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善待学生发言。让学生敢于表现课堂上经常出现这样一些现象。①学生回答不完整时,教师说:“他说的不完整,谁来帮帮他呢?”(潜台词:这个学生的发言不行。这样会挫伤学生思考和发言的积极性。)②“不对,请坐。”(潜台词:说不对就不要发言。下次学生还愿意举手发言吗?不管对不对,学生能发言,说明他已经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相似文献   

2.
夏君 《现代教学》2011,(1):53-5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提出这样一个公式:教学质量=[学生(1分)+教材(2分)+环境(4分)+教法(3分)]×教师素质。教师素质决定着教育质量。在课程教学改革中,每一位教师都有一个重新学习的问题,要敢于挑战传统,挑战书本,挑战自我,不仅要改变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要改变一些“成功经验”。尽管不少教师能认识到这一点,  相似文献   

3.
一、师生言语观念的冲突 这样的现象在教学中并不少见:(1)在学生踊跃发言之后,教师说:"下面我把答案说一下,你们记下来."(2)教师质问学生:"为什么课本上的知识答不上去,喜欢自己编一点呢?"(3)教师之间这样的评论:"这个学生太差了,书上的话一点也用不上."  相似文献   

4.
声音     
《教师博览》2012,(8):33-33
一个学生可以说“我不喜欢老师”(事实上,我们当年都曾这样说过),但一个老师,无论如何都不可以说:“我不喜欢学生!”——谢云(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教师进修学校)  相似文献   

5.
《山东教育》2001年第28期刊登了这样一则教育哲言:“能力比知识重要,人格比能力重要,人格是人生最高学位。”这则哲言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学生在众人面前不肯说“掏心窝”的话,尽说些假话、空话、漂亮话。在一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中,由于时间紧,上午的最后一节课从11:30分开始。应该说,此时的学生是又累又饿,为了调节一下大家的情绪,教师与学生进行了这样的交谈:“同学们,你们现在累不累?”学生齐声高喊:“不累。”假话。教师意识到了这一点。“同学们,…  相似文献   

6.
陈虹 《教学月刊》2013,(6):33-35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发生学生语言表达错误的现象。如学生1说:“Threebasketofapples.”教师指出其错误:“Threebasketofapples?Isheright7.(用目光或手势示意全班学生回答)OK.Pleasecorrectit.”学生2回答:“Threebasketsofapples”  相似文献   

7.
笔者在听课的时候,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形: 〈案例一〉当教师问学生某个数学问题,学生的回答正好符合教师的意图时,教师即刻就说:“你说得真棒!我们表扬他(她)。”紧接着xx/xxx,还有班级的学生一边拍手一边说:“你真棒!你真棒!”。  相似文献   

8.
孙开飞 《福建教育》2007,(11):44-44
一位教师在教学循环小数的写法时,引导学生思考:“3.3333……这样的写法比较麻烦,你们能不能想个办法使它的写法简单一些呢?”学生的想法丰富多彩,有的说写作3-3,有的说写作3.(3),有的说写作3.3(无限),有的说写作3.3,还有的说3.(无限),等等。面对学生这么多的想法,教师高兴地说:“同学们真会动脑筋,不过数学中规定3.3333……一般写成3.3。”学生”啊”声一片。  相似文献   

9.
一、用“峻峭”和“俊俏”说一段话。生:一个长得很俊俏的男孩站在峻峭的山上。师:哦——(笑声)其实应该是这样:在峻峭的山崖上,站着一个俊俏的小妹妹。嘿嘿。(笑声)是这样的,应该这样说啊,因为“俊俏”好像形容女孩子更好一点,是吧?  相似文献   

10.
阅读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与文本、教师、同伴以及与相关课程资源展开立体对话的过程。其中,教师的评价反馈语言犹如一条红线,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它折射着教师的教育理念,引领着学生的发展方向,调控着课堂的行进脉搏。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说:“评价语言在教学上占十分重要的地位,教师评价恰当与否,说小一点,关系到课堂气氛、教学效果;说大一点,关系到学生的终生发展,所以,直给与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些现象:(1)教师致力于“讲清讲透”,而学生则致力于“听懂听会”。这样,作为课堂学习主体的学生只能被动、消极地随着教师的思路了解知识、掌握知识,无法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也就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2)在教学中,有的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很少给学生以充裕的思考时间,就急于滔滔不绝地讲下去,唯恐学生的回答浪费课堂时间,  相似文献   

