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7年全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495万人,毕业人数再创新高,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 乐观,如何应对今年的就业压力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为了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开拓就业渠道,完善就业服务体系,进一步了解毕业生就业思想动态,我们对2007届毕业生就择业态度,择业意向等进行了调查。以下是这次调查的结果的总结。  相似文献   

2.
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江西信息应用职业技术学院2007届毕业生的就业意向、就业地区、就业准备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调查本校应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基础上,从一名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师的角度,揭示了地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思想现状,对了解当今大学生的思想,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起到一定的辅助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85,自引:0,他引:85  
对我国东、中、西部16个省份34所高校2005年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与2003年的调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表明:内因是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效率有所提高;学校提供的求职信息对求职结果和起薪水平都有显著影响;家庭经济条件和社会关系对就业的影响开始凸现;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出现的一些不合理现象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2019年17个省区市32所高校的抽样调查数据,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2019年高校毕业生整体落实率为80.1%,与2017年相比,毕业生单位就业的比例有所下降,而待就业的比例上升,国内升学的比例也明显上升,就业难度加大;(2)从就业分布来看,毕业生更倾向于在东部地区和北上广等地区就业,在大中城市就业的比例超过80%,教育成为就业占比最大的行业,民营企业仍然是吸纳毕业生最多的单位类型;(3)人力资本依然是影响高校毕业生求职结果和起薪水平的重要因素。同时,家庭背景、学校背景以及地区间、行业间劳动力市场差异,对毕业生求职、起薪、就业满意度也产生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22):F0002-F0002
11月20日,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教育部副部越沁平主持会议,教育部周济部长作工作报告,人事部副部长陈存根、  相似文献   

7.
博士毕业生人力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宏观战略,而各种显性或隐性就业歧视的存在会导致国家、单位及个体层面的“多重效率损失”。基于2017年全国博士毕业生离校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博士毕业生就业时遇到的主要就业歧视类型按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第一学历歧视、性别歧视、年龄歧视、地域歧视、婚姻歧视及其他歧视,而同时遇到两种及以上的组合就业歧视的发生率为27.18%,且各种就业歧视的发生率在不同性别、年龄、选拔方式、培养单位类型、学科及地区之间存在差异性。进一步的回归结果显示,博士毕业生就业方面的性别阻隔效应、年龄阻隔效应及地区阻隔效应是就业歧视的几种典型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几乎所有的著名民办高校都经历过一个“超常规发展”的阶段,在这一过程中,民办高校把主要精力都投放到学校的生存问题上,很少顾及学校的长远发展,如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前景。这样,学校的眼前利益与持续发展的矛盾在创办之初就突显出来。我国民办高校大多走的是以学养学、滚动发展的路子。在创办之初,依靠规模的急剧扩展来抢占先机,几乎成为中国民办高校发展的唯一模式。但是,随着规模的扩张,家长、社会乃至政府对民办高校办学质量的担心也由此而起,他们共同的理由就是:规模扩展必然妨碍质量的发展。这样,民办高校遇到了创业上的一个悖论:要吸引学生就读就必须拥有一流的硬件设施和良好的教学质量;要想筹集硬件建设所需的资金就必须扩大招生规模;扩大规模又往往遭遇家长、社会、政府的质量怀疑。  相似文献   

9.
对2011年全国8个省份30所高校抽样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人力资本依然是影响毕业生求职结果、起薪和工作满意度的重要因素;家庭背景对求职结果有显著影响,它不仅表现在就业机会获得方面,也表现在起薪和工作满意度上;就业结果的地区和性别差异依然存在;就业单位性质、行业状况是造成毕业生起薪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学用结合程度、户口档案解决情况和起薪等都会对毕业生的工作满意度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正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10月第一版)《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2009-2010)》是根据2009年到2010年全国各普通高校上报给教育部的毕业生初次就业情况调查数据而进行的统计分析报告,涉及中国内地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各类普通高等学校(台湾、香港、澳门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不在本报告分析之列),涵盖了由专  相似文献   

