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信息快递     
《湖北档案》2011,(9):48-48
9月6日,襄阳市档案馆与《襄阳晚报》联合主办的“档案解密”栏目正式与读者见面。该报每周二“城事专版”设立“解密档案”栏目。届时,计划用一年时间,连续推出解密文章。以襄阳历史上有影响的重大事件、重大决策、重点工程项目、重要历史人物等为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钱奇 《新闻记者》2004,(9):12-12
《文汇读书周报》出版一千期作品精粹,最近结集为“文汇读书周报文丛”,由文汇出版社出版。该文丛共三种,《辫子,还是辫子》是文汇读书周报品牌栏目“书人茶话”文章的精粹结集,关注“窗外风雨”,注重趣味性、可读性和思想性。《听听那风声》主要是“人物专访”、“人物志”等栏目文章结集,无论短小精悍的“书人小影”,细致入微的“大家肖像”,还是深情款款的“师友杂忆”,所记录的都是一段难忘的书人书事。《都是媒体惹的祸》所收均为文汇读书周报上发表的曾引起书界广泛关注的文化争鸣。如《红与黑》翻译问题讨论,张紫葛“传记”真实性讨…  相似文献   

3.
2005年9月13日,CCTV-10科教频道的栏目《大家》进驻央视一套,与《东方之子》挤在了同一屋檐下。两大高手面对面,难免不为观众一番打量。在我国人物访谈电视栏目史上,《东方之子》资历老,比《大家》整整大了十岁,是我国电视人物访谈节目的鼻祖。《大家》栏目于2003年5月18日开播于科教频道,当时全国上下所有人的注意力都为SARS所牵扯,因此,这个栏目的出现显得“静悄悄”。但是,随着时间的一点点推移,《大家》栏目凭着她落落大方的姿态一点点地走进了越来越多人的心中。从栏目名称上来看,《东方之子》和《大家》都是以“人”来命名的,而且…  相似文献   

4.
张斌 《视听界》2004,(2):66-68
作为一档人物访谈节目,《面对面》在短期内获得电视观众的高度认同和专家学者的共同关注,这在中国电视的发展历程中是不多见的。《面对面》是单纯的,只有一个采访对象和一个主持人作面对面的交谈,《面对面》又是内涵丰富的,不然就难以解释观众对两个人说几十分钟话有如此大的兴趣。《面对面》的成功在于用人来解读新闻、见证历史,这既是栏目的理念,也是其魅力所在。从“人”的身上展现新闻2003年1月10日,《面对面》悄然开播。它是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中的第一个长篇人物访谈节目。虽然它脱胎于《新闻调查》和《东方之子》,但又不同于这两档节目,它的节奏与主题都发生了变化。作为新闻人物访谈节目,最  相似文献   

5.
问题  李艳 《现代传播》2006,(4):154-156
《大家》是一档周播的长篇人物专访栏目,2003年5月18日在央视十套开播,2005年9月13日又成为央视一套晚间黄金时段主打栏目。开播三年来,《大家》始终秉承这样一种理念:抢救性采访那些影响了历史进程、推动了社会进步的各领域“大家”,不仅为了记录他们风雨浮沉的人生,更为了探寻支撑他们上下求索的精神力量,与观众一起感悟“大家”的精神境界、分享“大家”的人生智慧。良好的观众口碑,表明《大家》栏目在人物选取、表现形式、价值定位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首先,从采访对象看,高度决定价值。《大家》栏目选取的是我国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  相似文献   

6.
报纸是了解社会的一个窗口。透过这个窗口,能使我们看到一个实实在在的大千世界,看到在似海的人流中比肩接踵,东奔西忙的三百六十行芸芸众生。一年多以前,人民日报海外版第二版推出了一个别开生面的栏目。它象一面透视社会的显微镜,把千姿百态的人们活生生地表达出来,吸引了不少读者。这个栏目叫做《众生相》。一、《众生相》不同于“人物专访”。人民日报海外版第二版是“言论、专访”版,自创刊以来,发过不少好的人物专访。有政治家也有经  相似文献   

