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舅舅来了,却被母亲拒之门外。年过半百的他,像孩子一样在门外哭了起来,说:“姐,我错了还不行啊!”母亲不为所动,坚持不开门。  相似文献   

2.
阿美最近为了一件事很纠结:见前夫的时候穿什么? 实心眼儿的纤姐说:“当然要穿上最漂亮的,让他后悔去!”我却觉得,男人不会因为你穿得金玉其外就痛改前非了吧?阿美也犹豫道:不能穿得太好吧?孩子爹本来给生活费就不爽快,孩子的服装费1500元,他总是说自己最近紧张。自己再穿得像黄世仁一样明晃晃的,这不是更给杨白劳添堵嘛!  相似文献   

3.
真的爱你     
A君是我的一个朋友,如果说缺点的话,那就是喜欢在饭桌上抱怨老婆。男人们在一起,通常是不屑于谈论这些家庭里的鸡毛蒜皮的。所以A在朋友中间算是个异类,是经常被打击嘲讽的对象。有一次正在他于饭桌上诉苦的时候,他媳妇  相似文献   

4.
赵毅衡 《出版参考》2004,(29):46-46
我在上海遇到一位旧日文友,在饭桌上,他冲着我说了一通"号称西方富国,其实最小气"等等的话.例子:他与一个洋人吃饭,结束时对方竟然提议"AA制"平摊付账,我本人从来没有在西方听说过这个词,只听说过Let's So Dutch--按荷兰方式分账.旧友说那话是在饭桌上,我当然不会再有胆量建议平摊付账,就伸手取了账单,朋友照例来抢夺一番,这次我绝对不能松手,他就松了手.  相似文献   

5.
辛华 《新闻知识》2001,(3):9-10
(接上期 ) 舆论监督要讲求艺术   辛华:具体说,舆论监督应如何讲求艺术技巧 ?   艾丰:我们以“中国质量万里行”这个活动为例来说舆论监督的艺术。这一活动有两个人给作了定位,两个权威人士,一个是张劲夫,他说,我们多年来重视质量工作,不是不重视质量,但是苦于没有找到一个好的、有效的推进质量工作的方法,万里行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这是说它在经济工作中的定位。然后,徐惟诚,当时的中宣部常务副部长,他说在新时期新闻工作要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务,“中国质量万里行”找到了一个好方法和有效途径。他是从宣传工…  相似文献   

6.
赵毅衡  华宁 《出版参考》2004,(10):46-46
我在上海遇到一位旧日文友,在饭桌上,他冲着我说了一通“号称西方富国,其实最小气”等等的话。例子:他与一个洋人吃饭,结束时对方竟然提议“从制”平摊付账,我本人从来没有在西方听说过这个词,只听说过Let’s So Dutch——按荷兰方式分账。旧友说那话是在饭桌上,我当然不会再有胆量建议平摊付账,就伸手取了账单,朋友照例来抢夺一番,这次我绝对不能松手,他就松了手。  相似文献   

7.
白岩松 《青年记者》2005,(12):32-32
经常听到有人说:新闻是个易碎品。你们干新闻的,很像是一个短跑运动员,一次又一次拼速度,真是够累的。  相似文献   

8.
严平 《新闻三昧》2003,(4):24-24
2月8日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原青少年研究室主任谢昌逵在媒体上揭露,一个“中国第一月嫂”的媒体炒作,是个恶性骗局。 2002年8月28日,他从北京一家报纸上看到整版文章《月嫂刘洁》。此文说,刘洁从事早期教育卓有成效,20年来经她指导的孩子有2000多名,个个都是同龄孩子中的佼佼者。谢昌逵还买了新华社介绍刘洁育婴理论与实践的专著《赢在起点——中国第一本成功早教案例分析报告》。此书说,刘洁是中国民间早期教育的创始人、  相似文献   

9.
程前 《军事记者》2013,(1):22-23
当今时代,新闻媒体的触角可以说无处不在。一个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一出现,立即就会被各媒体所关注和报道。在这种快节奏的工作模式下,许多媒体会自觉不自觉地将焦点聚焦在新闻事件本身,从而造成各媒体对事件的报道经常大同小异。那么,在这个媒体充分竞争的时代,如何实现新闻的独特挖掘,充分满足受众多样化的信息消费需求?笔者在新闻实践中感到,在新闻事件的前伸与后延中挖掘新闻,是实现新闻独家性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著名记者、新华社原社长穆青,生前特别钟爱郑板桥那首画竹诗:“衙斋夜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不仅自己书房里挂着这张条幅,而且有来求字者,他最爱写这首诗赠人。他经常对人说:“我喜欢这首诗,因为和我的心思相通。你想想,封建时代一个县太  相似文献   

