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宋代大学者朱熹提出的读书方法对后世影响深远,至今仍值得我们去探究和借鉴。为此,本文围绕"朱子读书法"的内涵与特征进行探讨与分析,在阅读前人有关著作的基础上,并融合自己的读书体会,将朱子读书法分为三个步骤。  相似文献   

2.
宋代大学者朱熹提出的读书方法对后世影响深远,至今仍值得我们去探讨和借鉴。为此,本文在探讨与分析"朱子读书法"的内涵、特征以及现今语文教师阅读所面临的困境这两个问题的基础上,进而获得朱子读书法与语文教师阅读困扰方面存在的联系,希望借朱子读书法更好地指导语文教师的阅读,从而通过阅读来提升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  相似文献   

3.
南宋著名教育家朱熹积累了丰富的读书经验,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方法与原则。后人汇集他的读书经验和训导加以概括,归纳总结为"朱子读书法",成为后人推崇的优质教学法之一。在现代教学标准的要求下,重温"朱子读书法"六条,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朱熹是我国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儒学集大成者,同时也是一位大教育家。他一生热爱读书,对如何读书有独到、精辟的见解,其弟子将他的训导归纳概括为"朱子读书法"。"朱子读书法"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对读书方法研究的成果,具有深刻的借鉴价值。通过解析"朱子读书法"的内涵,提出其对现代教学的启示: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教学应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相似文献   

5.
朱熹注《四书》,既不象汉唐诸儒那样信古无疑,遵修旧文而鲜有创新,也不象一般宋儒那样蔑古轻经,空衍义理而学无根底,而是既继承传统训诂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又融合了时代的精神,从而形成了他那独具风格的训诂学。长期以来,朱子的义理之学一直被看成是与传统训诂学无关的东西而遭到诋訾。实际上朱子的义理学是训诂学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产物,是训诂学深入向前发展的结果,朱子训诂名物或阐发义理皆有所本,不蹈空言,不加妄测;他以注疏治训诂,以训诂通义理,同时又能以义理明训诂,训诂义理两不废。  相似文献   

6.
简述朱子经典诠释实践是儒家经典实现由"注疏"到"义理"经典诠释转向的典型代表。阐述在《大学章句》的诠释实践中,朱子通过补"格物致知传"及对"三纲八目"理论架构的重新梳理,实现其解经方法从汉儒训诂到推衍文义的转变;另一方面,朱子从涵养、践履的工夫论角度出发进行哲学诠释实践,在客观上建立起一整套以理学为核心的方法论与本体论统一的新儒学体系,使其经典诠释活动超越方法论的局限进而将传统诠释学提升到哲学诠释的高度。  相似文献   

7.
"朱子读书法"是宋代大儒朱熹长期读书经验的概括和总结,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先贤对于读书方法研究的成果。今天重新审视"朱子读书法",客观地分析评价,去掉其为封建统治服务的成分,认真总结、借鉴其符合读书规律的合理的一面,对于革除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阅读教学的弊病,建设真正的阅读课堂,培养学生的实际阅读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作为南宋时期最著名的教育家,朱熹非常重视读书并总结了一套自己读书治学和指导学生读书学习的经验。朱熹的阅读方法即所谓的"朱子读书法"。  相似文献   

9.
朱子读书心德是朱子对读书人提出的读书时所须涵养的心性道德。朱子认为读书须在心性上下功夫,涵养静心、宽心、虚心、耐心、专心、细心、疑心、存心等读书心德。朱子读书心德对于当今读书人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叶梦婷 《文教资料》2021,(3):86-87,77
儒家教育体系博大、义理宏深。朱子继承传统儒家道统,集理学之大成,以教书育人、传播发展理学为己任,是中国古代第一个将儿童教育、青年教育和成人教育作为统一过程关注的教育学家,尤其重视童蒙教育。本文从朱子童蒙思想的背景入手,阐述朱子童蒙思想的特点与价值。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俄罗斯文学经典的重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文学"经典",历来的批评家、作家们曾给出过许多不同的定义;关于"20世纪俄罗斯文学经典",西方、俄罗斯和中国评论界及广大读者的观点也远不是一致的。本文对于何谓文学"经典"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根据对于文学史的深入了解及相关的阅读经验,列举出若干部可以当之无愧地被称为20世纪俄罗斯文学经典的作品并予以扼要阐释,认为这些作品映证了南非作家库切关于文学经典的见解。  相似文献   

