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深受观众喜爱的成都电视台记者郭月,在她的事业上早已是硕果累累。读罢叶文林的《我所认识的郭月》,才了解到一切成就的取得与她那不畏艰险的敬业精神是分不开的。因此,她屡获新闻界的荣誉和嘉奖也不是偶然的了。现把叶文林的评介及郭月实地采访川藏线的经历(见本期第4页)一并发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
盘旋于世界屋脊的川藏公路,是我国西南内陆通往西藏的惟一陆路通道,它东起成都,西至拉萨,全长3176公里,人们又把它通称为3000里川藏线。川藏线沿途雪山林立,江河纵横,地质情况及气候都极其复杂多变。然而,担负着进藏战备物资运输任务的人民解放军汽车兵和公路沿线兵站的官兵们,在川藏线通车至今的近半个世纪中,一直战斗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由于自然条件险恶,很少有记者深入其中采访,那里的情况也就鲜为人知。1997年3月,成都电视台女记者郭月,冒着生命危险对进藏的汽车兵进行全程采访,人们通过她真实的记录,看到发生在川藏线上的动人故事。  相似文献   

3.
某部军嫂杨春霞利用到军营探亲的时间,为部队的新闻报道出力。五年来,她先后采写出反映部队工作的稿件200余篇,见稿率达60%。1994年春,新婚不久的杨春霞第一次来到军营,立即被部队火热的生活所感染,当小学教师的她突发奇想,决心要用手中的笔去讴歌新一代最可爱的人。当她刚把这一想法与丈夫一说,便立即得到响应。丈夫的支持是她最大的后盾。于是,她与报道员一起深入基层采访、写作。短短的两个月假期她便写出了30多篇通讯、消息和特写。不久,《前卫影苑》、《河南日报》等多家报刊便见到了“军嫂杨春霞”的名字,在部…  相似文献   

4.
2009年8月6日,某报以<军嫂杨小燕:22岁生命中的三次抉择>为题,报道了大学生军嫂杨小燕在查出身患卵巢肿瘤的情况下,为了给丈夫生一个孩子,她瞒着丈夫拒绝治疗,在生下孩子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因肿瘤扩散病逝.报道说,因为小燕丈夫的父亲早逝,丈夫最大的愿望就是做父亲.所以,小燕做出了这样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某物资供应站站长卢艺的妻子朱鸿涛是河南电子工业学校的高级讲师。10多年来,她利用新闻写作上的特长到部队义务举办新闻报道培训班18次,为部队培养出了一批优秀报道骨干,其中有6人因新闻报道工作成绩突出被提升为新闻干部。由于宋老师为部队新闻宣传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今年“八一”建军节前夕,她被济南军区评为“优秀军嫂”。图为朱老师在教师节前夕为部队报道骨干讲解新闻采写知识时的一个镜头。(李红、铁林摄影)优秀军嫂情系报道骨干@李红 @铁林  相似文献   

6.
彭燮 《新闻天地》2001,(10):59-59
如果你不是一个很精打细算的人,那你一定会问:采访也有成本吗?当然啦,采访就是一个花费人力、物力和财力的过程,不然哪会有稿费?有失才有得嘛。让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 小廖接到任务,要到一个菜农家去采访他的种菜经验。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她的花费情况是: 1.出门打车15元。(天气酷热无比,采访地点又没有公车直达,只好打车) 2.车上打了一个电话给采访对象,计2元。(在办公室忘记了一点事,只好再打电话) 3.购买矿泉水一瓶,计2元。(采访的地点在田间地头,肯  相似文献   

7.
一 2003年“非典”时,哈妮13岁.她因为未知的信息惶惶不安,直到在电视上看到身穿厚厚的防护服在病房采访的记者.她因此暗暗确立了自己的记者梦.那时她是中学的小记者,曾跟报社记者去采访一个重病患者,还为他在报纸上募捐筹款.她觉得,记者很崇高,也很重要.  相似文献   

