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夏玟的“玟”字,在《现代汉语词典》里已经查不到了。熟悉她的人,唤她夏玟(音敏)。我去采访她,不单因为她是新闻出版署系统的先进个人,还因为听说她是一个患了癌症,动了手术,却年发稿突破100万字的女病人加好编辑。“癌症不可怕”她哪儿象个病人?腰板儿挺得直直的,头发梳理得利利索索,一身素色连衫裙,更衬托出她的身材适中,丝毫看不出一般50几岁的妇女早衰的痕迹。北京人讲话:精神着呢。“今天来晚了点儿,手头有个急校样,正赶着看出来。”听了她的解释,我才注意到,她那近视镜后面的双眼有些微红,散射出一丝疲惫。  相似文献   

2.
3月5日开幕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45岁的福建环卫工人谢智波,成为大会主席团178名成员之一。15年前,谢智波从湖南老家来到福州,一直从事环卫工作。由于工作认真细致,当环卫工人才两年多,他就被提拔为班长,如今,他带领140多位工友,负责着50多万平方米区域的环卫工作。由于工作成绩突出,他还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农民工"、"福建优秀进城务工人员"等。本刊将媒体对他的采访内容用问答形式进行了整理。  相似文献   

3.
谁知道,眼前这个“四通八达”、“上窜下跳”的吴锦才,这个“风风火火”、名声四扬的吴锦才,其新闻生涯,却有一个窘迫的开端呢! 吴锦才16岁参加江苏省语文竞赛,得了个第三名,被南京大学破格录取。1982年分配到新华社工业组当记者时,尚不足20岁。一个瘦弱的孩子,镜片后面一对羞涩的眼睛总是怯生生的,一脸稚气。两年后,吴锦才的组长总结他的进步时,曾这样回顾他初来时的窘况:“小伙子刚到中央部门采访简直是活受罪,人家瞧不起这个娃娃般的记者。他不知如何采访,机关干部们三言五语就敷衍了他,因此往往冷场,相对无言,他尴尬得如坐针毡,呆不上半小时便败下阵来。回到办公室,老同志问起采访的收获,他说不出来。再出去采访,冷遇、难堪又在等待他。怯于外出采访,羞于回办公室,只好一次次地窝在宿舍里或者躲到别的什么地方熬时光。一些老同志为他担心:这孩子恐怕投错了庙门,在新闻工作上没有什  相似文献   

4.
河南日报高级记者、河南省新闻学会理事张祝泉同志,因患癌症,医治无效,于1990年11月18日与世长辞。同志们无不感到突然和悲痛,都不曾想到,他会走得这样早,这样急促,他才58岁啊! 祝泉同志一向精力充沛,体魄健壮。1990年4月末5月初,他在体检拍片时,发现肺部有阴影,还以为是过去患结核病留下的钙化点,带点药物又去洛阳等地采访了。到了6月下旬,他开始感到胸闷且伴有低烧,这才二次拍片透视,发现左右肺叶均呈片状阴影,几经专家会诊,确诊为肺癌晚期。7月18日住进医院,他对治疗仍充满信心,对前去探望的同志一再说:癌症并不像人们想的那样可怕,关键要振作精神,积极治疗;病愈出院后,我还打算鼓把劲抓些像样的报道哩!因此他一直能吃能睡,非常乐观。同志们都希望他能闯出癌症治疗这个禁区,创造奇迹。不料11月上旬,病情  相似文献   

5.
我将会中蒙边境的某边防团采访的消息,让新疆哈密军分区宣传科的驾驶员兼放映员又是摄影爱好者的主官蔡增乐知道了,他曲里拐弯给自己的领导和我做工作,想到边防采访。分区政治部领导征求我的意见,我一想是位上官,不是干部,坐在一起采访不会给边防官兵心理上增加多少负担,车又能坐得下,我说:“走。”在三岔口边防连,我俩住一套房子,我在里他在外,晚上经常聊天。他给我介绍,他当兵好几年了,发的津贴全买了照相器材,现在光机子就有四部搞档的一部花了一万多。现在苦恼的是采访机会太少。在老爷庙边防连,晚上八点开饭,我们走到…  相似文献   

