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苔生于古老的岩石边,剥落的墙下……苔在阴暗里生长,其结果是越来越顽固,而环境的影响不可谓不大。好的环境如“芝兰之室”;坏的环境如“鲍鱼之肆”。环境于人,可在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影响一个人。它可使人一帆风顺终达极顶,也可使人沮丧绝望如入深渊。难怪乎古人说“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如果,一个人自入“囫圄”,陷入一个“黑色染缸”一样的坏环境之中,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3.
近墨者黑”中的“墨”与“出淤泥而不染”中的“淤泥”,显而易见,都是指不好的环境。同是处在不良环境,同是“近墨者,”同是“陷入淤泥”之人,而爬出来后又怎么样呢?有的人意志坚强,出淤泥而不染,善始善终;而有的人意志薄弱,被“墨”或“淤泥”浸蚀得面目全非。“近墨者黑”与“出淤泥而不染”好象是同一种花结出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果,二者之间既对立又统一。说它“统一”是指“出身”相同;说它“对  相似文献   

4.
荷花不仅美得叫人痴迷,叫人陶醉,由于“出淤泥而不染”,更成为一种高雅的象征,圣洁的化身。这犹以白莲花为最。自从周敦颐的《爱莲说》一文问世后,人们都熟知那句隽语:“出淤泥而不染”。但是为什么莲花会出于淤泥而不染上一星半点淤泥呢?千古以来这都是一个谜。直到不久之前.德国植物学家威廉·巴特勒博士才发现了莲花出污泥而不  相似文献   

5.
《科学启蒙》2023,(Z2):72-73
<正>周敦颐在千古名篇《爱莲说》中描绘了莲花的一个特质,即“出淤泥而不染”,意思是尽管莲花从淤泥之中长出来,自身却没有沾染污渍。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揭开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秘密。芽鳞“保护盾”莲花的生长过程可以分为种子萌发、藕茎生长和开花等阶段。莲花的种子通常会沉入底泥中,在适宜的条件下萌发。在萌发的过程中,种子会发出根,  相似文献   

6.
自古以来,莲花以其清雅高洁之姿色,“出淤泥而不染”之精神博得了名人雅士的青睐。但也可反弹琵琶,推陈出新。曾见一首古诗言及莲花,曰:“共夸不受污泥染,没有污泥哪有莲。”的确如此。试想:一粒莲子将生命皈附于泥土,淤泥便以其缄默之爱——用身躯抚慰它,把养分输予它,使其生根发芽,崭露头角而迎风招展。污泥之奉献不可谓少矣,然最终的回报则仅是句  相似文献   

7.
莲花效应--莲的超强“自清洁”功能
  莲花通常扎根于肮脏不堪的水底淤泥里,但是它却能保持自身的清洁。究竟莲有什么神奇的“魔力”,让自己生于淤泥,却又如此纯洁呢?  相似文献   

8.
《家教世界》2013,(17):34-35
莲花被崇为君子,自古以来,为我国人民所喜爱。"莲生淤泥中,不与泥同调"——莲花是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的象征。在中国文学里,与莲有关的诗词歌赋不计其数。莲花是友谊的象征和使者。  相似文献   

9.
在正式评价唐建平同学这篇获奖作文之前,我想谈谈这个题目。我们《语文教学与研究》主办的“华夏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已经三届了。在第三届华夏杯定本题目的时候,我们手头收到了几千道题目。后来,我们经过认真思考、反复推敲,终于从几千道应征赛题中选出了《“近墨者黑”与“出淤泥而不染”》等18个题目作为这一届大赛的正式赛题。我们的大赛刚刚揭晓,全国高考开始了。使  相似文献   

10.
我喜欢高雅的玫瑰,我喜欢多彩绚丽的茉莉,我喜欢傲雪的梅花,但是我最喜欢的是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美丽的荷花有着玫瑰的高雅,牡丹的清幽。它的花瓣是桃红色的,就像是害羞的小姑娘红红的脸蛋。它嫩绿的茎插在湖水里,是那样的娇美,那样的亭亭玉立。每当看到它我总会想起一首诗来: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是啊,桃红色的花,碧绿的叶,再配上那瓦蓝瓦蓝的天空,碧玉般的湖水,真美啊。荷花才是真正的花卉之最!荷花清香的味道,不浓,淡淡的,却令人回味。湖里的荷花千姿百态,有的是含苞欲放的花蕾,有的像还在犹豫的小姑娘半开半不开。我爱荷花…  相似文献   