7.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纪念活动中,两幅摄影名作中的两个人物在美国相会:一个是太平洋战争中将《美国国旗升起在硫磺岛上》的老兵;另一个是美国侵越战争中《盲目的战神》中的那个男孩。前者老了,后者长大了。但战争的苦涩同样深深地铭刻在他们的记忆里。 人们如此重视历史照片,因为它激活了世界的记忆。 开辟“战争回眸”栏目,正是因为照片会说话。照片形象比较语言文字,能够更直观、更真实地表达事件;尽管照片仅仅是捕捉住历史事件的一个瞬间,而瞬间却往往揭示着整个事件的内涵,让人们不忘历史。 “战争回眸”栏目,将为读者翻阅恢宏的战争画卷,回眸战争与正义的悲壮史诗。  相似文献   

8.
反映群众呼声的“麦克风”《北京晚报》复刊在一版设这么一个栏目,大约是受“文革”前《羊城晚报》的启发。那时的《羊城晚报》上有一个栏目叫《五层楼下》,据说颇受欢迎,它所反映的是群众的意见,群众的呼声,抨击的是社会上各种不良现象。  相似文献   

9.
“新闻故事”这一生动活泼、富有魅力的新闻文体在近年来的报纸上日渐多见,深受读者的欢迎。众多的日报或晚报、大报和小报都经常运用这一文体。如《北京晚报》就开辟了“新闻故事”栏目,《新民晚报》有“社会故事”,《苏州报》三版也开辟了“社会故事”栏目,《人民日报》一版上开辟的“凡人新事”专栏,其中也有相当多稿件是属于新闻故事。在近年来的全国  相似文献   

10.
近阅《中华读书报》,有幸看到了《黎澍先生的两篇批评文章发表以后》的载文,颇有感悟,发人深省。黎澍先生于1951年在《学习》杂志上刊发了两篇得罪人的批评文章,一篇是批评吴泽的《历史人物的评判问题》书中的草率和内容肤浅,例举了“三个显然由于草率而造成错误”,严正指出全书“所使用的文字也是粗疏到极点”,对“两千年来的历史人物下了很多很轻率的论断。”另一篇则是对侯外庐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论文《武训:中国农民拆散时代的封建喜剧丑角》中的瑕疵直言指误。黎澍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侯在文章中用了一些他自己独特的…  相似文献   

11.
《头特区晚报》自2000年推出财经新闻版“今日财富”起.十分注重名牌栏目的培育和经营,精心打造了“小本淘金”、“财经人物”、“理财锦囊”、“财经拍案”等一批立得住、叫得响的名牌栏目。五年来,“今日财富”版能在同类经济专版中异军突起,成为《汕头特区晚报》最受读者欢迎的版面,这些栏目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2.
发行量曾经达到1000万份的中国第一大报,偏偏是一张小报:叫《中国少年报》。 《中国少年报》有一位人们很熟悉的“人物”——动脑筋爷爷,可是,编动脑筋爷爷这个名牌栏目稿件的不是一个白胡  相似文献   

13.
相对于“热点”和“焦点”,近些年部分新闻媒体提出了截然相反的一个新闻价值概念──“冰点”,或者说“冷点”。我们不妨先看一个“热点”与“冰点”比较的实例。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从字面、实质意义及社会影响上,都可以是“热点新闻”的代表。而国内大报之一《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时评》栏目(另有一相关栏目《冰点》)则率先打出了“冷点”的招牌,并显现了与普遍性的热点新闻截然不同的内容与风格。“我们不想标榜自己,只想踏踏实实、平平静静地观察生活,将那些人们确实想知道、应该知道的事件、人物,以一种适宜慢慢品味的…  相似文献   

