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综观调查报道类新闻,其重头戏在于揭露性或者批评性,不过,由于揭露性报道的急剧增多,媒体出现了揭露性报道泛化的现象,一些媒体过度热衷于寻求刺激性的新闻题材。本文暂且不论及媒体负责与新闻人责任的话题,而是从经营媒体的角度来探讨揭露性报道正负两方面的效应,进而阐述处理揭露性报道应该把握的“度”以及媒体做揭露性报道时应遵循的原则。[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曹丹 《视听界》2006,(5):80-82
1996年5月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开播,被誉为中国电视媒体回归新闻本位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之一。《新闻调查》作为中国电视新闻界标志性的调查性报道栏目迄今已走过十年的历程。其节目题材的选择以及报道结构的编排,均体现了有力的议程设置。笔者以近一年来(2005年4月至2006年3月)《新闻调查》栏目所播出的45期节目①为研究对象,剖析其在题材选择、感情基调及报道结构三个方面进行议程设置所体现出的特色,进而为当下中国电视调查性报道建构理性、深入、建设性的品性提供参照。一、题材选择:关注民生“揭黑”曝光类题材通常被认为是调…  相似文献   

3.
康丽 《青年记者》2010,(12):31-32
调查性报道起源于西方,由于中西方在国情等方面的差异,调查性报道引入中国后逐渐实现了其在中国的“软着陆”。用西方的标准观照调查性报道,尤其是中国的调查性报道,调查性报道的题材和采访活动空间将受到很大局限。中国式的调查性报道可以理解为是由媒体相对独立完成、  相似文献   

4.
王崴 《记者摇篮》2005,(9):53-54
战役性报道作为一种报道方式运用在我国新闻工作实践中由来已久。近些年,这种报道方式更是越来越多地被媒体在宣传实践中所采用,成为媒体宣传中常用的词汇,是媒体宣传集约化、规模化、报道题材重大化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5.
调查性报道是新闻报道的文体之一,在此,主要对调查性报道如何深入谈一些粗浅的认识。调查性报道与一般报道相比:一、一般性报道侧重报道孤立的、公开的突发事件的表面结果,而调查性报道则注重挖掘新闻事件内在的、隐蔽的联系,并向公众分析、揭示这些内在联系的重大意义。二、一  相似文献   

6.
纪楠 《青年记者》2007,(14):53-54
调查性报道是一种以较为系统、深入地揭露问题为主旨的报道形式。在新闻界,调查性报道是备受重视的新闻品种之一。以美国为例,在1917—1992年颁发的580项新闻奖中,调查性报道摘取了40%的奖项。目前,调查性报道的比重约占整个普利策奖获奖作品的三成左右,与解释性报道和客观报道三足鼎立,稳稳地奠定了其在新闻报道中的主流地位。  相似文献   

7.
战役性报道就是对受众进行大量的、多角度、多形式的、连续的信息传输,以期达到传播者的目的。无论正面报道,还是舆论监督报道,战役性报道的题材和主题要体现党和国家的意志,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体现人文关怀,倡导科学、民主精神,传播健康新观念,有助于时代进步、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8.
傅海 《新闻三昧》2005,(3):49-50
上世纪70年代初《华盛顿邮报》关于水门事件的调查性报道让世界认识了它在监督权力运作、揭露社会弊病方面的巨大威力。尼克松总统因为那一系列的调查性报道而引咎辞职,负责该报道的记也因此而获得普利策新闻奖。  相似文献   

9.
随着现代竞争的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媒体对深度报道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和投入。在深度报道的众多形式中,调查性报道又是其中使用频率越来越高的一种报道方式。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普利策新闻奖近十二年获奖的调查性报道入手,分析西方新闻专业主义在新闻作品中的具体体现及调查性报道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成就性报道是资讯类新闻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有效宣传形式。随着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成就性报道的数量在增加,而为了不断满足受众日益变化的需求,在报道的理念及形态、模式上,也渐进式地发生着变化。  相似文献   

