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邝丽莎是当代华裔美国文学中具有商业影响力的一位作家。她凭借多部讲述华裔美国人历史的作品蜚声美国社会,其作品因关于人物细微情感的传神描写和对华裔美国人历史的细致爬梳赢得众多读者的喜爱。本篇采访稿以邝丽莎较出名的几部作品《雪花秘扇》《上海女孩》和《中国娃娃》为例,围绕创作动机、主题刻画、人物描写、华裔身份和文学批评五个维度对她进行采访,展示了邝丽莎作为拥有华裔血统的商业作家独特的创作理念与风格,也首度阐述了她对于华裔美国文学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在全球化进程的背景下,以美国华裔文学为参照,任碧莲长篇小说体现出了对各种文化的自我超越和相互尊重。  相似文献   

3.
王刚 《考试周刊》2011,(79):20-21
离散是近年来族裔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美国华裔作为一个离散群体,在文化身份认同方面表现出离散文化的特点。本文从离散理论的视角研究美国华裔作家任碧莲的《梦娜在希望之乡》中主人公梦娜的身份建构,试图说明任碧莲用梦娜不断变化的身份认同质疑族裔与文化身份的固定化和唯一性,从而提出华裔离散者身份建构的流变性与混杂性。  相似文献   

4.
张明悦 《文教资料》2014,(17):10-11
本文概括了现代美国文学中著名的华裔作家,通过对近一个世纪的华裔作家的作品分析,探讨了中美社会的政治经济变化对作家心理的影响,以及他们所塑造的中国形象的成因。华裔美国作家笔下的中国形象充分展示了他们的心理状况。  相似文献   

5.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华裔文学成为文学研究的热点和中外文学课程的必读书目。但中外华裔文学的讲授却存在一个共性顽疾:即教学囿于族裔性的"本土中心主义"文化批评视角,忽视了文学固有的审美价值。华裔新作品内含的超越族裔性的普适伦理价值观及生态思想等文学审美因素,证明了华裔文学教学研究走出单一"唯文化批评",转向多元批评的可能性。"研讨式"教学模式的运用为实现这一可能提供了可行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6.
中心——他者关系显著的帝国的老行政长官与一位边境蛮夷少女,在对抗——融合的短暂相处过程中,老行政长官对自己有了重新的审视和反省,而蛮夷少女在短暂的"文明生活"后最终回到了属于自己的"蛮族部落"。少数族裔被置于"他者"处境下对身份的诉求,对话语权的抗争历来频繁。本文从后殖民批评以及内部殖民角度入手,来解读边缘化少数族裔在陷入难以挣脱被主流文化同化和湮灭的命运时,对自己少数族裔文化能够受到主流的尊重和保留所作最后抗争。  相似文献   

7.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华裔文学在主题、意向、文体、风格和特征等方面呈现出多样化与个性化的特点,尤以汤亭亭和赵健秀为个中翘首.汤亭亭深入探讨华人女性的生活并对女权主义运动给予极大的关注;而赵健秀则力图打破陈腐的模式化华裔形象,创立全新的华人男子汉塑像.尽管"赵、汤"之争削弱了美国华裔作家作为华人社会代言人的力量,但它同样是美国华裔文学正在走向成熟的标志.  相似文献   

