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7 毫秒
1.
按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的要求 ,思想品德课(以下简称“思品课”)教学要在讲清道理的基础上 ,对学生提出适当的行为要求 ,引导他们做到言行一致。思品课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把外在的教学要求内化为学生的道德品质。这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 :“应该尽可能地培养有崇高的道德愿望和个人对道德理想的向往而产生的道德行为———这是少年教育的金科玉律。”那么 ,思想品课教学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积极参与道德实践、促进道德内化呢?一、明理先导———内化的基础“知”是先导 ,讲清道理、明辨是非 ,可使学生自觉地、主动地…  相似文献   

2.
德育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培养。在新的形势下要完成德育任务,就必须:  相似文献   

3.
4.
5.
道德内化过程的心理矛盾及其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在的社会道德规范如何才能转化为学生的思想品德?国外许多心理学家用道德内化理论来解释说明这一过程。近几年,国内也对道德内化问题展开了讨论,但对“道德内化”一词的理解与使用并不一致。一种是指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道德观念的过程,即行为规范的接受阶段;  相似文献   

6.
论高校德育中的道德内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高校的德育的教育效果,必须认清道德内化的心理机制,掌握其规律,通过有效的途径,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因此,研究道德内化对于更有效地开展高校德育工作,不断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道德内化是社会道德和个人道德双向互动的过程.个体道德对社会道德不是一个单纯的被动吸纳、接受的过程,而是对社会道德进行比较、评价、鉴别和选择的积极、主动的过程.因此,高校德育工作必须尊重并充分发挥道德个体的主体性,抛弃功利性物化观念的影响,实施人性化的德育.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高校德育促进大学生道德内化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培养大学生优秀道德品质是高校德育工作的中心。新时期高校必须以道德内化为理论基点,通过转变德育观念,加强德育工作,促使大学生将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人的道德意识,并逐渐变为个人的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9.
10.
社会道德内化 ,指个体自觉地将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纳入自身的思想品德结构 ,变为自觉行为的内在力量。大学德育的根本目的 ,就是促进大学生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的内化。强化德育的开放和整体意识 ,积极发挥德育客体的主体作用 ,改进德育的内容和方法 ,注意内化与外化的结合 ,是高校德育工作应注意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1.
高职德育重在促使道德内化。个人信念是道德的根本作用方式,道德要求可以内化为个人信念。显性德育是道德内化的主渠道,隐性德育是需要重点建设的渠道,自身道德修养是道德内化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2.
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正面的灌输固然必须,然而父辈、师长的说理,由于年龄、情感的差异等多种因素,常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减弱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性。因此,如何克服逆反心理,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性,是摆在我们德育工作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3.
李戬  古春梅 《教育探索》2011,(10):135-136
我国现行学校德育受传统知性德育观的影响,把道德知识的获得当成了道德教育的主要目的,将道德减化为道德知识或对道德的认识,所以德育效果不佳.学生的道德学习是学生对社会规范和价值标准的接受与建构,它以学生道德情感的生成为核心.据此,学校的德育在内容上应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以使学生能将道德知识加以内化;在方式上应引入活动体验模...  相似文献   

14.
“内化”即个体把外在于己的社会标准、规范等转化为内心的认知并通过主体表现出行为。在此层面上,道德内化是指个体把外部的道德要求通过认知与情感的结合而变成内部的需要的过程。在研究道德内化的过程中,理性、情感、良心等概念是自古以来各学者提出的关于道德内化的不同方面。  相似文献   

15.
从新视角出发。阐述了传统道德教育的困境,探讨了道德交往的特点及其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的道德有着密切的关系,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都具有道德内化功能,应坚持以学生为本、营造高雅的文化氛围、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强化机制保障等途径,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内化为学生道德,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高等教育由封闭走向开放、从单向走向多维、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应以提高实效性为目标,树立新的发展观念,从人与社会的范围向人、社会、自然领域扩展,从学校和课堂认知走向社会和生活全方位的体验,从以个人生活为中心向以公共生活为中心外推,真正发挥高校德育在人才培养中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学校教育包括德育、智育、体育诸方面,德育是灵魂。课堂教学是实现德育目标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声乐》课程在提高大学生道德品质方面有着自身独特而明显的优势。高校声乐教师应运用道德内化理论,进一步提高育人意识、加强师德修养,充分发挥课程优势,以培养更多德艺双馨的文化艺术人才。  相似文献   

19.
社会转型使整个社会生活现实发生了巨变,继而引起人们价值观念的冲突及相应转变。对社会发展变化最为敏感的青少年的思想价值观念发生变化,其思想的多元化及诸多消极道德滋生的变化向传统德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学校德育观念的滞后直接导致德育实效低下。德育要走出困境,首先就要转变观念。为此,笔者针对社会转型期青少年学生道德面貌发生的重大变化提出在尊重平等基础上实行因材施教的德育观,希望对提高德育的实效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20.
激发参与意识 促进道德内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