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里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回顾走过的路,的确如此。面临知识的荒原我是农民的儿子,祖祖辈辈都是中国标本式的农民。父亲虽是农民,却上过多年私塾。他常对我谈起私塾老先生怎样严格要求他们背诵《三字经》、《幼学琼林》、《声律启蒙》、“春秋三传”和“四书五经的旧事,并常常给我背诵其中一些篇章。幼时的我,觉得父亲满腹经纶,学问高深,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父亲凭着他的记忆,时不时地教我诵读《幼学琼林》、《声律启蒙和《左传》等中的句子和片断。因此,我在小学时就…  相似文献   

2.
爱是相互的     
张淑艳 《山东教育》2005,(16):17-17
今天,我批王晓昊的作业的时候,发现他又给我留作业了,他这是第四次给我留作业了。记得他上次留的作业中有一条歇后语是“赶车不用鞭子”,我一直不知道谜底是什么,当他告诉我谜底是“拍马屁”时,我笑弯了腰。我问他在哪儿弄了这么一条歇后语,他说在书上看的。是的,从他给我留的有关诗的作业中,就足以发现他是一个爱看书的孩子,他读了《唐诗三百首》《孙子兵法》《三十六计》等。  相似文献   

3.
恒久的感动     
我上小学的时候,学习过一篇叫《小抄写员》的课文,那个叫朱里奥的意大利孩子,为了分担父亲的养家压力,偷偷地在每天深夜帮父亲抄写订单,因此影响了学业,受到父亲的误会,但他一直咬牙坚持着,直到父亲发现了真相……故事中浓浓的亲情强烈地撞击着我的心。当时我一遍遍地读,一遍遍地热泪纵横……  相似文献   

4.
夏天的回忆     
1944年的夏天,《中兴日报》副刊“十字街头”,发表了署名陈剑吟的《夏天的故事》,陈剑吟是我的原名。这是我童年时的一篇作文。40多年悠悠岁月,往日的星辰,仍在我心头闪烁。那年长沙沦陷,我全家逃难到洞庭湖边的孤儿院,我父亲是孤儿院院长。垸里没有小学,我只好就近去读私塾。私塾没有作文课,只是死读死背,从《三字经》到《古文观止》,懂不懂都念。第一天是先生领着吟诵,第二天得背出来,可是我一站在先生面前就发懵了。是因为先生的桌上横着一块竹板,一碟没放盐的生朝天椒下酒,他说放了盐就不辣了,他一边喝酒一边听我背书,这种情景下往日背…  相似文献   

5.
我的父亲是个农民,却上过多年私塾。他常对我谈起私塾老先生怎样严格要求他背诵《三字经》、《幼学琼林》、《声律启蒙》的旧事。幼时的我,觉得父亲满腹经纶,学问高深。在父亲的辅导下,我小学时就开始学习作对联,背得一些古文名篇、诗文句子。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我小学刚毕业,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中学时代的四年学习时光,全部用来“闹革命”去了!我走出校门,走进了农村这个广阔天地。夜深人静时,总觉得自己像一个渴求知识的学子,遭遇到知识的荒园,那里没有知识的芬芳,只有无尽的野蛮和荒凉。我像一棵渴望甘霖的小树,无时不在祈求知识雨露的沐浴;又像一个行进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中的旅行者,渴望眼前闪现一块绿洲、一眼泓亮的泉水……于是,我决定自己找些书来读。在那年月,我苦苦寻找,最后还是读到了《苦菜花》、《迎春花》、《红岩》、《林海雪原》、《金光大道》、《烈火金刚》、《吕梁英雄传》。我还在自己家里找到了一本清朝时印行的线装书——《古文快笔贯通解》。我喜出望外,偷偷地在夜晚点着煤油灯诵读。在知识的荒原里,我终于寻觅到了一角芳草萋萋的绿洲,徜徉其间,贪婪地汲取着,尽情地欣赏着……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此前三年,我已是一名初中语文...  相似文献   