14.
中央电视台西部频道开播之后,推出了一档具有深刻文化内涵与艺术鉴赏价值的栏目——《魅力12》。该栏目的定位与节目形态具有独到之处,展示了电视在促进文化艺术的发展与普及上的生命力。 西部频道是作为一个整体包装推出的.其核心目标是“宣传西部、推广西部”,节目以新闻资讯为主,专题、文艺栏目如《天地人》、《魅力12》、《西部论坛》、《天天快乐》等,则是对频道的丰富和有益补充。创办《魅力12》的目的,是通过挖掘民族文化的历史与社会背景来反映我们的民族气质和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5.
张玉红 《青年记者》2016,(26):79-80
《天下父母》是山东卫视的品牌栏目,也是目前全国省级卫视中唯一一档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孝道和亲情”为宗旨的电视栏目.节目播出十几年来,采访了几百位孝老爱亲、道德高尚、无私奉献的人物,制作播出了近六百期,在群众中有广泛好评.由于节目的思想性、艺术性俱佳,该栏目多次获得中国广播电视大奖“星光奖”.但因为创办时间较长,在新的媒体竞争环境下,《天下父母》栏目收视一度陷入低谷,亟待全面提升和转型.2014年年底,笔者担任了《天下父母》栏目的制片人,对节目进行改版.对一个已经播出十几年、拥有一支稳定创作团队的节目进行改版,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我们主要做了如下工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闻鸡起舞”,这是许多人都熟悉的故事,它说的是晋代的祖逖与刘琨“情好绸缪,共被同寝”,半夜里听到鸡叫就起床舞剑习武.后来,一个“中流击楫”,北伐中原;一个卓然独立,长期据守并州,都成为我国历史上有所作为的人物. 此后,“闻鸡起舞”,就成为有志之士及时奋发的同义语,本文介绍的河南广播电视新闻中心主任编辑张松山,也是一位“闻鸡起舞”的人.不过,几十年来,他舞的不是刀与剑,而是笔与墨,应叫做“舞文弄墨”. 我认识张松山同志,首先是从读他的文章开始的.近两年多来,他先后在《人民日报》的“每周论坛”,《人民日报·海外版》的“望海楼随笔”.和《红旗》杂志的“新语丝”等栏目上发表了十七、八篇时评和杂文。如《党风与家风》《从一位候选人落选说起》、《比干庙遐思》、《想起了  相似文献   

17.
《解放军报》自2009年1月8日起,在《军媒视界》专版开设了一个小专栏“非典型人物报道”,很有特点。这个栏目里的稿件,均选自各军区军兵种报纸。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生动反映了基层部队普通官兵良好的精神风貌,越来越受到读者的关注与喜爱。那么,那些非典型人物报道是何以博得众人喝彩的呢?  相似文献   

18.
人物通讯应注重写好细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威 《新闻三昧》2007,(3):40-41
近几年,媒体上的人物通讯逐渐多起来,仅中宣部推出来的、主流媒体都在刊登的就有“劳动者之歌”,“时代先锋”两个栏目。除此,最近工人日报还开辟了“人物点击”、“劳模写真”等专栏。众多人物通讯栏目,为弘扬各条战线的先进模范人物精神面貌提供了平台。然  相似文献   

19.
苏珊·桑塔格在其后期两部小说《火山情人》(1992)和《在美国》(1999)中采用了“时空穿梭”的创作手法进行历史题材的小说创作。小说重现历史事件或刻画历史人物并非桑塔格的目的,她不过让其小说人物在时间中旅行,以“历史”为幌子玩了一个游戏,而真正关涉的对象则是20世纪后半叶人类的自我探索。这种时间层面上的旅行隐喻对应着“自我审视”的生存态度。  相似文献   

20.
一在一幅漫画中,一些报纸上的栏目被画成饭店里的“风味菜”。琳琅满目的“菜牌”上,有文汇报的《瞭望角》、解放军报的《鸡毛信》、羊城晚报的《新闻漫画》、光明日报的《茗边老话》,人民日报的《今日谈》也在其中。“菜牌”下,“顾客”引颈而望,兴味盎然。风味,本来是指美好的口味,引申为事物所具有的特殊色彩或趣味。把一些有特色的报纸栏目喻为“风味菜”,不失为一个生动形象的概括。《今日谈》入“风味菜”之列,是漫画作者,也是广大读者对我们办的这个栏目的鼓励。把《今日谈》办出“风味”来,这也是我们的初衷。二《今日谈》首次出现在人民日报上,是一九八○年一月二日,到现在已经办了五年十个月,共发表文章一千四百五十多篇,最多的一年发表了三百零八篇,最少的一年发表一百七十八篇,平均一年发表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