6.
我今年七十三岁,订阅“新闻三昧”已有八九年。过去我是邮局运输部的管理干部,也是工会宣传委员。直到现在,我还在为党的宣传工作出力,每年为各报写稿约百余篇,有些稿件还荣获一、二、三等奖。我体会到:  相似文献   

7.
“告状”(一等奖)1988年8月4日清晨,当上海市市长朱镕基一行来到上海九龙路垃圾码头慰问环卫生工人并准备参加劳动时,突然从路旁走出几位与码头为邻的居民,大声向他告状:“朱市长,知道您来视察,我们特意请了假在这等您。今天垃圾码头这么干净,是他们加班突击打扫做给您看的……”朱市长看着湿淋淋的路面,说:“是呀,这都冲洗干净了,我还打扫什么?这不是做  相似文献   

8.
一九九一年秋,湖北省竹溪县税务局一位干部向我们提供了魏巍笔下《谁是最可爱的人》中另一名“烈士”仍健在的重要新闻线索。这位老人现年63岁,与《谁是最可爱的人》文中记叙的烈士张贵生姓名一字不差,在向我们提供上述情况时,税务干部还带了老人的复员军人证件。我们很快找到了张贵生。他说,他入伍后被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三营九连,与李玉安、邢玉堂、井玉琢等人在同一个班。当时,我们觉察出“三营九连”,与魏巍所写的“三连”不相符。张贵生解释说:“九连在三营即第三连”。张贵生向我们详细讲叙了书常站战役(即松骨峰战役)战斗经过。我们看了张贵生头部,确有不少伤疤。在他的臀部有一个乌黑色深窝,他说是取弹片留下的“纪念”。初次采访,使我们增添了信心。采访组  相似文献   

9.
1990年2月,县乡干部换届,我乡原党委副书记邓世昌调到荷源乡人大主席团工作。2月16日,他乘公共汽车前来乡里“搬家”。当他办理完移交手续,乡里的同志便议论开来:老邓“搬家”轻轻松松,只带了三个蛇皮袋的行李走了,乡里的东西一件也没拿走,真是个过得硬的干部! 听到乡里干部的议论,我觉得可以写稿报道,但如何确定新闻主题,还不知从何入手。正在这时,我接到县委宣传部关于召开新闻报  相似文献   

10.
“套近乎”一词不乏有些贬义,但在采访中,它还挺管用。初学采访时,我不善于“套近乎”一找到采访对象,掏出本子就提问。结果是欲速则不达。 1980年,我参加地方新闻集训班。在上采访课时,老师给我们讲斯诺夫人海伦·福士德·斯诺的采访经验,使我深受启示:1937年4月,她第一次到延安去找毛主席采访,一见面就从笔记本中取出一张照片,递给毛主席说:“我早就从这张照片中认识你了。这是斯诺给你照的。”这样一“套近乎”,使她和毛主席象老朋友似地交谈起来。1978年,她在西安采访王震,见面就说:“我记得我们俩是同年的。我在延安的时候是28岁,现在72岁了,你是不是72岁呢?”又是一个“套近乎”,不仅把她和王震自然地联系起来了,而且一下就缩短了他们之间的距离。  相似文献   

11.
写兵的兵     
初次见到某部战士报道员杨丙奇是在去年8月。从他那张稚气未脱的脸上确实看不出有多少灵气,但当翻开他那两本厚厚的见报稿剪贴本时,我又不得不为他的才气而折服。问其“秘诀”,答曰:生活对他并不厚爱,只是他热爱生活而已。1987年冬,他穿上军装从洛阳市孟津县一个农家来到豫南山区某部,热上了新闻报道工作。如同每个初学写作的人一样,杨丙奇热情高得让人可怕,采访、写稿,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搭进去了,可半年多  相似文献   

12.
刊中刊     
《视听界》1996,(5)
7月4日到6日,我有幸参加了淮阴市委宣传部组织的市、县新闻单位联合采访“百村干户小康路”新闻活动。通过这次活动,就我个人来说,至少有三点收获。1.成功的采访需要有充分的访前准备。7月2日,局领导通知我,将于后天参加“百村干户小康路”采访。我利用采访前两天的宝贵时间,做了三件案头准备工作:①翻阅省、  相似文献   