6.
拜读了《班主任之友》2004年第10期的文章《错了就该罚》后,引发了我对“赏识”教育的点滴思考: 前些日子回家时,我特意给喜欢喝茶的父亲买了二斤好茶叶。父亲喝了一次后,却又小心地将茶叶封好,执意让我带回来。我问他是不是不喜欢那茶叶,父亲说他很喜欢;我又问他为什么不留下来,父亲说怕把自己的口味惯坏了,再也喝不得原来的茶叶。听了父亲的这番“高论”,我一开始是不得其解,但随后便有些理解了。的确不错,  相似文献   

7.
一位语文教师执教《背影》公开课,精心播放了腾格尔的歌曲《父亲》以渲染情境,抓住“我”的几次流泪这个动情点,充满激情地一遍遍为学生朗读课文。  相似文献   

8.
1928年秋天,我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从在私塾学习改进新式学校,从汉口到南京,成为金陵大学附属中学初中三年级的一名插班生。此后,便一直接受现代教育到1936年大学毕业。在到南京以前,我的知识主要来自私塾,而以1925年到1928年这几年所得为多。我当时的老师是堂伯父君硕先生。他名士经,号苞轩,是叔祖子大先生的长子。自幼才华出众,十多岁时便出版了他的第一部文集《曼殊沙馆初集》,但也是他惟一的文学结  相似文献   

9.
体罚正误谈     
《教育艺术》2002年第3期毛志成教授《跪拜 ,我们将增长身高》一文 ,写的很好。文章开头有一段话 :“由于我功课好 ,尤其是背书能力、算术能力高于许多同学 ,他 (指老师 )用小藤棍敲我头、用戒尺打我手心的次数也就格外多些。有时我仅仅背错了书上的一句话 ,他却要发狠地体罚我。我恨过他 ,但我渐渐理解了他的善意和苦心。待到几十年后我做了中学教师、大学教授 ,我更体味了真正为人师者的情肠。扫墓时我为他 (老师 )下跪 ,跪得最久 ,心也最恭敬。”从本文作者“反右”时已是大学名师的经历看 ,他的老师“私塾”先生是旧中国时代的知识…  相似文献   

10.
一百年前,在风景迷人的湘西凤凰城,一个旧军官家庭诞生了一个小男孩。六年后,男孩被送进了私塾读书识字。这个生性好动的小家伙,经常趁老师一不留神就溜到外边野去。或走到街市上,看那剃头师傅刮脸的样子;留心屠户肉案上那砍碎时尚在跳动不已的新鲜猪肉;有时干脆就跑到苗人打豆腐的小作坊,一边帮干活,一边听苗妇唱歌;或者跑到山地里,爬树、钓鱼、斗蟋蟀……结果,少不了被私塾老师惩罚,被父亲责骂,还差点被砍掉一个手指。这个贪玩的小男孩后来成为中国的文学大师。他就是著名作家沈从文。他的作品《边城》《湘西》《长河》《湘…  相似文献   

11.
岁月的书签     
我的问题: 张老师,读了您《历史的坏脾气》一书中的《私塾背后消失的黑洞》之后,我受到震撼。传统教育的断层,对学生学好语文究竟有多大的影响?小时候读着《文选》《通鉴》长大的唐德刚们已经不复出现,那么大念特念“早晨和雄鸡…‘喔喔喔,白月照黑屋”长大的新一代,如何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12.
续诗赠书     
邻家廖叔叔嗜渎史书.立志要学吕思勉,把“二十四史”通读三遍。“革”初,学校停课,廖叔叔每次来我家借书.由我接待.读到《宋书》时,我父亲去住“牛棚”。平日他都是一次借一本书,这次他借了两本:《宋琐语》和工仲荦的《魏晋南北朝隋初唐史》(上)。下一周还书时.他还了后一本.又借走两本吕  相似文献   

13.
我进过中学,大学,看来好像是按部就班,从正规学校教育出来的。但实际上,我现在所掌握的一些知识或"本领",主要还是靠自学得来的。我五岁时,就开始在父亲的私塾里读书。那时读的是四书五经。辛亥革命后,县城设立模范小学,我父亲当了校长,兼教语文。由于他教私塾多年得到人们的信  相似文献   

