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在消息写作中,导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从1865年4月14日美国总统林肯遇刺、港口新闻社发出的消息最早使用导语到现在,经历了第一代亦即“五要素”齐全的导语(1889年3月30日美联社记者约翰·唐宁从南太平洋沿岸小城阿庇亚发出的报道风暴灾害的消息导语,被认为是第一代导语的发端)、第二代“部分要素”导语(产生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消息写作技巧的不断提高,第三代导语——丰富型导语(又叫自由式导语)出现了。请看合众国际社发过的一则消息:“请把耳套、手套、雪靴和烈性酒放在身边——我国至少还有6个星期的冬天要过。”…  相似文献   

2.
新闻要求用事实说话,而巧妙地使用“直接引语”说话,便是用事实说话的主要方法之一。 直接引语指的是记者通过采访得来的被采访者的原话。在新闻报道中,直接引语已成为新闻写作不可或缺的手法。随意翻开《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经济日报》、《黑龙江日报》等媒体,都不难找到使用直接引语的报道。  相似文献   

3.
陈佼佼 《传媒》2017,(22):28-29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网络时代的来临,新闻写作故事化让新闻作品更受欢迎。笔者通过对《中国青年报》的分析,研究网络时代新闻写作故事化的特点及策略,揭示掌握写作技巧对提升新闻作品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的重要意义。网络时代新闻写作故事化特点突出细节,聚焦人物性格特征和思想魅力。新闻故事化写作不意味着"编故事",而是需要事实说话,描述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细节,通过展现细节内容,  相似文献   

4.
《中国青年报》的新闻评论专栏《冰点时评》自创办以来,越来越受到众多读者的喜爱。2000年《中国青年报》读者和专家两个评价系统中,7个新闻版里,《冰点时评》所在《青年话题》版的阅读率都得分第一。在2001年中国记协主办的全国新闻专栏评选中,《冰点时评》荣获中国新闻名专栏奖。时至今日,在竞争渐趋白热化的新闻界,《冰点时评》的热度仍有增无减,成为《中国青年报》吸引受众眼球的一张王牌。笔者认为,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来打造自身特色、凸显言论的力量是读者喜爱的缘由之所在,也是它留给新闻评论性栏目最突出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殷泽文 《新闻世界》2012,(7):121-122
《中国青年报》与《南方都市报》两份报纸风格各异,但相同的都是以评论见长。笔者认为,《中国青年报》评论的风格就像北方的侠客,正义凛然;而《南方都市报》却好似江南的先生,机智幽默。  相似文献   

6.
庄园 《新闻窗》2013,(5):57-58
在灾难发生的瞬间,所有人都在往外跑,但有两类人往里走,一类是军人,一类是记者。在此次雅安地震的报道中,记者努力将自己的存在感降到最低,把自己融入到灾害现场和灾民生活里,实现从外围的旁观者到现场的亲历者的转变,从激动的目击者到清醒的审视者的转变,在对新闻现场的无限逼近中,完成对灾民记忆的叙述。  相似文献   

7.
马凯 《今传媒》2011,(4):57-58
本文以《中国青年报》为例,通过分析和大学生就业相关的报道,研究金融危机过后大众媒体是如何呈现大学生就业这一话题的。  相似文献   

8.
《纽约时报》的一位总编辑阿贝·罗森塔尔说“头版呈现给读者的并非只是一些重要新闻还包括本报编辑们对重要新闻的判别能力。头版不仅是新闻而是新闻加《时报》声誉”。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中国青年报》为个案,通过对该报2005年1月1日至2006年12月31日两年间,以俄罗斯为主要报道内容的263篇文章的主题、报道倾向、篇幅和报道形式等指标进行分析,对《中国青年报》塑造的俄罗斯国家形象、"俄罗斯年"(2006年)与非"俄罗斯年"(2005年)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并给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许超众 《新闻记者》2007,(11):64-66
众所周知,新闻专业主义所标榜的是客观、公正、平衡地对待一切消息来源,并要求新闻工作者站在中立的立场上,以客观性的方法报道新闻、反映观点。然而,作为一种精神价值观念,它不可能脱离承载它的物质主体而独  相似文献   

11.
丁莉  申凡 《新闻知识》2005,(5):38-40
“版式”是表现新闻内容的形式,其基本功能是为读提供一个疗便、轻松、合理的阅读环境,带来愉悦的视觉享受。在历次版式风格流变中,传统的以追求穿插套拼、错落有致的版式日渐没落,简洁、单纯的现代主义风格成为主流,报纸版式逐渐走向简约。  相似文献   