11.
了解和掌握我国高等院校哲学人才就业的基本走势,通过对高校哲学系毕业生就业情况及其相关信息的调查,分析和研究当前高校哲学系毕业生就业困境的原因及其解决的办法,这对于完善我国今后哲学人才的培养模式和哲学学科未来的建设与发展都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基于2015年全国17个省(区、市)的28所高校的抽样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第一,经济新常态对学生的毕业去向影响显著。2015年呈现出“已确定单位”比例与“待就业”比例“双降”的现象,同时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升学、出国出境的比例都显著提升。第二,经济发展状况是就业机会和工作状况的决定因素。东部高校因地缘优势在求职中处于有利地位。在东部地区、大中城市、新兴服务业(金融和 IT)、三资企业和国有企业、从事管理和技术工作的毕业生可以获得更高的收入。而这些地区、城市、行业、部门、岗位确实也是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去向。第三,人力资本对求职结果和起薪均有显著的影响。人力资本的影响突出体现在个人学历层次、学历数量和高校声誉方面。第四,家庭背景对毕业生求职结果和起薪的作用显著。来自高收入、父母有文化、社会关系广泛家庭的毕业生就业机会多,并且工作收入水平也高。  相似文献   

13.
2001年华东师范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毕业生就业现状,增强职业指导的针对性,本对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了调查,调查内容涉及毕业生的就业过程、就业意向、就业指导、学校教育等,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研究分析,以期对高校职业指导工作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4.
15.
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大发展,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日趋严峻。通过对武汉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分析大学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探讨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博士毕业生是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生力军,也是企业研发的重要力量。基于2016年中国13所高校博士毕业生问卷调查数据,对他们到企业就业的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博士毕业生到企业就业的意愿和实际比例均不高。对于理工农学科背景的博士生而言,男性和在读期间获得过专利的博士生更倾向于去企业就业。到企业就业的博士在读期间学术发表数量更低。此外,到企业就业的博士从事研发工作的比例较低。与到其他部门就业的博士相比,到企业就业的博士认为工作岗位与所学专业密切相关的比例显著更低。我国企业应进一步增强研发能力,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和更高的薪酬待遇,吸引更多的博士到企业就业。  相似文献   

17.
袁兴国 《教育与职业》2008,(11):181-182
经调查发现,我国2002年以后整体就业率只有76.25%,其中,研究生就业率为83.85%,本科就业率为77.13%,专科就业率为74.40%,本科就业率高于专科1.85%。学历越高就业率越高。计算结果表明,影响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的重要性排序依次为:如何对待就业、就业单位所在城市、专业前景、专业对口、有效方法、毕业院校、性别、初次学历。笔者预测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压力可能很快地从整体性问题向结构性问题转化,甚至会出现供给不足。  相似文献   

18.
调查毕业生的求职意向是了解毕业生求职取向与价值观的重要方法。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可以找出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的误区。有针对调查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有针对性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促进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9.
对全国20余所不同类型高校的2570名毕业生的网络问卷调查表明,86%的大学生有实习经历,超过40%的大学生在开始求职后1个月内找到了工作,52%的大学生对就业结果不太满意。据此建议大学生毕业生应有选择性地参加实习实践,加强自我和职业探索,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努力实现人职匹配。  相似文献   

20.
基于“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抽样调查”数据,从具有哪些特征的毕业生会选择教师职业、什么动机促使毕业生选择教师职业两个方面进行分性别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男性大学毕业生选择教师职业的概率显著低于女性;选择教师职业的男性和女性存在一定的特征差异。薪酬和就业选择方面,选择教师职业的毕业生起薪低于选择其他职业的毕业生,选择教师职业的毕业生在中西部地区就业的概率更高。教师与其他职业的职业收入差距在男性毕业生群体中更加显著。选择教师职业的女性更注重职业符合兴趣爱好、职业稳定性以及为他人和社会服务,也更容易对所选工作的稳定性、社会地位以及工作的独立自主性感到满意。给定个人特征和家庭背景,选择教师职业的毕业生群体内部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工资差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