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认知失调理论的含义 认知失调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费斯廷格于1957年提出的.它是一种用认知观点来阐释态度改变原因的社会心理学理论.该理论认为在任何问题和事件上,人总有要保持其各种认知协调的化身,保持自身态度和行为协调一致的动机.如果一旦不协调,便产生矛盾和冲突,人就会感到紧张、不安、烦闷,就会产生减少或消除这种不协调的内在动力,以获得内心的平衡,从而达到知识、信念、态度和行为的改变.  相似文献   

2.
周芬翠 《甘肃教育》2011,(14):26-26
认知失调是一个心理学上的名词。用来描述在同一时间有着两种相矛盾的想法.因而产生了一种不甚舒适的紧张状态。它最早由社会心理学家利昂·费斯廷格提出来。笔者就是采用改变行为的方法使学生的行为不再与态度有冲突来解决认知失调问题的。  相似文献   

3.
一、认知失调理论的涵义认知失调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费斯廷格(L.A.Feistinger)于1957年提出的,它是一种用认知来阐释态度改变原因的社会心理学理论。该理论认为,在对待任何问题和事件上,人总有一种要保持其各种认知协调的倾向,保持自身态度与行为协调一致的动机。如一旦不协调,便产生矛盾和冲突,人就会感到紧张、不安和烦闷,就会产生减少或消除这种不协调的内在动力,以获得内心的平衡,从而达到知识、信念、态度或行为的改变。该理论对搞好教学工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学生的学习中,当学生遇到知与不知的矛…  相似文献   

4.
由于认知结构和行为模式的全新调整,寄宿制一年级新生的厌学心理较为普遍,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哭闹、紧张、焦虑等不安情绪,行为随之失调,个别学生还会出现心理性身体不适。这种现象如果不加以重视,听之任之或粗暴干涉,就会引发其它心理  相似文献   

5.
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认为,人们具有保持协调一致的倾向,当认知出现失调时,就会产生一种压力,促使个体想方设法去减少这种失调或避开能使这种失调增加的情境因素和信息因素。依据这一理论,要提高中职后进生的教育转化效果,首先必须唤醒后进生认知上的失调,教师应针对后进生的具体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要建立健全有效的教育效果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6.
一、过度理由效应 “过度理由效应”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条“依从”策略,它是从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L.Festinger,1957)的“认识不协调理论”衍生出来的概念,“费斯廷格认为,认知失调是一个人的态度和行为等认知成分的相互矛盾,从一个认知推断出另一个对立的认知时而产生的不舒服感、不愉快的情绪”。“由于人们在心理上产生不适,不协调的存在将推动人们努力减少不协调”。“过度理由效应”指附加的外在理由取代人们行为原有的内在理由而成为行为支持力量,从而行为由内部控制转向外部控制的现象。  相似文献   

7.
一、过度理由效应“过度理由效应”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条“依从”策略,它是从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L.Festinger,1957)的“认识不协调理论”衍生出来的概念,“费斯廷格认为,认知失调是一个人的态度和行为等认知成分的相互矛盾,从一个认知推断出另一个对立的认知时而产生的不舒服感、不愉快的情绪”。“由于人们在心理上产生不适,不协调的存在将推动人们努力减少不协调”。“过度理由效应”指附加的外在理由取代人们行为原有的内在理由而成为行为支持力量,从而行为由内部控制转向外部控制的现象。“过度理由效应”告诉我们,人们的行为最初是…  相似文献   

8.
德育的价值评价具有解决价值冲突的作用。现实生活中,学生往往会碰到某些价值观念之间在性质或水平高低上的不相一致,而导致认知失调,情绪紧张、决策困难等异常心态;也就是说,他们在评价某些事情或进行行为决策时会因为价值观念的矛盾冲突,而引起价值评价的矛盾冲突。所以,研究德育价值评价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评价,正视并解决价值冲突。德育的价值评价对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正确处理面  相似文献   

9.
认知失调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弗斯廷格于1957年提出的,它是一种用认知观点来阐释态度改变原因的社会心理学理论.该理论认为在任何问题和事件上,人总要保持各种认知协调的倾向,保持自身态度和行为协调一致的动机.如果一旦不协调,便产生矛盾和冲突,人就会感到紧张、不安、烦闷,就会产生减少或消除这种  相似文献   