8.
正当媒体广泛报道“好军嫂”韩素云的时候,笔者在北京图书馆邂逅一位德国专家。他不解地问:“‘好军嫂’真是了不起!可是这么好的人,你们为什么让她吃那么多苦?”他这个问题足以使我们语塞。你总不能回答说: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她不吃那么多苦,你怎么见出她的了不起呢? 《光明日报》曾载文《孩子,你要接过我的教鞭》,报道一民办教师三十多年如一日,献身偏僻乡村的教育事业。引岁临终前他嘱托女儿:“你要接过我的教鞭,不要让孩子们退学,不然,我们村只有穷。”在这篇小通讯里很容易让人产生一个自生自灭的个人在一个自生…  相似文献   

9.
也说记者的两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编本报内刊《纸上谈兵》已有年余,说实话我很喜欢这张小小的业务交流刊物,当编辑记者在此吐露他(她)在工作中的胸臆时,我为他(她)们的喜悦而喜悦,为他(她)们的苦恼而苦恼。新记者李宁源提出了“记者是否还是一个受人尊敬的职业”的问题,这个问号久久盘旋在我的脑海里。为了采访  相似文献   

10.
某高炮团团长薛爱国是全团官兵公认的“武团长”,但了解他的人都知道,薛团长也是新闻工作的热心人。他因当过战士报道员、新闻干事,因此,他对报道员的甘苦常挂在心上,用那份真情和爱心温暖着报道员。“别管了,采访第一”。这是薛团长在处理报道员和其他工作发生矛盾时,常说的一句话。也是报道员在需要帮助和支持时,他最爱说的第一句话。一次,报道员小王听说驻地有一名下岗军嫂谢绝上级领导对她的优先照顾,自食其力干起了个体服装加工业,生意红火。小王便想去采访,但当时天下着大雨,营区离采访地点有10余里地。小王走到营房大门…  相似文献   

11.
在我25年的军事记者生涯中,经历过多次险情:1996年8月赴西藏边防部队采访,泥石流将川藏线冲垮,我的腰椎被颠错位,双腿几乎瘫痪;2007年11月采访济南军区"铁拳-2007"军演,遇到险情差点"光荣"……2010年我在军事演习现场采访的又一次遇险,而是发生在波涛汹涌的南中国海上。  相似文献   

12.
翟丙军身高1.66米,体重90公斤,是一个典型的“胖兵”。10年前,一列火车将翟丙军从冀南平原载到辽东半岛,用他自己的话说:“从此,我便踏上了军旅之路,也踏上了一条用笔来倾诉内心孤独寂寞惶恐或者愉悦欢欣甜蜜的业余创作之路。”1999年春节前,翟丙军在回家探亲的火车上,突然萌发了一股强烈的创作欲望。他翻来覆去难以入眠,通过深入构思,最后决定要写一篇反映当代军人婚姻爱情和现实生活的小说。到老家魏县县城后,他没有急着回农村家里看望父母,却乘车到他几个要好的战友家中,采访军嫂去了,而且一去就是十多天,回到家时已是大年除夕。归队后,…  相似文献   

13.
主题的好坏,事关一篇新闻作品的成败。意义重大而鲜明的主题常常是在不断深入的采访中升华的。我采写的通讯《有进有退唱大风》(后称《有》)刊发于攀钢日报1999年12月2日的头版头条,后被评为1999年度冶金记协通讯类好新闻二等奖、四川省新闻奖三等奖,就是经历了深入采访,不断锤炼主题的艰苦过程。1999年春节期间,我在采访其它事情时得到一个信息:攀钢钢城企业总公司(后简称钢企)关停了所属的攀进轧钢厂。当时,我即感到,这是一个有可能写得出好新闻的题材。于是,我立即到钢企规划处和财务处等单位采访了解攀进轧钢厂关停的前因后果。采访的结…  相似文献   

14.
1985年8月30日,有个同志告诉我,他一个邻居叫寇贞娟,年轻时收养了两个孤儿,如今都已长大成才了,一个是研究生,一个是工程师,事迹很感人,就是没人去写。我一听就坐不住了,问明地址,就去找寇贞娟。门开了,接待我的是一位表情冷淡的妇女。这就是寇贞娟。她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这个人没点人情味”。她得知我来意后,说什么也不让采访,并告诉我,前年河南日报一位记者来采访都被她给打发走了。听后,我心里很矛盾,又想走,又不愿失去这次采访的机会。就在我为难之时,她收养的两个儿子和  相似文献   