12.
我们所谓的批评性报道 ,在国外被称作调查性报道 ,或曰暴露新闻。美国的《新闻日报》编辑罗伯特·格林曾经是一个高级的调查采访记者 ,他在谈及这方面新闻业务对记者本身素质的要求时 ,有不少精彩的论述 ,其中重要一条就是 :需要直取要害的才能。目前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 ,新闻舆论监督日益成为一项重要内容和热门话题。但是冷静观察不难发现 ,同党和政府及人民的期望相比较 ,作为新闻舆论监督的主要表现形式的批评性报道 ,虽然数量增多了 ,可就其质量尤其是力度来讲 ,参差不齐的现象比较突出。分析其中原因 ,我们会清楚地看出 :是否“直取要…  相似文献   

13.
2008年9月,"中国调查性报道研究"课题组在1100名人群中主要针对调查性报道的关注度和影响力进行调查.调查显示,在中国,调查性报道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报道方式,但是,其关注度和受众的满意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4.
刘伟  郭涛 《新闻传播》2005,(5):60-60
调查查分析性报道是深度报道的一种。这种报道要求比一般新闻报道进行更为深入的调查、分析,将隐含在新闻事实中的具有本质性特征的东西揭示出来。换言之,也就是让读者从中获得此新闻事实更深层的意蕴。  相似文献   

15.
《青年记者》2006,(12):8-8
调查性报道在21世纪的中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较名的案例包括“南丹矿井透水事件”、“黑哨事件”等。在报道形式中,越来越多的媒体将调查性报道视为“重拳”。但是,像舆论监督在中国艰辛而困难的历程一样,从中国的新闻记开始尝试着进行调查性报道的那一天起,就充满着苦涩和风险。  相似文献   

16.
史经学 《新闻知识》2004,(11):61-61,26
我国传媒业的宏观政策的价值支点正在向着实现普通公众的知情权,最大限度地保障公众在社会生活中的信息获知安全的方向转移,从公众角度看,他们面对的新闻传媒所传达的信息是庞杂的,让人目不暇接又难以选择的,越来越多的受众不再满足于媒体对诸多中性尤其是正面题材的传统的“说教式”报道方式,不满足于简单的陈述性报道,渴望看到由记者引领的更为详细、更为宏观、更为透彻的深度报道,调查性报道正好适应了这种需要,同时也给了调查性报道生存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17.
《新闻界》2019,(1):88-100
本文采用知识社会学的研究路径,运用各类文献材料考察了起源于美国的调查性报道导入中国的历史过程,关注这一过程中观念、实践与话语的互动机制。研究发现,自八十年代初期至九十年代初期,调查性报道观念经过语言转换被收编到中国政治文化的语境之中,但并未被中国新闻业界和学界的主流所接纳。这一时期中国新闻业开展了一系列颇具影响的调查性报道实践,这些实践大都在舆论监督与深度报道的话语之下展开,调查性报道的独立话语尚未形成,记者也未能以调查性报道的规范性要求来反思自身行为。九十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新闻调查》等调查性电视节目的创办以及《南方周末》《中国青年报》等报刊向深度调查报道转型,中国新闻界的调查性报道实践日趋活跃,关于调查性报道的话语意识逐渐形成。从事调查性报道的记者联系日益密切,借助共同体的话语建构,调查性报道的实践经验被提炼成公共知识得以传承和扩散,最终使得调查性报道观念在中国落地生根,助推了中国新闻业的专业化转型。  相似文献   

18.
调查性报道能否获得媒体的重视,主要取决于盘旋其间的政治、商业、专业逻辑之间的博弈.当前,政治逻辑层面,官媒关系从控制、管理到合作;商业逻辑层面,调查性报道正成为媒介竞争的利器;专业逻辑层面,经济自主将进一步提升媒体从业者的专业意识.在可预见的未来,调查性报道或将成为一种政府接受、媒体青睐、受众认可的报道样式.  相似文献   

19.
深度报道又称之为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或分析性报道等,和一般新闻报道相比,它是一种更为全面的,深入的报道方式。它不仅向受众交待所发生的新闻事实,更侧重于揭示、说明新闻事实所产生的原因、发展过程,新闻事实背后的新闻以及最后的结果,从而给人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李淦 《新闻前哨》2011,(7):65-66
调查性报道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如今已经与客观报道一同成为西方新闻报道的主流,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第四权力"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调查性报道登陆中国,迅速与中国本土实际情况相结合,成为广受中国媒体青睐的报道形式。本文通过对中西调查性报道的一些重要方面的比较,探索中西调查性报道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