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关于“时评”的写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时评,不是四平八稳的专论,也不是自由联想的杂感、随笔、旁敲侧击的讽刺;它是面对新闻事实本身的一个毫无避让的回答:这事儿,我怎么看。它是清晰的判断形式,是针对这种判断的有效率的表达。   时评的核心是判断 时评的基本内容无非事实与道理。在时评的结构中,“事”与“理”的关系,就是判断关系。什么是判断呢?普通逻辑告诉我们:“判断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工具。”新闻评论的基本功能就是对新闻进行认识。判断是新闻评论的核心价值。 对一件事随便说点什么是容易的,但对一件事作出判断,则是难事。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新闻评…  相似文献   

2.
时评散论     
理性的时评有两种写法的学术批评。一种是“指名道姓” ,有明确清楚的批评对象的 ;一种是把批评对象笼统地罩在所谓的“有的人”、“有的文章”等等虚名之下 ,然后开始发表宏论。前一种写法要求作者有深厚的功力 ,了解批评对象 ,能够对自己发表的批评负责 ,因为你面对的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对象。这个对象是不允许你来扭曲事实的。后一种写法 ,作者“自由发挥”的空间更大 ,可是哪怕批评做得再漂亮 ,总让人读来不过瘾 :这个对象是不是作者虚构出来的“假想敌”呢?是不是批评者自己的莫须有的揣测呢?批评者对批评对象的概括是不是准确呢?因为…  相似文献   

3.
时评的复苏与勃兴是当前报纸文体演进中的一大特色,在经历一段时间的断裂与沉寂之后,时评重又焕发生气,成为各报树立“社会公器”形象、争夺读者眼球的重地。如北京日报经常以“长安随笔”“北京晨语”等栏目发表时评文章,中国青年报更是一直把时评作为自己的“招牌”,就连一向走大众路线的南方都市报也把第二版辟为时评专版,宣称“德不高则行不远,站得高则看得远”,以此追求“高品格”。从各报的反映来看,时评越来越受到报界人士的青睐。经济时评作为时评的一种,更是异军突起,散发着自己的魅力。  相似文献   

4.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如今,一种时尚在媒体出现,那就是以时评身份登场的新闻评论版面,其在媒体的发展态势,用诗人岑参的这一千古名句来形容,实在是恰如其分。应该说,新闻评论是媒体阐述立场观点、影响引导舆论的“旗舰”。近年来,时评作为一种新闻样式正风靡媒体。《新京报》、《广州日报》、《青岛早报》、《珠江晚报》……从南到北,由东到西,既有各级党报,也有都市报,全国众多媒体以各自的方式开办了时评类版块,且这些版块大都处于二、三版等十分重要的位置。令人鼓舞的是,时评类稿件也越来越受到读者的关注,其影响力也愈…  相似文献   

5.
王兰 《新闻记者》2007,(3):44-45
时评要有新闻性强的由头评论是新闻的衍生物,是对新闻的进一步拓展,所评论的新闻本身是否可读及可拓展,对时评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时评由头的新闻性强,受众的关注度高,评论的读者相对来说也会较多。而且比较而言,在评论之中,时评的时效性要求更高一些,这也是时评从其它评  相似文献   

6.
黄欢 《新闻爱好者》2011,(17):26-27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新闻时评在近几年逐渐走向繁荣,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新闻时评作者。本文通过对新闻评论家盛大林作品的全面分析,从知识积累、评论家的见识以及当今评论的新形式出发,探讨其时评观在作品中的体现及影响。  相似文献   

7.
王芳 《大观周刊》2011,(52):233-233
随着互联网的大范围应用,每个人的媒介接触权不断扩大,参与方式也更加便捷,言论自由的程度前所未有。在这样一个“全民记者”的时代里,我们更需要一些富有建设性的言论进行舆论引导,让积极的事物能够得到大力弘扬。于是,“新闻时评”肩负起了这样的社会角色。  相似文献   

8.
我们倡导“独家新闻”已有多年,其重要意义自然已不必多说。而在时下新闻源雷同、内容相差无几的实际情况下,最能体现“独家”性的,便是“新闻时评”。对于报纸而言,新闻时评应属  相似文献   

9.
李鹏 《青年记者》2003,(8):37-37
在党报新闻评论的园地中,时评是近年来迅速崛起的一朵奇葩。时评,顾名思义,因时而评,就事阐发,是对最近发生的事件或流行的观点进行的评论。它以鲜明的政治性、强烈的新闻性、广泛的群众性、严密的逻辑性以及针砭时弊、尖锐泼辣等特点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10.
消息的结尾,历来容易被忽视。记者(通讯员)写稿,习惯于“倒金字塔式”的消息结构,即将最重要的新闻事实摆在最前面,然后安排重要的、次重要的, 到最后就剩下可有可无的东西了;编辑编稿,则可以从后往前删,删到哪里算哪里。现在报纸上不少消息,根本没有结尾,这是一个客观事实。正因为如此,介绍新闻写作技巧的文章不可谓不多,但探讨消息结尾的文章却较为少见。因此,笔者在平日浏览新闻报道,常常有这样的感觉:看到新闻导语时感觉较好,读到结尾时会突然地感到生硬、乏力或尴尬。而在阅读欣赏那些烩炙人口的新闻名篇及“中国新闻…  相似文献   