11.
英国人包令与林则徐是同时代的人,他曾任港督,懂汉语,还会说广东方言,号称“中国通”。这个殖民主义者与林则徐是敌对关系.但他却对林则徐佩服得五体投地。1851—1852年合刊的英国《皇家亚洲协会中国分会会刊》上,包令发表了《钦差大臣林则徐生平及著述》一文,其中说林则徐“忠诚地、,汗不同断地为他的国家服务了36年。在社会生活中,他以廉洁、睿智、行为正直和不敛钱财著称”。[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北宋时期,有一位著名的学者叫周敦颐,他很喜欢花,尤其喜爱莲花。他还专门为莲花写了一篇精彩的散文,叫《爱莲说》,一直流传至今。周敦颐的《爱莲说》译成现代汉语的意思是:“水里和陆地上的草木之花喜欢的人是很多的。我与他们  相似文献   

13.
14.
家暴目睹儿童是家庭暴力的见证者和受害人,承受着隐蔽而长远的伤害。基于叙事研究的研究范式,以两位在童年有目睹家暴经历的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度访谈和邀请撰写自传,探索这一早期经历对儿童成长的复杂影响。当家庭成为父母爱与恨的角斗场,她们就处于充满不确定性的生活环境之中,渴望尽早独立,逃离原生家庭在她们心里留下的暗影。她们也渴望建立温暖的亲密关系,拥有良性的、可以信任的伴侣。她们也会努力取得朋友、教师的支持,通过外化和释放情绪,与暴力隔离以及有意识地改变家庭关系结构来寻求出路。有家暴目睹经历的成人并不只是被动的承受者,也可能成为“受过伤的治愈者”,能够一定程度上实现对个体创伤的超越和反思。但目睹家暴的经历是残酷的,目睹家暴儿童的成长之路并非简单的“出淤泥而不染”。没有家暴,就没有家暴目睹儿童。唯有系统性地根除家庭暴力才能还孩子一个健康的童年,这有赖于全社会每一个人的警醒与努力。  相似文献   

15.
陶渊明面对黑暗的社会、腐败的官场,毅然决定辞官归田,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人生选择,为中国古代的士人树起了一座另类的精神丰碑.不能仅仅把陶渊明看作只求自己生活安逸恬淡的一般意义上的隐士.  相似文献   

16.
17.
在长期从事历史研究过程中,我深感没有比评价历史人物更困难的事情了.同样一个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在不同的环境中,对其评价简直有天壤之别.而且随着新史料的不断发现,也给评价历史人物增加了难度与变数.  相似文献   

18.
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个名句出自北宋周敦颐所写的《爱莲说》。周敦颐,北宋时志向高远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今湖南道县人(公元1017年—1073年),著有《周元公集》《太极图》《太极图说》《通书》《掘赋》《爱莲说》等。《爱莲说》是周敦颐在地方为官30多年,清正廉明、洁身自好的人生  相似文献   

19.
江苏南通市如东县实验初中学生吴秋实在2001年中考中以680的高分(满分700分)夺魁,语文考出125分(满分130分)的优异成绩。笔者最近与他进行了一次交谈。曹:你学习语文有什么“诀窍”吗?吴:我想首先要做到“博”,要博览群书,多读好书。如我学习《孔乙己》后,又读了鲁迅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药》等小说,在比较迁移中加深了对鲁迅作品的理解;在学《变色龙》之前,我就读过《一个小官员之死》《套中人》《苦恼》,在这样的比较阅读中,我对契诃夫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风格理解得就深刻一些。平时我每天总要用上一小时浏览报刊,包括有关围棋知识的文章,我还是市围棋选手呢!这些都有助于我扩大知识面,积累库存信息,培养缜密严谨的思维习惯。靠这些,我还在南通市2000年中学生知识竞赛中获得一等奖。曹:有些同学看的书报也不少,但效果不像你那么明显,这又是为什么呢?吴:我想除了“博”外,还得“精”,这两者应该是统一的。我把所读的内容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了解型的,另一类是品味型的。读到精彩之处,我总是静下心来,下工夫细嚼慢咽,甚至一句“嚼”上三四遍,直至品出味来才罢休,真正做到读有所得。总之,既要“博览”,又要“深思”。曹:你这番话充满着辩证法。你的中考作文得分遥遥领先,这又有什么“高招”呢?  相似文献   

20.
用“无动于衷”而不用“无动于中”《现汉》:“[无动于衷]心里一点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衷’也作中。《新华》只收“无动于衷”。《大词典》以“无动于中”为主条。词频统计:无动于衷186,无动于中0。宜以“无动于衷”为规范形式。(参见“热衷”条)用“毋宁”而不用“无宁”《现汉》:“[毋宁]副词,表示‘不如’:这与其说是奇迹,~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也作无宁。”《新华》处理同《现汉》。词频统计:毋宁43,无宁0。在“不如”的意思上,“毋宁”与“无宁”为异形词,宜以“毋宁”为规范词形。“无宁”在古汉语中还有别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