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略论中国第五,六代导演的“作者电影“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起源于法国新浪潮的"作者电影",追求的是电影艺术和创新,要求导演忝为影片的中心."作者电影"也称为"作家电影",和作为批评理论的作者论有相同之处.中国的第五代、第六代导演身体力行地倡导了"作者电影",尽管有缺陷,但作为电影艺术的追求者,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电影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国电影史无法忽视"第六代"的存在。十多年来,第六代在故事主题、叙述手法、拍摄方式、美学风格等方面,表现出与传统不同的独特的个性风格。与"第五代"相比,"第六代"更加关注都市场景与普通人的生存状态,使宏大叙事逐步退场,他们以个体化、情绪化的叙事方式,以及关注个体生存状态的纪实性的拍摄风格,正在创造着中国电影的又一个神话。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在影视艺术的繁荣中,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创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在中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方面,真实与虚构关系问题一直都是争论的焦点。与第五代导演将历史寓言化、距离化不同,第六代导演更多的是将历史拉伸到当下现实生活。在这种对当下的冷静体察中,第六代导演将自己个人经验带入到电影中来,通过对边缘题材的开掘,对失语的弱势群体的关注以及对一些亚文化层面的进入,实现了个人历史记忆的银幕书写。  相似文献   

4.
第六代导演热衷成长叙事,致力于营造以青年文化为主体的电影空间。青春成长在第六代电影中呈现为一种残酷的狂欢状态,一方面是个体不无虚无感的自我放纵,以及陷身于城市空间所造成的超现实幻觉;另一方面青春个体又遭遇成长的挫折,在各种意识形态秩序的映照下长大成人。第六代的青春影像最终展示的是一个商业时代的现代性寓言:在震惊体验中分裂的世界和个人。  相似文献   

5.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们在追求生活的质量上越来越高。电影成为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高级艺术,展望中国电影的发展历史,其中最特别的两个时期分别是:1.八十年代开始以陈凯歌、张艺谋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2.九十年代后,以贾樟柯、陆川为代表的第六代导演。他们都不约而同地为了中国电影在世界影坛的崛起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在此我们通过对两代电影人的研究和探索,推进中国电影在世界发展的脚步。  相似文献   

6.
中国"第六代"电影导演的思想成长、基本艺术思想和政治理念的形成,是在中国社会各个领域产生巨大撞击、转向,中国人内心世界产生极大分裂转变的80年代.他们以完全迥异于前几代的个性化艺术表现手法.和自己独特的成长经验来关注和讲述"自己身边"的人和事,追求客观真实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7.
影坛第六代并不像他们语词性的前辈,某种相对明确的创作群体,美学旗帜与作品序列.在第六代之前的导演的划分和命名,已是定论,没有异议.那第六代该如何命名.  相似文献   

8.
肖雪梅 《陕西教育》2009,(11):94-94
"第五代"导演和"第六代"导演的电影观念有诸多的不同,这与他们在青少年时代各自吸收的艺术营养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在城市边缘行走——第六代导演的一种文化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六代导演创作中的城市化趋向,是他们赢得身份认同的重要文化策略,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月蚀>、<十七岁的单车>和<苏州河>等获得了国际认同和欧美电影市场十分可观的票房佳绩,无疑是他们这种文化应对策略获得成功的最好例证,而在第六代导演创作中呈现出了明显的边缘化倾向.  相似文献   

10.
电影和文学有一种共通的特性,那就是审美属性。但是,在第六代导演那里,从黯淡的色彩、边缘的小人物、无言的结局三个方面可以看出,这个审美属性被置换成了"审丑属性",以丑为美成为第六代导演独特的书写方式。  相似文献   

11.
画家刘小东与"第六代"导演王小帅、贾樟柯等在不同艺术领域的合作互动表明艺术精神的相通。着眼于日常生活的"原生态"写实,以个人化视角关注被传统文艺置于视野之外的社会边缘人物和边缘心态,这是社会转型过程中开始艺术生涯的一代艺术家共同的追求。  相似文献   

12.
以王小帅、霍建起和贾樟柯等为代表的“第六代”导演,用厚重的成绩证明了自己在中国影坛的地位。他们的作品不约而同地讲述了城乡的二元对立和城市引力下心灵的失重。这种对城市与乡村关系的集体关注,使他们的作品具有了社会地理学的文化意蕴。他们在消费时代的全球化语境里,坚决地树立起批判的姿态。深刻体察中国社会的现代性焦虑,努力寻找最妥帖、最顺畅的电影语言来叙述中国,改变着中国影坛的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13.
从存在主义思潮和法国"新浪潮"电影之间的精神渊源与承续关系入手,总结中国第六代电影的基本特征和存在的缺憾.第六代电影把当下世俗生活置于首位,关注个体的生存状态,集中于小人物的现实经验和内心世界,表现当代人生存处境的荒谬和人性的异化以及在困境中的挣扎、无奈,在歧途上的迷乱、失落.在艺术手法上,不再遵循线性因果关系的叙事原则,而是接近生活原貌的非情节性叙事.通过物象和叙事的双重仿真形成冷峻、客观纪实的影像风格.  相似文献   

14.
在社会经济和价值观念急剧转型和动荡的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坛和中国影视圈出现了一批生于60后的艺术家群体。如何界定和命名这两个艺术家群体成了摆在评论界和艺术家面前的首要问题。评论家们面对这两个艺术群体的命名经历了由"失语"到多声杂响的过程,而两个艺术家群则不约而同地以反抗前代艺术家的姿态实现集体性的自我"命名"。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中国影坛新一代--第六代导演在刚登场之初就表现出叛逆的姿态,在主流话语的夹缝中求生存,其影像话语是迥异于前代导演的,本文先简单追溯了百年中国影坛中导演的代际谱系,然后从影像视点的边缘与另类,影像的碎片化都市空间,影像风格的时尚化几个方面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电影史上,大放异彩的应属“第五代”和“第六代”,其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之多,其在国际上的声誉,其在中国电影史上的价值和地位都是有目共睹的.而有一位特殊的导演,他的位置及其尴尬.,任何划分“代”的方法在他面前都显得略微有些不管用,任何创作风格上的归类,都不能完完全全特他的电影作品划为其中.  相似文献   

17.
18.
边缘群体作为非主流的、落后与缺乏积极意义的社会一群在中国电影影像中是长期被遮藏的,却在第六代影像中登堂入室,成为其表现的主人公。文章对第六代创作中这一引人关注的转变进行深入分析与阐释,指出其中既有第六代经历的自身映射,又有新一代电影人获取话语权的内在需求和审羡趣味转变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第三代导演深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他们的电影观念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局限性,但其影片并未因为过度强调而失去叙事魅力。第三代导演的民族化主要经历了几个阶段:一是建国初期一边倒的学习苏联模式,并未形成民族化意识;二是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民族化意识开始觉醒;三是20世纪60年代民族化意识开始觉醒;四是到了新时期,民族化成为了导演们的重要议题。在民族化意识觉醒的过程中,第三代导演从叙事空间的表达和借鉴传统美学观念两方面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20.
韩琛 《绥化学院学报》2008,28(2):102-105
第六代是市场时代的电影先锋,以边缘人群和底层世界为主要表现对象,而破碎性和差异性是其突出的后现代表征。基于内在的商品化诉求和后殖民趋向,第六代电影逐渐丧失先锋性,其先锋的文化使命面临终结。第六代电影的意义在于建立了一种后现代的电影诗学,纪录并反映了当下中国话语杂陈、价值多元的文化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