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张春 《考试周刊》2011,(82):28-29
教师是社会道德传统的继承者和传递者,教师不仅要把前人长期积累起来的生产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传递给学生,而且要把前人确定的道德价值观传递给学生。教师还是社会道德新风尚的倡导者和先行者。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它们就像一对孪生兄弟,密不可分;教师是立校之本,师德是教育之魂。教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人。  相似文献   

2.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一般包括两个维度:一个维度关注积极的有益于他人的行为,包括分享、帮助和安慰,这些我们通常统称为亲社会行为;第二个维度关注给他人造成消极后果的行为,被称为抑制的或消极的道德。而道德判断属于道德认知的范畴,是指从道德方面对某种行为做出的判断,即个体运用已有的道德概念和道德知识对现象进行分析、鉴别、评价和选择的心理过程。当前德育教育存在诸多不足之处,直接影响了学生判断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3.
道德的进化分为生物进化和社会进化两个方面,生物进化是社会进化的基础,社会进化是生物进化的延伸和补充。道德的自然属性是道德个体通过生物进化获得的对事物的评价体系,道德的社会属性是道德个体通过社会进化获得的对事物的评价体系,这两种评价体系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道德的社会属性是在实现自然属性的过程中产生的,没有道德的自然属性就没有道德的社会属性。道德的社会属性是对道德的自然属性的补充和超越。道德的社会属性和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社会属性为不同文化的发展和交流提供了可能,同时也是产生文化冲突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论大学生社会道德内化的矛盾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道德内化,是指个体不仅真诚地信服、接受和遵守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而且自觉地将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纳入自身思想品德结构之中,变为自己的观点和信念,成为支配、控制自己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内在力量的过程。道德内化是人的社会化的核心内容。就社会而言,如果其道德原则和规范没有被个体所接受,那么这种道德的功能便无从发挥。就个体而言,如果个体没有将一定的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内化,那么,他就很难表现出合乎一定社会道德要求的道德行为,也就难以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道德品质。大学生历来是党和国家关注的社会群…  相似文献   

5.
蓝维 《中国德育》2006,1(9):94-95
道德需要是在人们对道德所具有的价值、意义认识基础上产生的,制定并自觉遵守道德原则和规范、践履道德要求的心理倾向。道德需要是人类制定并遵从道德的基础和原始动力,没有道德需要就没有道德的产生和发展,也不会有与道德相关的所有人类行为。当代青年道德需要不足是影响其道德行为发生的根本原因。这种不足导致了青年道德选择的偏差、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分离和道德行为的动摇。激烈且无序的竞争和高诱惑的社会生活环境,道德付出与道德回报的悬殊,道德信仰和道德榜样的匮乏以及当代青年对社会主流道德价值观认同不足等是他们道德需要不足的社会历史背景及主要原因。培育当代青年的道德需要,是改善他们道德行为的关键。而倡导道德信仰、树立道德榜样、改善社会道德环境和坚持社会主义主流道德价值是培育青年道德需要的基本方面。  相似文献   

6.
伦理学中追求的理想人格是道德人格,"人格"是指社会对人的一种道德规范或准则约束生活在社会规范、准则中的人。伦理学中追求的道德人格是遵守道德规范、具有良好品性的人。具有道德人格的人具有比较高的道德境界、只有向善的人们才具有道德人格。具有恶品行的人则不具有道德的人格。当今的社会,道德人格危机给社会带来了不良的影响。道德人格危机主要表现为无耻、虚伪、冷漠、唯利。道德人格危机不利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容易出现道德滑坡的现象。针对社会上出现道德人格的危机,提出社会正能量。通过传递社会正能量,来使道德人格达到完整,使社会主义建设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
万增奎 《中国德育》2007,2(2):34-36,81
“社会服务学习”是一种将课程学习与社区服务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其理论基础是经验学习。“社会服务学习”集中体现在对道德自我认同的影响上。参与“社会服务学习”是学生道德同一性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它为青少年提供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相互影响的道德学习机会。  相似文献   

8.
由学生“坚守道德底线”谈个人品德修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重视学生品德修养的意义品德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准则转化为个人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向并在言行中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心理特征,是社会道德现象在个人身上的反映。  相似文献   

9.
德育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点,无论是树立学生人生目标,还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爱国情怀,都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点。过去由于应试教育的目标要求,教师可能更多关注的是给学生传授知识,忽视了《道德与法治》课程本身的德育教育,缺少情感的融入,也没有调动起学生的情感,使思想品德教育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社会的急剧变革给人们的道德主活和道德实践带来巨大影响,也对当前学校的道德教育构成严峻挑战。树立主体性德育的观念,加强学生的责任性道德与责任教育,变传统的单向灌输学校德育模式为师生双边参与式道德实践,更新和完善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无疑是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着力点和方向所在。  相似文献   