10.
行为治疗认为特定的行为是习得的,并能产生特定的效果或结果,通过改变那些被认为能增强、削弱行为的结果而改变“抑郁症”行为是治疗的目标。认知疗法认为人们的观念决定着情感和行为,当个体的认知方式是歪曲的或他们关于自己、世界及未来的思维方式是失调的,抑郁症就会继发于这些消极的观念,改变个体的不合理信念是认知治疗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道德信念是坚定的道德认知,它是在已有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概念的基础的上产生的,同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密切联系的一种道德认知。它是“情”和“理”的合金。当一个人坚信自己的道德观念正确,并使这种道德观念伴随着内心体验成为自己的行为指南时,就产生了道德信念。它是一个人认为自己必须  相似文献   

12.
一条暗藏在《卡斯特桥市长》中的线索是信念,即人们判断事物的标准,一整套价值体系。作者正是依靠这种信念的内在动力,来展开人物思想活动,描写人物行为,控制着叙事的发展。这种信念的支配力量体现在对人物命运的叙事上。顺应这一标准的人物,其命运便是好的、善终的,而背离这一体系的人,其命运便是多遭不幸的。而这种价值取向集中体现在对人物的思想和行为的叙事上。在主人公亨察尔的身上,体现的是对信念的坚守和违背这一矛盾的存在形式,但最终他的信念战胜了他的弱点,他在生活的磨难中完成了对这种人的信念的回归。  相似文献   

13.
罗奇 《广西教育》2014,(19):137-139
数学知识认知结构、启发方法、元认知能力和信念系统是影响问题求解过程的主要因素,这些因素之间以多种方式进行交互;其中,数学知识认知结构、启发方法是解题的基础,元认知能力是关键,同时信念系统通过影响认知行为促进或阻碍问题解决。  相似文献   

14.
"信念之谜"不仅是当代逻辑与语言哲学关于名称意义研究的重要课题,还本质地涉及对"相信"这个基本认知范畴的哲学性质的反思。从逻辑悖论视角出发考察信念之谜的矛盾归属,旨在借鉴逻辑悖论研究的成果,重新审视这一谜题的生成机制和解决路向。信念之谜不是严格的逻辑悖论,但仍可提示我们就信念这种意向状态进行深入考察。从关于信念状态的"报道与被报道之物"的区分的观点看,若要有效解决信念之谜,就必须设法克服因果理论的固有缺陷。  相似文献   

15.
美国心理学家费斯廷格认知失调理论认为:人对待任何问题和事件,总有一种要保持其认知协调的倾向,一旦不协调,便会产生矛盾和冲突,人就会感到紧张、不安和烦闷,就会产生消除这种不协调的内在动力,以获得内心的平衡,从而达到认知情感、态度或行为的改变。应用认知的失调理论培养小学生良好品德,要努力打破学生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平衡,让学生的道德品质沿着“平衡、困惑、再平衡、再困惑”的螺旋形线路不断向上攀升。  相似文献   

16.
金建华 《青海教育》2002,(12):42-43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般情况下人们需要维持自己的观点或信念的一致,以保持心理平衡。倘若在人们的观念或信念中出现了不一致,也就是出现了所谓认知失调,他就要力求通过改变自己的观念或行为,以达到认知和谐。在化学教学中,恰当地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某种不和谐,使学生处于一种问题情境之中,这时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从而可以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就此,本人体会如下。一、通过化学实验现象,创设问题情境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化学教学中,利用某些新颖奇特的实验现象…  相似文献   

17.
认知冲突是指人的原有概念与现实情境不相符时在心理上所产生的矛盾或对立。一旦引发这种认知冲突,就会引起学生认知心理的不平衡,就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学生产生解决这种认知冲突获得心理平衡的动机。而著名  相似文献   

18.
认知冲突的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费斯廷格提出的.其观点是:一般情况下,人们都有维持自己的观点或信念一致性的需要,以保持心理平衡;如果人们的观念出现了前后不一致时,也就是出现了所谓认知上的失调,这时人的心理会出现紊乱或不安,就会力求通过重新组织或改变自己的观点,以达到新的认知上的平衡.因此,在教学中,认知冲突是学习现象发生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9.
<正>认知是出现在我们大脑里的一些想法和产生这些想法的过程《认知包括信念、想象、假设和自我对话。认知对人们的情绪和行为产生影响,认知歪曲和失调的思维会引发问题情绪和行为。中小学教师"认知改变"团体辅导,旨在帮助教师识别并监控自己的认知过程,改变无益的思维,学会挑战不合理思维的方法,有效处理压力,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用认知失调理论审视数学课程改革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数学课程改革中难免出现关于认知和行为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归结为认知理念、认知现实、认知行为上的失调,应用认知失调理论分析研究上述存在的问题,得出加强理念培训、改善教学环境、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减少失调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