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最喜欢发言错的学生。”这是于永正老师每次上课前总要说的一句话。一开始,学生不相信。于老师告诉学生:这是真的,因为这些学生至少动脑子了,至少敢说了,况且,“失败是成功之母”,一个人说错了,其他同学就更积极思考,正确的答案往往很快就出来了。从这一点看,说错的同学还有大功呢!于老师不光是这样说的,  相似文献   

2.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过:“对于孩子们的学习来说,第一是兴趣,第二是兴趣,第三还是兴趣。当孩子们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时,学习就变成了一种特殊的享受,变成了一种精神的需要。无论什么理由,一个老师让学生不喜欢自己所教的学科,这个老师的教学就失败了。”我个人理解这些话:一个老师应该下工夫让孩子喜欢自己的课,下工夫调动学生求知的欲望和热情。因为没有人喜欢做自己不感兴趣的事!今年我校六年级语文试卷中有一道题,让学生写出至少三个历史故事成语。这道题我班学生答得非常好,百分之八十的学生都写了十个以上。有老师问我:“你是…  相似文献   

3.
“少听老师讲,多读课外书。”这是一位高三学生向一位小学生传授的学好语文的方法。这种说法虽有些偏颇,但也有可取之处,它至少从学生的视角告诉了我们两点:一是语文课堂上老师灌输过多;二是要增加阅读量。而这不正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吗?  相似文献   

4.
唐茜莉 《广西教育》2008,(19):47-49
2008年4月末,在桂林市象山区“名师走进象山”的大型教学活动中,我有幸聆听了薛法根老师执教的阅读课《我和祖父的园子》。这是一堂设计精巧、充满艺术魅力却又施教无痕、本色质朴的课。在语文的“园子”里,我们教师究竟应该如何耕作?要让学生收获到什么?这是我以及周围不少老师长期以来颇感困惑的问题。听了薛老师的这节课,我们至少得到了这样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俗话说老师是学生的良师益友,不少学生有时会因为被一个老师的人格魅力所吸引而喜欢上一门课。这也许就是我们所说的爱屋及乌吧。那么,能让学生喜欢上你所教学科的老师至少应做到哪些呢?  相似文献   

6.
周宏兵 《考试周刊》2012,(23):181-182
沉默,这已经是一个令人无奈而又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据我观察,一般课堂上沉默的学生至少占班级人数的60%,而且,高二、高三这一比例还要大一些。现在的课堂怎么了?是学生出了什么问题,还是老师有问题?老师对学生的报怨有道理吗?  相似文献   

7.
有幸聆听了于永正老师执教的《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于老师那驾轻就熟的教学艺术,风趣幽默的语言……无不令我折服。其中于老师设计的一个环节深深地吸引了我。在让学生理解感悟“林冲为人最可贵的一点是什么”这一教学重点时,于老师是这样设计的:“林冲的为人,老师已经读出来了,写在手心里了。你猜猜老师写的是个什么字?”  相似文献   

8.
<正>批改作文是最令语文老师头疼的事了,六七十篇习作至少得忙活几天。老师虽辛苦,学生对老师的评语却只是简单地看看,作用并不大。这又怎么能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叶圣陶先生曾经提出:"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自改作文,不待老师改。"他还说:"我们应当有个共同理解,修改肯定是作者分内的事。"这充分强调了作文的自主性。我尝试让学生自己批作文,构建作文自我评价体系,对学生作  相似文献   

9.
“高考,你准备好失败了吗?”我的话不啻于一颗重磅炸弹,班里的学生马上就“炸营”了。“老师,班主任告诉我们要背水一战,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你这不是在给我们泄气吗?”“老师,你说这样的话,纯粹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学生们七嘴八舌地声讨着我这个“不负责任”的老师,这是意料之中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于漪老师在《引导学生打开认识的窗口》讲座中讲到:“把学生的无意知觉引导到有意知觉轨道,这是发展学生观察力的首要方面。”从老师来说,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训练时,也应变“无意”为“有意”,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无疑是很重要的。要老师对指导观察训练变“无意”为“有意”,首先要对这项工作提高认识。于老师说:“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  相似文献   

11.
吴俊俊 《中小学电教》2009,(11):141-141
<正>一、从教师自身做起俗话说老师是学生的良师益友,不少学生有时会因为被一个老师的人格魅力所吸引而喜欢上一门课。这也许就是我们所说的爱屋及乌吧。那么,能让学生喜欢上你所教学科的老师至少应做到哪些呢?  相似文献   