11.
社会赏罚是社会力量就一些特定行为对行为者做出的奖赏或惩罚。其成立前提是人有可控性。用于道德目的的社会赏罚的基本方式是:让遵从道德者得到他们渴望得到的东西,令违反道德者失去他们不愿失去的东西。社会赏罚可分为两类六种,其运行机制由四个子系统构成,各子系统的配置与配合状况决定社会赏罚机制的效率。社会赏罚用于道德建设具有非常明显的有效性,但也并不是万能的。了解这一点,可给我们的道德建设带来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道德社会实践是大学生道德观念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环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课)课程中把理论学习与学生道德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把课内学习与课外行动结合起来,把课堂价值传递、情感启迪与道德行为体验结合起来,这种教学方式给思政课带来了全新的效果与气象。《基础》课开展道德社会实践是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规律的客观要求,具有易于开展、参与广泛、时效性强等优势。大学生心灵中蕴藏着道德自我教育的巨大积极性,亟需《基础》课老师因势利导,点燃他们道德向善的激情。  相似文献   

13.
社会整体道德水平下降是产生社会丑恶现象和贪污腐败的肥沃土壤,少数干部违法犯罪根本原因是没有注重个人道德修养。文章讨论了道德水平下降的原因,以及干部道德修养的必要性、可行性、途径、方法、目标等。指出:要把道德修养列入干训的重要课程,从而提高干部道德水平,进而引领和影响社会整体道德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以卢梭的著作为基础来考察卢梭的道德观可知:首先,卢梭区分了人的两种道德,一种是出自天然怜悯心的自然状态下的自然道德,一种是社会状态下的社会道德,并认为后者低于前者;其次,卢梭也触及了社会状态下出现的群体、群体的两种道德、群体之间的规则和群体道德问题。自然状态下的群体规则是自然法,社会状态下则依靠基于理性的法律和制度,即人为法。在各自的两种状态下,群体道德均低于个体道德,但群体社会道德高于群体自然道德。文章还尝试对作为群体的国家之间的规则,以及国家内一个个群体所处的状态和规则进行考察与反思,同时对卢梭提出一点批评.并对群体道德低下的原因作了一点思者.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社会高度信息化的今天,社会的发展对人的责任感要求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迫切、突出。高度的责任意识是人走向成熟、走向社会的通行证。我们评价一个人的道德状况,关键看他有没有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和遵守相应的道德规范,责任心成为道德评价的重要价值尺度,也是整个社会道德大厦赖以巩固的基石。  相似文献   

16.
吕明 《科幻画报》2022,(2):87-88
初中学生的年龄是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佳年龄,也是培育学生的黄金时段。因为中学生正处于懵懂阶段,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没有什么概念,在这个时候给中学生灌输社会核心价值观念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往往在中学阶段给学生塑造一个好的核心价值观念,会对学生以后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给国家和社会埋下人才的种子。现如今中学生的核心价值教育还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我们要注重社会核心价值的培养,特别是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上,更应该注重与核心价值观的融合。  相似文献   

17.
何凌云 《河南教育》2006,(1S):21-2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给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都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市场经济作用于社会道德,既有促进社会道德进步的积极因素,又有阻碍道德进步的消极因素。作为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学生们所能感受到的社会道德氛围,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此,我们必须加强全社会的诚信教育,建立起一套完整、可行的监督和约束机制,着力构筑一个诚信的环境、诚信的社会。  相似文献   

18.
田磊 《教师博览》2012,(7):47-47
每当社会出现道德危机的时候,道德英雄就应运而生。2011年的小悦悦事件给全社会带来的道德焦虑,直接催生了2012年雷锋的"复活"以及郭明义的走红。在今年的"两会"上,甚至还有人大代表提议给公民建"道德档案"。树立典型进行道德教育在中国社会有着悠久的历史,虽然到了上世纪初,"五四"一代高举着科学民主大旗,将传统道德体系砸得稀巴烂.  相似文献   

19.
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概念与特征   总被引:46,自引:0,他引:46  
无视个体主体性是学校道德教育实效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利于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形成的教育突出地表现为教育与生活的脱节,其典型表现为没有能够将有争议的问题、尖锐的社会矛盾、敏感的价值问题以及教师个人真实的想法在教学中展示给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力图标识这样一个方向:即个体人格尊严的确立和对个人自主选择的尊重,既是道德教育的目标,也是道德教育得以有效进行的前提。道德教育应以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的确立为目标,拒斥强制、灌输和惩罚,实现向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的转向,使道德教育,进而使整个教育获得与时代精神相一致的品性与意蕴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在现实社会之外又进入一个虚拟社会。虚拟社会给大学生带来严峻地挑战,互联网上的垃圾信息、色情、网络游戏、黑客等许许多多的引诱,将矛头指向当代大学生,极大地冲击着大学生在虚拟社会中的道德。建立强大的道德自我,对于大学生的道德建构至关重要。因此,在明晰虚拟社会的道德自我的基础上,要对大学生行为主体自身、学校和社会等三个方面提出建构虚拟社会中大学生强大的道德自我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