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秀平 《现代教学》2009,(10):36-37
新一轮历史课程改革要求中学历史教学注重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但令人遗憾的是,不少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视更多的依然是对学生人文精神、人文素养的传播和培养,还有些人甚至把科学精神的培养狭隘地理解为理科教学的任务,造成了历史教学的“漏标”现象。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多地强调历史知识的传递以及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传播,而有些人忽视了科学方法特别是科学精神的培养;还有些人甚至把科学精神的培养狭隘地理解为理科教学的任务.  相似文献   

3.
陆宏慧 《学苑教育》2019,(13):89-89
因为历史隶属人文学科等原因,人们常常会认为历史教学不需要科学精神。核心素养背景下,历史教学对科学精神的需要更加明确,高中历史教学中也就具有了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必要。基于对史料的科学占有,基于正确的历史推演逻辑,以让学生接受科学的历史结论,是科学精神培养的基本途径。以科学精神奠定历史教学之基础,是历史教师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4.
鲍坚勇 《文教资料》2008,(9):137-138
在当今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成为人们共识.历史虽然是一门人文学科,但挖掘历史课程资源中的科学内涵,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是必要而且可行的.文章通过对中学历史教学中进行科学精神培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探讨了历史教学中进行科学精神的培养途径,为历史教学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当前,中国正在进行基础教育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其核心精神是促进教育在科学与人文精神上的融合,在教学实践中,科学与人文精神的结合更切实地落在学生情商培养这个层面上,如何将历史教学与情商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情商教育有其可以探讨和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6.
针对高等院校历史教学现状,文章提出应重新认识历史学科的社会教育功能:第一,历史教育应当与人的培养对接,将陶冶人的情操、塑造人的品格、构筑人的精神世界作为历史教育的首要目的。第二,历史教育应当与社会现实密切联系,要努力沟通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内在联系,使历史学成为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学问。第三,历史教育应当与人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努力培养人们认知事物认识社会的能力与方法,让历史科学真正成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改革要求把历史的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功能相结合,注重养成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基于这样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培养学生凭证据说话的历史意识与当代历史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历史教师应在理清史证教育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以历史教科书为凭据,引导学生对史料进行甄别、分析,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课。  相似文献   

8.
吕恩伯 《考试周刊》2013,(84):142-142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教学需求,所以在教学中要有创新精神。历史教学上的创新,指的是教学中科学地指导学生通过以往的历史更好地认识现实。创新是历史意识与时代感的结合,学生必须学会用历史眼光观察社会,明辨是非,以提高觉悟,这种能力可以在教师有意识地指导历史学习中逐渐培养起来。  相似文献   

9.
新的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中强调,历史教学要“使学生了解历史文化并学会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宏扬民族精神;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笔者认为中学历史教学应当重视“探究—体验—感悟”三方面.  相似文献   

10.
论中国高等教育历史发展的三阶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有三个阶段 :从传说的五帝至清朝末年为“人文”阶段 ,近百年为“科学”阶段 ,正在发展为“人文·科学”阶段。这种划分方法辩证地概括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 ,而且为其发展指明了方向 ,即人文与科学并重发展 ,在其中 ,科学为人文提供物质基础和实证知识 ,人文为科学提供精神动力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要求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研究《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显性目标,还要发掘和探索《历史课程标准》背后的隐性目标的实现。”关于近代科学发展的教学,“体会尊重事实、不迷信权威、勇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应该是课程标准的“隐陛目标”.在高中科学史的教学中,教师不能简单就事论事,而使科学精神培养这一“隐性目标”缺席。为此,笔者结合自己“重演伽利略思想实验”的教学片断来对历史教学中科学精神的培养谈一点看法,以求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12.
《考试周刊》2017,(22):181-182
21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的世纪,因此在这个世纪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能立足。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成为中学历史教学重要的一项任务。所以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历史教学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学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历史教学如何融人知识经济发展大潮并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是历史教育工作面临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4.
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习者在自主地了解过去事实中,培养学生史由证来的求真精神;使学习者在自主地思考过去的事实中,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求实态度,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理解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学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历史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历史研究的方式去获取历史知识,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尝试与体会研究历史的意义,掌握科学思维的方式方法,形成科学观点和科学精神,进而运用正确的史观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6.
历史学习不是为了让学生简单地掌握一些知识,知道一些历史故事,而是在要培养他们发生并学会历史思维,在解读历史中获得愉悦的精神情感、体验、道德上的进步。历史教科书怎样编写才能顺利地实现上述目标呢?笔者就敦科书的历史评价与定论问题谈一点个人之见。  相似文献   

17.
历史主动精神是党领导人民在自觉能动地改造社会历史的过程中形成的精神品质,主要表现为激浊扬清的自觉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主动作为的担当精神、遵循规律的科学精神、以人民为中心的主体精神、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挖掘历史主动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有利于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深化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认同;有利于提升青少年的主体性,增强担当意识;有利于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视角,强化学科自觉意识。历史主动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应着力推动其与党的精神谱系教育、“四史”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相融合。  相似文献   

18.
试论历史教学中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是历史教育本身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丰富的历史史实为前提,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准确地解释历史现象,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认识和把握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史鉴今,回答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融科普知识于历史教学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①从历史了解科教发展,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能力;②科学地学习历史,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③突出学科特点,增强能力培养;④通过科普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历史教学,往往局限于学科知识的教学,而忽视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习惯的培养。近年来,我们通过学习并自觉围绕新课程标准思想,在历史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让学生能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方法和精神,积极探索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从各方面激发、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以下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所采取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