12.
美国学生和中国学生之间还真的有很多差别,至少我能想到的就有以下10点——1.考上大学美国学生为了能从大学毕业,上了大学才开始认真学习。中国学生为了能考上大学拼命学习,上了大学就不再认真学习。(注:美国的大学是“宽进严出”,中国的大学是“严进宽出”。)2.向老师发问在课堂上,美国学生为了装懂故意向老师发问,美国学生还认为坐得横七竖八才能更好地与老师进行交流。中国学生则为装懂而不向老师提出问题,中国学生还认为坐得端端正正是出于对老师的尊敬。3.解题方法如果老师给出同一道题目:“现在是12点整,时针和分针刚好重合在一起。请…  相似文献   

13.
时下有教师“下水作文”,即老师与学生写同样命题、同样材料的作文。教师的下水作文写好了,对学生是受益不浅的。然而,这里我要说的是既然有“下水作文”,何不也来个“下水背诵”呢(教师与学生一起背,我们姑且祢之为“下水背诵”)。讲到背诵,在有些老师看来好像是学生的事,与教师无关,老师又不需要考了,背有何用?笔者以为教师背诵课文至少有以下好处:  相似文献   

14.
“文化大革命”以前的“理力”习题课,是在学生听了大课以后,让他们先在小课上做习题,教师再根据学生做题情况进行讨论和讲解。这种做法存在两个问题:第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束缚了拔尖学生的主动发展过去的讲课与习题课安排,要求各类学生在做题上都要经过“三步曲”,即大课上先看老师解例题;习题课上由老师带着做题;习题课后才能独立做题。这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来说,是一种限制。另外,习题课的次数安排太多,每讲一章大课,至少就要安  相似文献   

15.
肖汉斌 《湖南教育》2013,(10):59-59
最近听了两节课,第一节是英语。老师至少用了5分钟,逐字逐句地教一个学生完整读出对话。期间,其他同学开始躁动,小声嘀咕:“教了这么久都不会,真笨。”听课的老师也惊讶看着,低声议论:“为一个学生浪费了这么长时间,要是我十个学生的对话都练习完了,这样的效率怎么跟得上进度?”果真,因为这个小插曲,下课时老师预设的内容还差一个小环节没有完成。  相似文献   

16.
走进学生的世界,走进学生的心里,用温情的目光点燃他们心灵的明灯。在一个班级集体中,很多老师无暇顾及全体学生,往往采用重点培优的方法,造成一些后进生群体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其实,他们也需要关注“。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好像过于绝对,但是,仔细想想,这至少说明一个问题:学生是有差别的,重要的是老师,应该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因材施教。教育是塑造灵魂的艺术。后进生一般都存在畏惧心理,对老师存有戒心。这就要求我们班主任动之以情,关心体贴,诚心诚意的帮助他们,耐心细致的开导他们,用温情的目光感染…  相似文献   

17.
欣赏完于永正老师执教的《草》,心中那份激动难以平静。听于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做于老师的学生是莫大的幸福。于老师充满诗情画意的教学情景在眼前怎么也抹不掉。第一次画草:在学习“离离原上草”一句时,于老师先让学生用“原”组词,学生说出了“草原、原始、原来、原野”等词语,于老师一一板书,然后问:“你认为‘离离原上草’中的‘草’应该是哪里的‘草’呢?”学生回答是草原、原野上的草,于老师给予了肯定,然后于老师在黑板上用绿色的粉笔画了一片草,问:“孩子们,你认为这些草怎样啊?”有的孩子说“这些草很绿”,有的孩子说“这些草长得…  相似文献   

18.
自主≠自流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新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得到体现。课堂上,实验老师一直在关注着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一直在张扬着孩子的个性,一直在呵护着孩子们幼小、脆弱的心灵,这一切都是正确的。然而,有一堂课却引起了我的思考。老师非常大度地给了孩子至少三次“喜欢怎样,就怎样”的机会。第一次是阅读课文时,老师说:“……你们喜欢用什么方式读就用什么方式读。”第二次也是读,老师说:“……你们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第三次是让孩子表演,老师说:“你们爱怎样表演就怎样表演。”对老师来说,每一次都是满意的,因为她认为这是在…  相似文献   

19.
正读完于老师的"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这本书,也终于明白了于老师的学生为什么都喜欢他这个老师。这样的老师,连我这个老师也喜欢。一本书看完,并没有轰轰烈烈的伟大事迹,我看到的是一个和蔼可亲的于老师,在和学生相处过程中的一点一滴的平凡小事。但是,就是这看似一件件的"小事"铸就了于老师的人格魅力,实现了每一个老师的"大目标"——成为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在于老师的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为师之道。  相似文献   

20.
我有幸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一堂精彩的说话课。整个教学过程看似松散实际上是特意的安排,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充分的说话训练,这充分体现了于老师独特的教学魅力。上课铃已经响了,可于老师还没来,这是怎么回事?于老师可是从来不迟到的。几个小脑袋早已忍耐不住了,纷纷探出去张望。来了,来了……咦?怎么不是于老师呀? 这时,一位女青年急匆匆地走进教室:“请问,这堂课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