8.
华裔美国文学首推女性作家.汤亭亭,谭恩美,任碧莲分别是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华裔美国文学的典型代表.本文通过对比分析三位作家及其作品并将其置于华裔美国文学发展的背景之中,力图展示代表不同时代的三位华裔美国女作家对身份认同视角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身份"这个概念入手,对任碧莲小说《梦娜在希望之乡》的主要人物身份发生的变化进行分析,旨在揭示任碧莲创作思想中身份流变性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文化身份研究是华裔美国文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视角。在华裔美国文学史一个多世纪的发展过程中,各时期的华裔美国人对文化身份的认同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有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他们在中美两个世界中对自我的认同经历了从固守中国到接受美国、到拥抱世界的过程。这种动态的思维对今天的文化发展与自我认同都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李力扬是美国当代著名华裔诗人,他的长诗《劈开》是其最优秀的诗篇之一。这首诗有着强烈的超验主义色彩,它以中国饮食为中心意象,通过拼贴的手法展示一系列族裔标记(包括中国菜肴及种族特征),反映了诗人对自己身份的寻求与定位。李力扬的《劈开》从表面上看来是一种族裔书写,但实际上,它是诗人表达“宇宙心灵”及表述自我的一种手段。李力扬通过对中国饮食的描写,在消解族裔性的同时建构了自己无名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12.
奴隶制湮没了人性,剥夺了美国黑人族裔作为人的身份,给黑人族裔带来了巨大的身心磨难。黑人族裔要想走出奴隶制的阴影,必须直面历史并互帮互助。本文从黑人族裔的身份入手,探究《宠儿》中体现的黑人族裔从身份丧失到重构这一艰难的历程。  相似文献   

13.
《献给阿尔及侬的花束》中的查理本来弱智,却由于脑科专家的妙手回春,开始了探寻自我的旅程。这与华人在美国这片土地上寻求身份的艰难经历惊人相似。查理与华裔美国人寻我之路的巧妙对比,揭示了两者在寻求身份认同的道路上的异常艰辛与困惑,从而阐述了两者要真正取得平等的权利和身份认同,还需要更加漫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张明悦 《海外英语》2014,(19):199+216
华裔美国作家不但了解中国文化,而且也深受美国主流文化的熏陶。他们长期接受两种文化,因此能够从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两种不同的文化角度感知两种文化对中国形象塑造的影响。华裔美国作家笔下的中国人形象就是缅怀家乡的同时,强烈希望加入美国主流社会。  相似文献   

15.
华裔美国作家不但了解中国文化,而且也深受美国主流文化的熏陶。他们长期接受两种文化,因此能够从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两种不同的文化角度感知两种文化对中国形象塑造的影响。华裔美国作家笔下的中国人形象就是缅怀家乡的同时,强烈希望加入美国主流社会。  相似文献   

16.
美籍华裔形象是那些由美籍华裔中国作家自己塑造出来的中国人形象,以异国读者为受众,或以处于异域中的中国人为描写对象,这些形象都具有超越国界、文化的意义,形象学上称之为自塑形象。作家在进行形象的创造时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其中创造者的文化身份在形象塑造中起关键作用,而形象创造是确立创造者主体性作用和重建自我文化的一个过程,在他国文化吸收过滤中构成创造者本人文化身份建构。  相似文献   

17.
身份认同问题是华裔美国文学研究的一个重点。文章着重从索绪尔、福柯等人的理论着手,论证身份认同的流动性特征,进而研究身份流动性在华裔美国文学中的体现,探讨身份认同的反本质论根源。  相似文献   

18.
《无声告白》是美国华裔女作家伍绮诗的代表作,讲述了一个混血华裔家庭的生活,表上看似是成功幸福的一家,但在背后这个家却承受着巨大的种族和社会压力。本文将从身份认同角度着重来分析以詹姆斯为代表的二代华裔移民在美国社会所面临的生活困境和自身华裔身份认同危机。  相似文献   

19.
由于历史断层和文化错位之类社会现象的逐渐普及和日益深化,对于文化身份的各种认同问题业已构成当代华裔美国文学的重要主题之一。本文运用当代文化研究思潮中身份研究的相关理论,分析小说《骨》中两代人的文化经历和身份经验,并在对“身份危机”的多重意义进行深度解读的过程中,以鲜活的文学经验不断加深对于华裔身份杂体性的认知视角和阅读体验。  相似文献   

20.
<女勇士>的作者汤婷婷是一位华裔作家.本文试图运用创伤理论和女性主义,对她的这部作品中华裔女性身份的确立进行讨论.在这本书中,她们不再抱怨她们的从属地位或者不平等对待,而是更多的关心如何成为一个新的华裔女性,并且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华裔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