12.
我们在课堂中经常会见到这样一些现象:面对教师的提问。当一位学生不会回答时,教师会说“你再坐下想想”:当一位学生回答不全时,教师会说“谁来帮帮他”:当学生的回答不在教师的课前预设中或者一下子不知道对还是错时,教师会说“他的想法对不对呢?有没有道理呢?有兴趣的同学下课后去研究研究”;  相似文献   

13.
课堂是语文教师的舞台.炼就与展示语文教师教学功力的方式自然就是课堂语文教学。提升语文教师的教学功力,要从解读文本与解读学生开始。解读文本与学生就是“走进”文本与“走进”学生。“走进”文本就是关注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即关注文本“说的是什么”、“怎样说”以及“为什么这样说”等问题:“走进”学生就是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效果.即关注学生“需要学的是什么”、“怎样学”.以及“学得怎样”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浅谈教师人格形象的自我完善王冬云教师,每天面对的是模仿性强,可塑性大的学生,教师的思想行为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作用。正如加里宁说:“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加里宁《沦共产主义教育和教学》)...  相似文献   

15.
一、立足“原理的迁移”布鲁纳说:“学到的观念越是基本,几乎归结为定义,则它对新问题的适用性就越宽广。”这里所说的基本“观念”就是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所说的对“新问题”广泛有力的“适用性”就是能产生迁移,整句话所说的就是“原理的迁移”。也就是说,教师要教给学生最宜于创新的知识,即具有广泛的迁移性、能创造知识的、“含金量”较高的那些知识。在实施这一策略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学习的时间和精力从漫长的解题战线上收缩回来,在透彻理解基本原理(或称基本概念、基本规律、观念和方法)这一点上握成有力的拳头。要对基…  相似文献   

16.
表情朗读训练,常见教师重在技术上的传授和灌输。比如哪里重读,哪里轻读,哪里语速快,哪里语速慢……学生死板摹仿,读得怪声怪调。其实,解决“这样读”的基础在于先要解决“为什么要这样读”。教师从这个关键处着手展开训练,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位教师教《草船借箭》,要求学生以成功的表情朗读来理解、揣摩人物当时的心理活动。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项训练,在人物对话的提示语中添加表示内心活动的词语。学生讨论后,是这样添加的:周瑜(明知故问):“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故意)说:“用弓箭最好。”周瑜(暗自高兴,趁势…  相似文献   

17.
小学生可塑性极大。教师教学作文,同时也在教学生做人。教师要明确地意识到这一点,“坚持教作文与教做人的统一”(叶圣陶语)。那么,教学中如何做到教作文与教做人的统一呢?一、指导观察,认识生活当前,学生作文中仍存在这样的现象:一写同学的外貌就是“苹果似的红脸蛋”、“弯弯的眉毛下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一写天空就是“晴空万里,蓝天上飘着几朵白云”……学生作文之所以这样的原因是作为学生作文最重要的能力———观察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训练。小学生作文离不开生活、离不开对事物的认识,学生作文言之无物、空洞雷同…  相似文献   

18.
一、情境导入教师通过课件出示摩天轮、圆形花坛、圆形喷水池等含有圆形的图片,提问:“这些图片中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特征?”(这些图片里都有圆)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导入新课:“圆能给我们带来美感,因而有人说圆是最美的图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种由曲线围成的图形——圆。(板书课题:圆的认识)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有圆呢?”(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在学生回答诸如太阳这样的球体时,用课件演示“将球从中切开会得到圆”)  相似文献   

19.
<正>美国著名的教学设计研究专家威金斯讲过这样一个案例:有一个男孩子说他教了小狗学说话,他的朋友就让他叫小狗表演,可是小狗只会叫不会说任何话。朋友追问道:“你不是说你教了小狗学说话吗?”这个男孩子确定地说:“是的,我教过了。”接着他又补充了一句,他教了,但是小狗没学会。如果从课堂教学的角度来理解,教不等于学,也就是教了不等于学会。然而,我们的课程与教学仍然大量地存在着“以教为主”的现象。不少教师都有这样的经验,教了某个知识点或学习内容,问学生们会不会,学生们都说会。可是,一到检测不少学生都不会,其根本在于不少教师潜意识仍存有这样的观念:  相似文献   

20.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践行“成功教育”理念?我常对教师们说:在课堂上要装得“傻”一点,装得像一点!教师们很诧异地问:为什么?我说:第一,教师装得“傻”一点,学生就觉得自己很聪明,就有提问和思考的冲动。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教学过程变成是对某个问题的发现和解决,再发现和再解决的思维过程,而且在这个问题解决的活动中,相关的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