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人是两周社会的一个特殊阶层,他们能左右国君的废立,卿大夫的存亡,国家的命运。这样一个阶层的阶级属性怎样?目前史学界一般都认为:国人是一个自由平民阶级。对于这一点,笔者有不同看法。所谓国人,按一般定义,指居住于周王国和各诸侯国国都内及卿大夫受封采邑的“都”、“邑”中的居民,他们是周族奴隶主阶级的同宗族人,来自同一个血统的自由平民。西周灭商之后,在东土广大地区实行“封藩建卫”,作为王室的屏障。据《荀子·  相似文献   

2.
以往通常认为战国政局中最为活跃是周游于列国之间的游士阶层,然而通过对有关战国时期史籍记载的细致分析,当时的公子阶层也是非常活跃的。他们虽然未必都像游士阶层那样贤能,但是天然的血缘关系,使它们成为君主最可信赖的力量。战国时期的政权性质和人才结构必然使各国形成亲贤并用的政治传统。  相似文献   

3.
高中课本《中国古代史》认为西周的平民就是国人,并且是被统治阶级。考诸典籍和史著,西周国人是一个多种居民的共同体,属于统治阶级范畴。国人内部也有贫富和等级差别,平民作为国人的下层,也同上层贵族有着尖锐的矛盾和冲突。  相似文献   

4.
国人是我国西周春秋时期出现的,介于上层贵族与普通平民之间的一特殊社会阶层。国人是统治宗族的成员,伴随着宗族血缘社会组织体系的产生而产生,亦随着该体系的解体而瓦解。国人在政治、经济、军事、文教等各方面都拥有广泛的社会权力和影响力,是西周春秋时期一支强大的社会实力集团。  相似文献   

5.
封君问题是战国时期政治经济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自春秋末期起,称"君"现象开始出现,至战国时期成为一种普遍的政治现象。本文旨在对战国时期封君封号形式、封君获得封号的原因以及各国封君数量进行探讨,希冀对战国时期的封君情况有进一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6.
释“国人”     
在我国西周、春秋时代的历史舞台上,有一个很活跃的社会力量,叫“国人”。先秦的很多典籍中都提到它,例如:“文王蔑德,降于国人”。“淑人君子,正是国人”。“国人皆曰贤……国人皆曰可杀”等等。对于国人的政治活动,先秦史籍也有具体的记载,例如:“厉王虐,国人谤之……彘之乱,宣王在邵公之宫,国人围之”。“郑于孔之为政也专,国人患之……。甲辰,子展、子西率国人伐之,杀子孔而分其室”。“二子(范氏、中行氏)伐公(晋定公),  相似文献   

7.
少陵原西周墓地是西周军士阶层的“邦墓”性质的族墓地.在历史文献记载中,西周的低等士阶层不可能吃到太多肉食,但相关科技考古研究表明该墓地的军士曾吃过大量肉食.结合历史文献、少陵原科技考古报告及其所处地理环境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可以推测出西周军士阶层吃到的肉类应以鱼类为主.  相似文献   

8.
家族组织作为一种古老的社会细胞,在我国不同时期均存在并发挥过一定的作用。本文主要就西周家族组织存在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家族组织的规模及其影响进行探讨,表明西周政权是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相结合的产物,家族组织的存在对西周的政局稳定、国人的权利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商周各时期青铜器铭文主体献词结构类型的变化反映着当时社会宗教政治背景的演变。商代晚期至西周中期,随着有铭青铜器在祖先祭祀活动中的重要性不断增强,铭文主体献词结构类型逐渐复杂多样,结构中含有献器者信息的铭文逐步占据主导地位。西周晚期礼制改革后"造器者+自作+器类"型铭文及媵器铭文数量逐渐增多。春秋中期以降,礼仪的重点转移至现世的礼仪集体之上,造器者自用型铭文占据核心地位。战国时期青铜铭文的社会功用下降,部分铭文主体献词结构类型消失不见。  相似文献   

10.
《禹贡》是我国最早的地理名著。但是,对于它的著作时代和作者却一直难得定论。汉儒、康有为、王成祖列为孔子绝笔;王国维、辛树帜定归西周之作;顾颉刚、俣仁之以为出自战国秦国人士之手;《河山集》认为《禹贡》属于战国时期的著作,其成书不早于公元前482年,应在公元前403年之后,作者可能是魏国人;日本学者内滕虎次郎则称其成书当在战国季世到汉初之际。其间虽不乏精义,然而皆于山水名物细加诠释,而少有着眼政治思想和著作体裁之作。本  相似文献   