12.
朱熹有关立法方面的认识在其整个法律思想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在律法精神上主张立法为公,在对待旧法的态度上坚持勇革弊法,在立法技术上力主行简易之法,在立法手段上认为应当“德礼刑政”综合为用。朱熹在立法领域的思想是比较丰富全面的,其中不乏值得我们今人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3.
吴秀明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与生态场》是他多年来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领域研究理念与方法的思考总结,它既有立足学科前沿的问题意识和高屋建瓴的理性剖析.又有自成一家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理念和编撰的经验心得.更有借鉴中外当代生态文学创作实践以及相关的生态批评理论理解中国当代文学存在格局的探索.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4.
肇始于上世纪20年代的中国古典诗文今译,至今已走过近百年的历程。从研究者自发到有规模、有组织地进行,该项工作经历了理解和认识上的不少误区,如古诗文不能译,《诗经》、《楚辞》之后的韵文不必今译等。新时期的古诗文今译成就很大,问题突出、理论建设薄弱等现状则是亟需解决的问题。而今译人才的难以兼得、诗歌今译理论的尚待突破等等,都无不制约着优秀传统文化典籍在今天的文化建设及文化强国战略中所应发挥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5.
文学名著的观念是因时间变化而衍变的特殊意识形态.林纾在西洋文学(主要是小说)翻译的丰富经验中建立起了自己的名著观念,主要是对古典中国诗文观念的比附和移用.林纾及其合作者的古文翻译产生了一些翻译经典(即译作名著),以及林纾翻译的一些西洋文学中的名家名著,例如莎士比亚戏剧、塞万提斯《堂吉诃德》等,显现林纾尽管遭遇了新文学群体的严厉指责,但无疑仍是介绍西洋现代文学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16.
儿童文学批评与阅读指导实践中,理论界为抗衡市场带给文学的负效应,频频使用纯文学、俗文学等词汇。"俗",往往和"畅销书"、商业化关联;"纯",往往和"经典"、神圣化关联。以精英意识介入儿童文学批评,屏蔽了大众文化的时代背景;"畅销书"与"经典"之间,亦不存在壁垒与等级;儿童个性化的阅读品味,更非单一的拜读经典模式即可培养。失之于简单化的言说方式,造成理论本身的种种不自洽。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代教学语境下,实践训练构成了古代文论学习的重要环节,对古代文论的学习有着重要意义。进入实践的古代文论学习,通过研读活动、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学习等三个层面的实践训练,试图实现传统经典与现代理念的对接,达成理论学习向实践能力的转换。  相似文献   

18.
在大众文化时代,文学经典惨遭被冷落、消解,甚至被颠覆的命运。其原因有四个方面:一是当代人们价值观多元化的泛滥以及解构主义对文学经典的无情解构;二是"市场化的经济触角"伸进文学领域和消费主义时代的"快餐作品",不断冲击着文学经典;三是文学载体的网络化、影像化不断地排挤文学经典;四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在文艺领域的消解。然而,在大众化消费主义时代,我们依然需要经典,因为弘扬文学经典,有利于整个文学活动的健康发展,有利于促进个人和社会的进步,有利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健康发展。在当代我们应通过回归原著、建立合理有效的传承体系、净化文学的社会环境、倡导老辈学者和古人的读书方法和习惯等方式,弘扬文学经典。  相似文献   

19.
大学通识教育中经典教育的挑战与因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通识教育中的经典教育,在理论上必须面对许多挑战。因为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多半是经典作者亲身体验的心路历程的表述。对于21世纪大学生的心灵而言,对经典的理解就出现以下问题:一是当今大学生与历史上经典作者之身体的社会文化特质而导致的"体知"经验难以沟通或传承。二是经典作者经由"体知"所得的"分殊"如何提炼而为"理一"。本人认为,首先是经典教育的教学应"入乎其内"而又"出乎其外"。其次是以戏剧的方式,重现经典的思想世界与人物的行谊,使大学生经由读经而"神入"经典人物的心路历程,再进而经由表演而"体知"经典人物的苦与乐。  相似文献   

20.
朱熹理学把理解的目标规定为"穷理",而"格物"和"读书"这两种外求的方式,"从个别到一般"从特殊到普遍"的理解方法成为达成这一目标的重要保证,"知先行后"说更是把理解限定在知识论范围.朱熹理解理论的视野是属于知识论诠释学的;陆九渊心学则转向了"发明本心"以"穷理"的思路,内求成为"明理"的关键,"从一般到个别"从普遍到特殊"的理解方法成为达成"明理"这一理解目标的重要保证,"知行合一"说凸显了理解中的实践智慧.陆九渊意义上的"明理"具有了实践论的意味,其理解理论的视野是实践论诠释学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