14.
父亲     
父亲年青时对酒酷爱,我出生的时候,父亲是满身酒气闯进来的。他紧紧地抱着我,亲我,用他坚硬的胡子扎我。酒气很浓,也很醇,在襁褓中的我最先熟悉的不是母亲奶水的味道,而是父亲的酒味。  相似文献   

15.
王月萍 《现代语文》2007,(3):100-100
语文评优课正在进行,执教的课文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我们家的男子汉》。无独有偶,几位开课教师不谋而合,都讲到课文第一、二两个小标题“他对食物的兴趣”和“他对父亲的崇拜”主要表现一个孩子的个性特点,第三个小标题“他对独立的要求”主要表现一个男孩子,一个要求独立的男人的性格。我当时听了很是纳闷,文章题为“我们家的男子汉”,总共五个小标题,怎么倒有三个小标题主要表现一个孩子的性格特点了呢?问执教老师,他们告诉我:教参上就是这么写的。  相似文献   

16.
父亲     
在我的记忆中,父亲是不抱我的,也不用他短短的胡子扎我的脸。无论星光灿烂、月影朦胧,也无论风起云涌、星星小雨。他总是燃着油灯,坐在院里的那排芭蕉叶下。蕉叶荣了又枯,枯了又荣,他坐了十多年,就像罗丹的雕像作品。父亲在思考什么?他那个坐姿,似乎让我胸闷而恐慌。在我的记忆中,我从不淡我爱他,虽然我确实是爱他的,因为我觉得他不是爱我的。  相似文献   

17.
15年前,我初踏校门,跟着当教师的父亲就读于那所贫穷落后的小学.那时的我年幼无知,课余时间常在父亲简陋的办公室里玩耍;而年轻的父亲——一位不甘平庸、对教育事业倾注了满腔热情的小学教师,时常默默无闻地伏案写作.兢兢业业地备课、上课.在父亲的办公桌里,存放最多的就是《河南教育》,父亲几乎拥有每一期的《河南教  相似文献   

18.
我爱教师这一行顺义县杨镇一中刘振华父亲曾跟我说过,他读私塾时,十分敬慕教书先生,而且做梦都想当一名教书先生。但他的愿望始终未能实现,一生做着祖辈相传的与教书相去甚远的差事──扛活、种地、做豆腐。值得庆幸的是,在老人家去世之前,大哥当了中学教师,这总算...  相似文献   

19.
初中语文新教材立足于语文素质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它去掉了旧教中的一些枯燥内容,增加了不少符合现代中学生心理的作品。 单元教学中,我总是采用整体对比的方法。如《背影》和《父子情》两篇文章,同样都写父亲,朱自清先生在泪光中读父亲的来信时想到了父亲为他做的点点滴滴,并自责自己那时“太聪明”,真情流露,朴实感人;舒乙却不同,他从小就崇拜父亲,虽然父亲并未刻意去做什么,“但他什么都做了,而且做得很漂亮”,深沉的情感,跃然纸上。 再如《散步》表现出一家人的温馨和谐,而《我儿子的一家》文笔轻松。通过对比,我…  相似文献   

20.
我自幼喜欢历史源于家庭和初中母校。我父亲是一位仅念过两年私塾的农民,但他就凭这点墨水能够读懂《杨家将》、《三侠剑》、《绿牡丹》等古典小说。至今还记得,儿时的我常趁他不在时偷看书里的插图,书里的古装人物画颇引我好奇。我初中的母校就坐落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脚下,我经常和同学到山顶洞遗址去玩。面对琳琅满目的石器、骨器、装饰品等,我充满了好奇心:这些东西是怎样制作的?怎样佩戴?当时教我们历史的老师是个少见的讲课天才,他讲历史能让全班的学生听得发呆,听他的课真是一种享受。这些使我在不知不觉中喜爱上了历史。我从小学到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