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2002年10月31日,香港《东周刊》杂志在其封面刊登了香港某当红女星当年被人强拍的裸照,一时使大众的目光汇聚到了娱乐圈。社会大哗,艺人抗议,人们纷纷指责传媒的事业操守及道德底线。最终,这一事件以该杂志停刊、相关主编离职而告一段落①。然而,结合近段时间两岸媒体对娱乐圈中种种事件的报道:影  相似文献   

2.
娱乐新闻战线上的"狗仔队"凭借一追新闻到底,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狗仔精神",为"娱乐圈"立下了"汗马功劳"。而反观中国的新闻舆论监督,为何总是"只打苍蝇不打老虎"?笔者以为,开展舆论监督也需要像"狗仔队"一样"一追到底"。  相似文献   

3.
2010年7月8日,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3个民丁家庭的3名14至15岁男孩,在钱塘江支流浦阳江洗澡时溺水身亡。这一事件,再次深深地刺痛着本报领导和编辑记者的心。于是经过周密策划,  相似文献   

4.
这是香港廉政公署历年来追查最大的一宗娱乐圈贪污案件。 为此廉署出动了近300人和60部车,被拘娱乐圈高层达22人,香港三大唱片公司负责人无一漏网。“舞影”行动的目的显然意在清洗传言中香港娱乐圈的重重黑雾  相似文献   

5.
今年7月18日,全世界媒体争相传播一则震撼人心的新闻:英国国防部前顾问戴维·凯利博士身亡,随后被确定为割腕自杀。世人震惊之余,不禁要问:事情究竟怎么了? 事情得从今年从5月说起。5月22日,凯利接受BBC记者安德鲁·吉利根采访。5月29日,吉利根发表一篇新闻报道,在报道中,吉利根  相似文献   

6.
《中国新闻周刊》2003,(27):18-24
这是香港廉政公署历年来追查最大的一宗娱乐圈贪污案件。为此廉署出动了近300人和60部车,被拘娱乐圈高层达22人,香港三大唱片公司负责人无一漏网。“舞影”行动的目的显然意在清洗传言中香港娱乐圈的重重黑雾  相似文献   

7.
香港九龙城裁判法院7月24日正式宣判,香港籍男子郭镇玮因在网上发布艺人猥亵照片被判入狱两个月,缓刑两年。这是震惊香港娱乐圈的“艳照门”事件发生以来,第一个被正式判刑的涉案人员。  相似文献   

8.
鼠年春节,被称为香港娱乐圈9·11的艳照门事件,也事实上成为了淫秽色情照片通过互联网的一次大规模公开传播,上传者无视法律法规和自律规范,公然挑衅整个互联网世界,强烈冲击公众道德底线、网络媒体传播底线。在这场遭遇战  相似文献   

9.
王立方 《青年记者》2007,(16):137-137
作为一名记者,牢牢地把握新闻的客观性是一种基本的职业素养,但在记者的实际工作中,不应该只是置身于事件之外,要针对事件的性质加以区别对待,用最佳的视角来审视新闻事件,用最适当的方式来报道新闻事件,用最合理的形式来表现事件,具体地来说要做到“远事”、“近事”和“入事”。先说“远事”,这里所说的“远”,不是站得远远地观望,而是置身于事件之外,  相似文献   

10.
网络媒介的议程设置——以“艳照门”事件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冠希的“艳照”在网上泄露以后,网络立即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艳照门”热议,广大网民对此事近乎疯狂的讨论似乎又陷入了一个非理性的误区。这场“艳照”风波拷问了娱乐圈的道德底线,由此也引发了人们对艺人的隐私问题如何保护以及媒体无休止的炒作是否过度、网民的非理性行为等问题的深思。本文试图从媒介议程设置的角度,重新审视这一事件,分析该事件带给我们的启示,并探讨如何加强网络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1.
《新闻界》2004,(1):75-75
《市日报》消息:今日清晨一32岁女士出门上班时,在狗尾巴胡同被一狗追咬,经路人相救,得以脱险。后有人拨打110两位民警及时赶到,将该女士送至就近医院,民警忙前忙后,并且为该女士支付了大部分医药费用。该女士感激地说:“多亏民警同志及时赶到,要不然肯定受伤更严重了。社会主义就是好。”《交通报》消息:今日一市民在狗尾巴胡同里被一只狼狗咬伤,并因此造成交通堵塞1小时35分钟,这反映了该地区在交通硬件上投入严重不足。记者随后就此事件采访了本市交通局陈副局长,他表示,今后将加大在狗尾巴胡同的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避免此类事件的再次…  相似文献   