11.
历史上继殷朝之后,存在过西周和东周,这是大家都熟知的.但是,史书上提到的西周和东周,不一定说的是这两个王朝,有时,是指战国时期由东周分裂出来的另外两个小国.例如《史记·周本纪》:"王赧(周赧王)时……东周与西周战,韩救西周."显然,这里所谈的"东周与西周战",不可能指不同时代的两个王朝同时上阵作战,而后起的韩国也不可能出兵营救几百年前已经被消灭的西周.查史书,《史记》和《战国策》都提到"周王"、"周君"、"西周"、"东周".其中"周王"一般是指名义上具有共主资格的东周天子,其他往往是指由东周分裂出来的两个小国或国君.这样看来,读历史书的时候,应该有所区分.  相似文献   

12.
在平时的考试或学习中,不少学生对中国古代史的一些知识产生误解,现举例并纠正如下:1.国人暴动不是奴隶暴动公元前841年,西周爆发了国人暴动,西周开始走向衰落。那么,“国人”是不是奴隶呢?其实,“国人”指西周时居于王畿和诸侯国都及其中心区的人,包括国君的同姓、贵族的宗室成员及平民等。“国人”可以议论政事,有当兵的权利和义务。奴隶没有人身自  相似文献   

13.
[教学思路分析]"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一课为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紧承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又是第8课"百家争鸣"的前提和基础。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勾勒出当时经济政治方面的时代特征,更是思想文化发展的先决条件。本节课教学重点是商鞅变法,难点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概况及其重要作用。本节课确定的教学目标有:(1) 了解战国七雄、商鞅变法、都江堰等基本史实,感知战国时期中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相似文献   

14.
春秋战国之际是中国古代社会剧烈变动的时代.此时,社会性质的转型突出地表现在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三个方面.其中,思想文化上由西周的"皆原于一,不离于宗"的官学形态向多元化多极化发展.生活于春秋战国之交的老、孔、墨三圣被尊为战国时期道、儒、墨三家之先师,他们思想光辉的进发开启了后来百家争鸣的先河,探讨老、孔、墨三圣政治理想之异同,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周秦时代思想文化的状况.  相似文献   

15.
从早期国家结构的基本形式看秦汉大一统政治的社会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先秦时期是“大一统”观念的孕育和形成的重要时期。夏、商时期,王权与专制主义得到了充分的孕育和初步的发展,天下一统的朦胧的政治理想已开始初露端倪。历代王朝对邑外的持续不断的开拓,初步奠定了一统国家的地域规模。西周王朝所开拓出的疆域,奠定了以后历代中原王朝统一的政治地理基础;同时,西周王朝通过对四土、四国之地的大批封建以及军事征服,从而使得西周王朝的千里邦畿和辽阔的田土、四田之地已紧密地联为一体。战国时期,郡县制政体下分立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建立及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制度的逐步统一,将中国早期国家的结构形式推进至早期单一制阶段。  相似文献   

16.
封君问题是战国时期政治经济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自春秋末期起,称"君"的现象开始出现,至战国时期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政治现象。通过考究封君封号中"君"、"公"、"侯"三者的关系问题,进而分析"君"、"公"、"侯"三者是否存在地位高低及其它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西周是奴隶社会 ,战国是封建社会 ,春秋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阶段。春秋时期的社会性质相对西周有所变化 ,与战国时期又有所不同 ,既有奴隶社会的因素 ,又有封建社会的因素 ,属于半奴隶半封建社会  相似文献   

18.
战国时期,随着经济关系、阶级关系的变化,中央集权制出现。郡县制的确立,使得西周、春秋以来以宗法分封为特点的中央和地方的政治组织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在新的形势下,新的官僚制度代替了以往的贵族世卿世禄制,各大诸侯国也分别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政治体制。战国时期中央集权国家的地方行政组织是郡、县,郡、县的行政和军事权力都控制在国君手里,国君直接任命郡、县长官并加以考核。县以下有乡、里、聚(村落)或连、闾等基层组织。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统治机构从国到郡,从郡到县,从县到乡有系统地分布到每一个角落,层层控制着整个国家。  相似文献   

19.
本文说明“藉”是“赋”(军赋,即军需实物的征收)“税”合一的;第一次明确按军赋和实物两条线来分析其转化过程,并指明,这种转化首先是因战争的需要,由征收实物军赋开始的;理清了西周到战国时期剥削方式变化的轨迹,其中尤以西周、春秋至战国时期军赋交纳、征收及变化的情况。  相似文献   

20.
吴双喜  杜夏英 《考试》2014,(9):21-24
<正>先秦政治制度经历了原始社会民主制(禅让制)到夏商西周王位世袭制、王族内部宗法制、地方分封制再到战国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萌芽的演变历程,体现了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的特征。秦汉至明清,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