11.
前不久,一南京旧友来并,我说你离上海近,去“世博”了吗?他说那不是“世博”,简直就是“肉博”。饭桌上另一位太原友人说,凡是从“世博”回来的,没有不后悔的!你后悔吗?我摇摇头,又点点头,没有正面回答。  相似文献   

12.
蓝玉 《新闻世界》2007,(1):24-26
深秋的一个傍晚,在安徽长丰县城的一个胡同里,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靠在自家的院门前痴痴地朝巷口望着。院中不时传来一个老妇人的呼唤声:“小军,乖孩子!外面风大,快回屋吧,你姐她也是一个孩子,哪能说回来  相似文献   

13.
一生只为房     
周易正 《出版参考》2010,(10):35-35
父亲9岁时,父母双亡,大姑出嫁时,他被当时这个唯一的亲人带到婆家,他的房子留给了堂叔。  相似文献   

14.
周云龙 《青年记者》2010,(11):57-57
别看电视台的记者们拍过高官,录过百姓,神气活现的,他也有怕的,最怕采访一种人——那些被誉为"祖国的花朵"的孩子,因为他们在答记者问时,俨然一副课堂上回答问题的架势,而说的却多半是正确的废话,不是"今天听了这场报告会,深受教育",就是"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报效祖国"。  相似文献   

15.
人生的抉择     
周国平先生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农民从洪水中救起了他的妻子,他的孩子却被淹死了.事后,人们议论纷纷.有人说他做得对,因为孩子可以再生一个,妻子却不能死而复活.有人说他做错了,因为妻子可以另娶一个,孩子却没法儿死而复活.  相似文献   

16.
小时候,我们打过赌,他说,“姐,我不想读书了。”我气汹汹地大声对他喊,“不读书,没出息。”他撅着小嘴不服气,“哼,我将来赚的钱肯定比你多.”  相似文献   

17.
记者的主要任务是报道客观事实。但所报道的客观事实是重要还是不重要,是新鲜还是不新鲜,这就牵涉到人们经常说的新闻敏感了。所谓新闻敏感,就是记者发现和判断客观事实是否具有新闻价值的能力,亦即新闻发现力。而新闻发现力是记者最基本、也是最难培养的素质。可以说,是否具备新闻发现力,是一个新闻从业人员能不能成为一名好记者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8.
穆青同志生前特别钟爱郑板桥那首画竹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不仅自己书房里挂着这张条幅,而且有来要字者,他最爱写这首诗赠人。他经常对人说:“我喜欢这首诗,因为和我的心思相通。你想想,封建时代一个县太爷,还能关心民间疾苦,我们共产党员,人民的记者,更应该时刻不脱离群众,一字一句总关情啊!”  相似文献   

19.
一次,我和几位同志到山东泰安采访三姐妹嫁给三个一等残废军人的感人事迹。采访起初很顺利,大姐、三姐全家都愉快地接受了采访,没想到却在二姐处“卡了壳”。二姐的丈夫对民政部门的优抚政策落实得不好和部队对他照顾不够而感到“憋气”。所以坚决不接受任何采访。尽管我们再三登门解释,好话说了一大堆,他就是无动于衷。这一下搞得我们食不甘味、睡不成眠。我们知道,这则新闻如果残缺不全,那么它的新闻价值会大大降低,必须再想方设法使他能够回心转意。于是,我们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又叩响了他家的门。恰巧他的三岁小男孩正在生重病,全家人急得团团转。我们二话没说,抱起孩子直奔县医院,又替他们垫上了100元钱的住院费。经检查,孩子患的是大脑炎,  相似文献   

20.
昨天,本市气温骤降至零度以下,夜晚,更是寒风凛冽,然而,却有一群无家可归的孩子,身裹草席,在复兴东路西城浴室门口席地而眠。昨晚8时,记者在现场见到了这令人酸楚的一幕。浴室职工励国强说,被弃孩子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都是本市离家出走的少年,他们长年露宿在浴室门口的雨篷下。记者和其中8名孩子作了交谈。最小的孩子才13岁,他说名叫包伟民。人长得眉清目秀,但蓬头垢面。他说他住在闸北区曲阜路,几年前父母离婚,他被判给母亲寄养在外婆家。母亲再婚后,不再接济他生活,而71岁的外婆也无力抚养他。从事个体经营水产、水果的继父不肯认他,动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