12.
近期诸多媒体及娱乐圈都在关注这样一件事:香港《东周刊》2002年10月30日刊出某知名女星多年前被迫拍下的裸照后,众多的人批评、谴责之声一浪高过一浪,演艺界人士更是群情激愤。香港特区高层也对事件表示关注和愤慨,并指示警方查清真相。  相似文献   

13.
吴迪 《新闻知识》2001,(5):31-32
40年代《申报》的社会新闻版,经常刊载上海本埠或全国各地的珍闻异事巨案异象、风花雪月等等新闻事件,都是当时的广大读所喜闻乐见的,然而,1948年4月至7月《申报》却刊登了一系列最终被证实是假造的关于“杨妹事件”的连续报道。人们因此不禁要问,在当时中国享有极高声誉的《申报》缘何做出了这样对广大读极不负责的报道,以及究竟是哪些因素诱发了此系列报道的出炉,现在就让我们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以历史的眼光去审视这一引起当时社会轰动的新闻事件,并揭示出对新闻“把关人”在判断新闻真伪和决定新闻权舍时,产生重要影响的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14.
姜玲 《视听界》2001,(4):55-55
香港凤凰卫视的《凤凰早班车》首开国内“说新闻”之先河,主持人陈鲁豫以其口语化、轻松自然、娓娓道来的风格博得观众的肯定和喜爱。随后,这一崭新的播报方式也得到了众多电视同行的认可。主持北京电视台《晚间新闻》的陈晨、播报上海卫视《上海早晨》的李培红也是以“说新闻”这一方式确立了自己的风格。一时间,一些省、市电视台的新闻节目纷纷改头换面,以“说新闻”的方式面对观众。  相似文献   

15.
栗志涛 《新闻三昧》2000,(11):33-33
报谓“小新闻”就是与全国性的“大新闻”相比发生在某局部范围内的新闻。所谓写大“小新闻”就是提升发生在局部范围内事件的新闻价值,使其具有全国性的意义。基层通讯员经常接触的就是一些发生在身边的事件,那么如何才能把我们身边的“小新闻”写大呢?第一要注重研究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及当前的工作重点,准确把握局部工作在全国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张军芳 《新闻界》2012,(16):17-19,72
隐喻(Metaphors)是新闻构建现实和生产意义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从国际媒体"黄岩岛事件"报道中的隐喻分析入手,审视国际媒体如何塑造了"黄岩岛事件"中的相关方中国、美国、菲律宾以及"黄岩岛事件"本身。在展现媒介如何形成有关这一政治事件话语的过程中,凸显的是隐含在各国媒体新闻生产中的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  相似文献   

17.
去年12月26日,我国若干新闻媒体联合发布了2007年度十大国际新闻和十大国外焦点人物。不料就在这之后的12月27日,巴基斯坦发生了前总理贝·布托遇刺身亡事件。与列入  相似文献   

18.
一位北京电视台的聘用记者訾北佳自编自导演出了一部假新闻,忽悠了成百上千家新闻媒体和无数百姓。“纸馅包子”假新闻事件令人震惊。在人们众口一词批判制假者,思考假新闻为何屡禁不绝的原因的同时,作者从新闻场的角度解读这一事件,剖析假新闻为何屡禁不止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19.
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信息资源共享越来越普遍,新闻媒体的域外新闻事件报道也日益增多。所谓“域外事件”,主要指发生在本地以外的新闻事件,它是相对本地新闻而言的。对地市报来说,在“厚报”时代,要增加信息量,拓宽报道视野,最大程度地吸引读。除了抓好本地新闻的报道外,域外事件的报道也不可小视,而要在域外事件的报道上有所作为,有所创新,关键要在“关联度”上下工夫。  相似文献   

20.
深入的准备是做好深度报道的前提 深度报道一般主题重大,与党和国家一个时期的方针、政策密切相关。这些重要的方针、政策仅靠记有限的记忆显然不行,需要我们翻阅大量的有关资料。这一过程,既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又是一个对新闻事件加深理解的过程。只有吃透了政策,记才能站得高、看得远,才能准确地把握新闻价值,才能扩展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