党与进士朋甲相结合,举子也将牛党党魁和依附牛党外围的朋甲"朋头"作为投献的重要对象。四是,刺史、节度使等地方长官及其僚佐是举子主要的行卷对象,且是举子投献行卷最多的对象群体,其中有科名和文学的地方长官尤受青睐。此外,中央清要官员途径地方,也会成为举子追逐投谒的对象。总体而言,举子行卷对象不宜给"冗慢无势者",要"如贡大诸侯、卿士及前达有文章积学者",才不至于"其礼甚厚而所与之甚下"。  相似文献   

4.
科举制度的盛行及其造成的文化风尚对唐代小说的繁荣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具体说来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科举行卷之风导致唐代小说的兴起;科举制度的盛行给唐代小说创作带来了丰富的素材;科举制度造成的读书士子人群构成唐代小说作家的重要组成部分;科举制度造就的重文尚辞的文化风尚推动了小说的成熟。  相似文献   

5.
唐传奇与唐代的科举制度关系密切,从唐传奇作品之中可以找到许多唐代科举制度的影子,科举士子重功名的仕宦观念日益突出,对士子的婚恋观也带来了影响。唐代的科举制度对于唐传奇的兴盛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间接地推动了唐代文人创作杂文诗赋的热情,而干谒、行卷之风的盛行以及唐代追新逐奇的创作倾向更加激发了传奇作者的创作激情。  相似文献   

6.
考试作弊伴随科举制度而生,至今仍然存在于现行的各类考试之中,且作弊内容、方法、手段日趋多样化。高考是我国最为重要的选拔人才的途径,高考是否公平将影响社会的发展和稳定,本文试分析科举制度时代的防范作弊的措施,从中寻找高考作弊问题的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7.
宋人赵彦卫在《云麓漫抄》卷8中云:唐之举人,先藉当世显人以姓名达之主司,然后以所业投献。逾数日又投,谓之“温卷”,如《幽怪录》、《传奇》等皆是也。盖此等文备众体,可以见史才、诗笔、议论。此后便有人说唐代小说的兴盛曾得力于“温卷”,不管此说可信与否.唐人喜欢在小说中插些诗词,确是事实。后来,有人大约觉得创  相似文献   

8.
状元趣话     
状元,是我国科举制度确立后所出现的特有名词,即科举考试中的第一名。为什么这么称呼呢?原来在唐代,乡试举人赴礼部会试者皆须"投状",即将自己的姓名、年龄、籍贯、门第等情况写在名帖之上,投献给考官,故将居榜首者称之为"状头",又因"元"含有"始"、"首"、"第一"之义,如一元之始就有其义,所以又  相似文献   

9.
唐代科举制度自身的不完善是导致科举舞弊的主要原因。其主要表现为申送过程中举子资格审查流于形式,举子取解可以“不本乡贯”;考试过程中的“行卷”,“公荐”,“通榜”,“呈榜”等人为因素对考试结果的制约。  相似文献   

10.
科举制度是封建社会中一种官员选拔制度,行卷制度又是唐代科举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牛僧孺是中唐时期政治家,新、旧《唐书》均有传。那么,牛僧孺是否行过卷、唐人是否有用传奇来行卷的可能、《玄怪录》是否被用来行卷,这都是本文予以关注的地方。  相似文献   

11.
考试作弊,自科举制度建立以来就有。现有的各种考试中,也屡见不鲜。有考试就有作弊,这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但各种考试中,由于考试的内容和方式的不同,因此作弊的特点和手段也不尽相同。如成人高考的主要作弊是替考,今年抓住明年再来,一次抓不住就解决了学籍问题。自考作弊的特点也很明显,替考的相对较少,主要是考场里夹带资料,替考主要集中在《英语》和《高等数学》等少数几门实在过不了的课程。了解分析自考作弊的特点,我们就可以有的放矢地采取措施,制止、防范直至杜绝考试作弊现象。  相似文献   

12.
科举制度是隋、唐时期开创的,它对唐代的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就唐代科举制度的利与弊作了简单论述.  相似文献   