15.
这里所说的点子,是记者进行采访与写作的点子。 何谓点子?俗话说:“百艺好学,一巧难得。”新闻报道亦是如此,下笔好说,立意难得。所谓立意就是点子。一个记者、通讯员会不会出点子,直接影响到他新闻采访与写作的成败。 许多有名望的记者,在新闻采写上取得的成就,都与他们会出点子密不可分,意大利著名女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就是其中的一位。1980年8月,她来我国访问邓小平同志取得的成功,就是她会出点子的结果。邓小平工作很忙,访问要受严格的时间限制,选择什么地方作为“突破口”呢?她在查阅邓小平的传记中了解到了邓小平的生日,而过去邓小平接受记者采访的资料,又没有记者向邓小平祝贺生日的。于是,她决定选择在邓小平生日前夕访问,访问从祝贺邓小平生日开始:  相似文献   

16.
纪嫣然 《大观周刊》2010,(29):19-19
《中国军嫂》的精神世界 新近出版的《中国军嫂》,是定居云南的蒙古族女作家陈晓兰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这是一部军嫂写军嫂的独特作品。首先作者陈晓兰自己就是一名资深军嫂,  相似文献   

17.
这几天,一位女记者打动了众多网友,她就是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23岁的女记者曹爱文。在一次采访落水少女的现场,曹爱文放弃采访,挺身而出为女孩做了8分钟心肺复苏术。女孩最终没能醒来,曹爱文哭了。她流泪的照片引发网上热议,众多网友认为曹爱文是当今中国最美丽的记者。(《河南商报》7月15日)对此,有人认为,从职业角度讲,采访是记者的第一要务,当初曹爱文不应该选择救人,而应该拿起摄影机来采访或拍摄落水少女无人施救,或者等待他  相似文献   

18.
在美国学者肯·梅茨勒1997年出版的《创造性的采访》一书中,作者向我们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1994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发生大地震,消息传出的第一时间,在距离灾区400英里的旧金山,编辑要求记者采访地震目击者,女记者黛博拉·克罗薇素(Deborah Crowe)转向网络寻求帮助。在一个公告板上她发现有几个洛杉矶的网民也在线,她及时通过网络对他们进行了在线采访,在没有离开办公室的情况下获得了第一手资料。为什么不用电话采访?因为那个时候长途电话线路拥挤不堪,克罗薇素也根本不知道该把电话打给谁。事后得知,克罗薇素并不是那天唯一一个采用在线方式进行采访的记者。  相似文献   

19.
顾芳 《新闻传播》2009,(9):13-13
只看封面上的这身装扮,您一定就能猜到这一定是~位新闻主播,端庄、知性、淡雅,对于在黑龙江电视台新闻联播的主播台上一坐就是十七年的杨伟玲说,其实她心底一直有一个不愿意公开的小小愿望.就是能留一头长发,然而.为了能够在主播台上为大家呈现出最佳的主播形象.她十七年来从未实现过这个简单的愿望,自己的所有照片,也只能如封面上这样的干练短发。不过。她并没有因此而后悔。采访中.她重复最多的几个字眼就是——“我就是喜欢”,她喜欢新闻主播这份职业,她说只要可以,她就会一直做下去。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信息     
四川省记协举行川藏线采访记者汇报会四川省记协于去年11月4日,在蓉城为深入川藏线采访归来的4位记者举行汇报会。这4位记者是四川通讯报的白伟、王寒波,人民邮电报驻川记者卢向前,成都晚报女记者王鹤。采访组于9月11日从成都出发,10月24日胜利返蓉。在历时44天的采访中,他们行程7000余公里,30多次翻越4000米以上的高山峻岭,深入47个巡房、线务站(段)和20多个部队维护线路哨所采访。记者们以顽强的意志克服了高原反应带来的困难,忍受了翻车受伤的痛苦,冒着生命危险在头有飞石、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