12.
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对2001年至2010年《中国青年报》上以"女大学生"为标题的105个文本进行了研究分析,发现主流媒体对女大学生的关注度很高,比较客观地呈现了女大学生形象,注重树立典型,以正面宣传为主。  相似文献   

13.
孔燕  李越  姚超 《今传媒》2012,(6):10-12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对2002年至2011年十年期间《中国青年报》上以"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为内容的39个文本进行研究,发现《中国青年报》对于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关注点集中在对教育革新的促进和高考加分两方面。同时,对于大赛推动中小学教育改革方面,《中国青年报》持赞扬、乐观态度;而对于大赛促使获奖者所持有的保送资格、加分资格方面,《中国青年报》又持有否定、怀疑的态度。  相似文献   

14.
程瑛婷 《新闻世界》2013,(3):130-131
调查性报道属于深度报道,是一种以揭示真相为宗旨的新闻报道方式,这种报道通常篇幅长、份量重,因而受到广泛关注。虽然目前国内很多媒体所做的调查性报道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但是《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专版里的调查性报道却受到好评。笔者通过对其2012年的310篇调查性报道进行分析,了解其是如何较好地呈现调查性报道。  相似文献   

15.
2006年7月18日,因在央视十套“百家讲坛”讲课而声名鹊起的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来南京与读者交流。次日,南京四大都市报《现代快报》、《南京晨报》、《金陵晚报》、《扬子晚报》都以相当的版面对易中天读者见面会作了报道。在报道中,四家报纸相同的是:都用“引号”引用了“易中天的原话”;不同的是:关于同一个话题的“易中天的原话”,四家报纸提供的版本却各不相同,现聊举几例如下:  相似文献   

16.
媒介迁移引发信息生产和传播机制的调整,并深刻影响着受众接收信息的心理和方式.作为与新媒体共同成长的青年群体,他们在碎片化、视频化、移动化的媒介环境下养成了特殊的信息获取习惯,并构建出电竞、二次元、弹幕等亚文化景观.与此同时,依托传统媒体阵营的主流媒体在青年传播格局中不断被边缘化.在此背景下,《中国青年报》从媒体站位、传播内容、工作机制着手,重视新型主流媒体建设要求,实践全媒体精品战略,打造新时代青年服务平台,更好地提升主流媒体在青年读者中的传播力.  相似文献   

17.
张志安 《传媒观察》2004,(11):30-32
李大同,1979年进入中国青年报社,历任报社驻内蒙古自治区记者、机动记者、科学部副主任、学校教育部主任兼科学部主任。现为该报高级编辑,《中国青年报》特稿部主任兼《泳点》周刊主编。他认为新闻主要的使命是影响今天,影响当今的社会,这种影响不是别的,就是要把新闻的真相拿出来。每个事件在揭露真相的过程中,会受到各种不同因素的干扰,但是,只要环境允许,那都应该一控到底。他强调,"把真相拿出来",是新闻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8.
林丽 《新闻世界》2022,(7):87-92
以“积极”“参与”为核心特征的建设性新闻是全球媒体广泛采用的报道形式。基于建设性新闻“公众导向、方案导向、未来导向、行动导向”的理念,《中国青年报》的环境报道注重传达积极情绪,促成问题的协商和解决;紧跟环保动态,指导行业实践;全面报道环境议题,提供多元视角;提供充足的背景信息,呈现事件全貌,避免舆论对立和极化。未来需要在协同生产、参与社会治理、中国语境下的故事讲述三方面继续发力,更加积极地承担“解困者”“推动者”“倡导者”的角色。  相似文献   

19.
“在讣闻报道里,你可以发现一个人一生中的光荣、成就、平凡与失败,而报纸的其他报道只不过是一天一天地记录着这一切。”每当我们读到这段令人振奋的文字,就会对“讣闻报道”充满向往,也深深慨叹新闻报道题材的丰富——在国外,讣闻报道是许多报纸的家常菜,也是令广大读者有着非同寻常兴趣的一个报道领域。  相似文献   

20.
最受读者欢迎的媒体产品是建立在媒体的新闻功能上的。新闻的公正性是新闻视角和新闻观点的平衡,而不是所谓没有观点的纯客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