13.
科举制度肇始于隋朝,兴盛于唐代,历经三百年,对繁荣唐代文学、艺术、科学、法律等都起积极作用,同时也激励了一大批出身寒微的青年知识分子刻苦攻读,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而科举制度之弊端,不在本身,而在施行者的腐败所致。  相似文献   

14.
一、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状近几年由于众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在目前市场经济发展的情况下和社会正处于转轨期的历史条件下,大学生的诚信正受到巨大的挑战,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在学业方面,首先表现在考试作弊。考试作弊由来已久,而目前的考试作弊更是“蔚然成风”,作弊手段层出不穷,因作弊而出现的新名词花样繁多,什么“枪手”、“枪手公司”、“高科技作弊手段”等,令人对考试作弊已习以为常。更有某些学校的课桌文化竟然有“学不在精,作弊则灵;功不在深,会抄就行”的说法。其次,表现在剽窃论文。有的学生对写论文极其不认真,…  相似文献   

15.
唐代开始实行科举制度时,云南还不知科举为何物。后晋天福2年(公元937年),大理国统治者开始仿效中原地区,开科取士。但取得功名的大都是“六根未净”的和尚、道士(称为“释儒”、“师道”),俗家子弟仍不知读书做官的道理。云南读书人开窍时已是元朝,公元1313年,全国首次会试,规定云南取录5人。八年后,举行第二次会试,昆明人王楫考中进士,衣锦还乡,光宗耀祖。读书人对此十分羡慕。之后,云南的学校教育很快沦为科举制度的附庸,读书人大都陷入科  相似文献   

16.
唐代以科举取士,或云此举打击了豪门士族,致使唐代士族衰微。本文以为士族大家作为一种社会存在仍影响着唐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科举制度提供了“政治士族”与“文学士族”结合的条件,提供了传统士人由“政士”到“文士”角色的转换。文学也成为唐代士族凸显家族荣誉、社会地位和身份优越的主要标识。繁荣的唐代士族文学是繁荣的唐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自科举制度产生后 ,读书、应试、做官就紧密联系在一起。历代科举及第者甚少 ,为了中举及第 ,于是 ,“通关节”、“冒名顶替”、“挟带”、“替考”等舞弊手段在科场上纷纷登场。历代统治者对科场舞弊深恶痛绝 ,并采取了一定的防范措施和惩治手段。客观地看待和评价历代统治者对科场舞弊所采取的防范措施 ,对当今严明考场 ,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承隋启宋的唐代科举制度的确立与完善,在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通过对唐代科举制度的缘起与特点的分析与归纳,得出唐代科举制度的有功之论:为下层知识分子开辟了广阔的仕途,推动了唐代文学艺术的空前发展,对社会政治和社会心理产生了深刻影响。作为一种公共制度,唐代科举制度对世界政治制度、文教制度与社会心理也产生了极为深远的正面影响。  相似文献   

19.
唐代以科举取士。在当时的京城长安,盛行一种“温卷”风气。如赵彦卫《云麓漫钞》记载:“唐之举人,先籍当世显人,以姓名达之主司,然后以所业(自己的作品)投献,逾数日又投,谓之‘温卷’”.李白初到长安,受到太子宾客、大诗人贺知章的赏识,“全龟(唐代三品以上官员佩带的饰物)换酒”,盛情招待,惊呼李为“谪仙人”,还把他推荐给唐玄宗,作了翰林学士。杜甫受到尚书左丞韦济的赏识,也屡次上诗(《奉寄河南韦尹丈人》、《赠韦左丞丈济)、《奉赠韦丞丈二十二韵》),  相似文献   

20.
早在公元一世纪日本国形成初期(相当于中国汉代),中国书法艺术就随同汉字一道传入了日本。到了八世纪奈良时代(相当于中国唐代),陆续传入了中国书法名家的墨迹和碑刻拓本。从此,日本民间研究书法艺术的风气日益兴威。九世纪时,出观了被称为“三笔”的书法家空海、嵯峨山皇、桔逸势。之后,又出现了被称为“三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