13.
我是一名军队转业干部,在部队时喜爱新闻写作,多次被军内外有关新闻单位部门评为优秀通讯员。 去年9月中旬,我转业到武汉市市容环卫局工作,虽然工作岗位转换了,但“摇笔杆子”的信心没有变。为了很快进入工作角色,人一到局里就注意查资料、问情况。去年国庆节放假期间,我利用2天时间来到马路上采写清洁工人,来到公共厕所采访粪便清运工,来到市市容环卫监察大队询问节日执法情况,在电话里还采访了一线清扫队负责人,从采访中抓到了不少新鲜的“活鱼”,将素材写成消息后,先后被《湖  相似文献   

14.
自从我当上记者的那一天起,我就觉得这将是我一生最喜爱的职业:每天的生活都是新的,每天都可以交到新的朋友,从他们身上汲取智慧,去丰富自己的人生。甚至采访了一个骗子也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感悟。 我是在第二次采访这位年轻的“企业家”时,听到了这个“美丽”的故事。他,28岁,出生于南京一个干部之家,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离异,母亲和他在乡下过着贫穷的日子。他刻苦读书,考上大学,读了研究生,又到法国里昂大学留学深造。在法国,他过着贫穷而又浪漫的生活,他在加油站为人擦过汽  相似文献   

15.
一九三七年“七七”抗日战争爆发前后,我和长江同志都在上海《大公报》编辑部工作。由于我们共同负责采访工作,曾坐在一张办公桌的两边办公。我们两人的分工是明确的:他负责战地记者的派遣与联络工作,我负责上海市内外勤记者和通讯员的安排、布置工作。他还兼任编辑部社评委员会委员,我还兼任本市新闻各版的主编责任。  相似文献   

16.
“用生命书写新闻”的海南日报记甘远志,39岁在采访途中殉职,做了1000多天记,发表了1000多篇报道。他说:“新闻,是跑出来的。”“我在东方采访”,这是甘远志留给同事吕岩的最后遗言。  相似文献   

17.
动脑的结果     
佛瑞迪当时只有16岁,在暑假将临的时候,他对爸爸说:“爹,我不要整个夏天都向你伸手要钱,我要找个工作。”  相似文献   

18.
这两年,我因为做夜编工作,没有机会出去采访,但是也写过报道。稿件见报后,就会有同志问:“怎么,你最近出去啦?”我总是回答说:“不,没有,是碰上的!”两年之中我碰上的值得报道的事情有三件。两个报道是我自己完成的,第三个是我让别人完成的,因此就姑且称之为“碰上的两个半新闻”吧。  相似文献   

19.
采访,是记者获取新闻事实的主要手段。有人说:“七分采访,三分写作”、“七分跑,二分想,一分写”。还有人说:“新闻是用脚写出来的。”新闻界就有“跑新闻”、“脚板新闻”的行话。“跑”,就是深入生活,深入实际,如同蜜蜂飞向花丛,钻进蜜源深处一样(据生物学家考察,蜜蜂酿1公斤蜜,须在200多万朵花上采集)。深入生活,在新闻采访中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初做新闻工作的记者,特别是刚从学校门出来的青年记者,最容易忽视这一点。在他们看来,只要笔杆子硬,就能当个好记者。其结果可想而知:弯路走了不少,步子迈得不大。有没有“捷径”可走呢?我的切身体会是:“捷径”只有一条——深入生活,深入采访。我进报社5年,平均每年写稿不下120篇,其中能  相似文献   

20.
体验式采访,是指记者参与被报道者的生产实践和工作实践,亲身体验他们劳动的酸甜苦辣,并在体验中进一步采访。在一般情况下,记者扮演的是“你做我写”的角色,不直接参与被报道者变革现实的实践。这是由记者职业的特点决定的。记者不可能对他所报道对象从事的社会实践事必躬亲,然后再去报道。但是“你做我写”,记者获得的只是间接知识,缺乏亲身体验,不能不说是个缺憾。体验式采访,则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种缺憾,变“你做我写”为“我做我写”。尽管每一次体验的时间有限,但对常年扮演“你做我写”角色的记者来说,还是非常有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