11.
时评兼有新闻和评论的特点,必须在保证依据的事件和话题客观真实的前提下形成恰当的情感判断,在以事究理、依理评事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理性判断。时评的吸引力、说服力和竞争力取决于以情动人、以理服人,较之社论和评论员文章更显平易近人,较之新闻述评更能给受众以思考和启发。以情动人,激发情感共振,要充满激情、展露真情、彰显温情;以理服人,追求见解共鸣,要就事说理、依理说事、依事究理;协调情理,实现化合反应,要以理驭情、用情说理、情理交融。归根到底是要提高受众意识。真正确立了受众意识,写作时评时就会努力以情动人、以理服人。  相似文献   

12.
严格地说,新闻时评就是作者对当前发生的新闻事实或者新闻中表现出来的甚至隐藏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或作者由此新闻归纳、整理出新的观点。简单地说,它就是作者就一件事情、一个问题或者针对几件事情、几个问题进行的评说,它是过去常说的新闻评论的分支或延伸。近几年,新闻时评作为一种新兴的新闻文体,备受国内诸媒体的追捧。有人甚至评价说,新闻时评的出现乃至当前的中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因此,《江城日报·星期天》作为一张以报道社会新闻为主的综合性周报,  相似文献   

13.
新闻时评和第一人称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为新闻时评?可以说现在尚无定论.此文体在理念、结构、形式、和体例方面也无学理上的规范要求."一般认为,它是以议论时事为主的新闻评论,作为‘新闻伴倡'的时评,是针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的快速评论,是对新闻事实做出清晰的理性判断,从而影响和引导受众,使社会现象做出是非的理性分析和正确判断,更好地认识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  相似文献   

14.
眼下,时评在各家媒体十分火爆.无论是党报还是都市类报纸,纷纷为时评开辟了专版专栏.的确,很多时评作品以其清新的文风,犀利的文笔,独到的见解,赢得了读者的喜爱.时评的出现,是媒体新闻竞争日趋激烈的一个表现.媒体对某一新闻事件的快速评论,对舆论的影响与作用不仅巨大,也有助于奠定媒体的社会地位,进一步增强其影响力.  相似文献   

15.
“时评”是“时事评论”与“时政评论”的略称。这个定义明确地把它与“新闻评论”和“杂”区分开来。它包括“新闻评论”,或说“新闻评论”是它的“子集”,换言之,“时评”可以取材于新闻,“被动”地对新闻事件和人物发表议论,也可以不依傍“眼前”的新闻,而就“身边”事、“心头”事发表意见,只要是关于当下的(现在进行时)意见,就是“时评”。新  相似文献   

16.
简言之,新闻时评就是对时事新闻的评述、评论。作为一种新兴的新闻传播形式,新闻时评大有方兴未艾之势。那么,其与传统的新闻评论在性质上究竟有何区别?在写作或编辑新闻时评过程中应如何把握其性质与界限?应该说,尽管时评的实践发展很快,但有关上述类似问题的理论储备明显不足,这是导致当前新闻时评写作中出现诸多问题的根本原因。笔者结合自己近几年来从事新闻时评工作的思考和体会,特写此文,以就教于同仁。主客观相统一是正确认识新闻时评性质的关键性质是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性状和特征,所谓新闻时评的性质是指新闻时评区别于传统新…  相似文献   

17.
时评是对新闻的评论,是这几年活跃在媒体上的一个评论的特殊文体,它以其快捷、深刻、尖锐的特点和容易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优势,在社会上获得了比较强烈的反响并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普遍喜爱.虽然对时评的概念争论不少,但全国许多报刊都开设了时评版,几乎所有的网站都开设了时评专栏,时评的影响范围大大扩展,也给评论作者提供了更多表现的舞台.  相似文献   

18.
19.
说“写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维强 《新闻记者》2002,(10):50-51
生命力我念大学时 ,记得有两位教授的话。王富仁教授说 ,他要写的是当时当地能够给人留下印象 ,产生影响的论文。蓝棣之教授说 ,他要写的是过几十年还能拿出来再看看的论文。两位先生都达到了他们的目标。我想到纸质媒体。理想中的水平线以上的纸质媒体 ,应该是上述两个目标的合体。前一个目标容易理解。后一个目标呢?我想起最近看到的《〈纽约时报〉100年》(弗洛伊德·诺里斯等编 ,曹珍芬等译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 ,书中入选的近百年来该报的新闻作品(文字和图片) ,正如这部书的编者所说的 :“反映了20世纪最…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新闻评论的早期历史中,时评作为一种文体观念和作为一个栏目名称的出现,都是重要的里程碑。本文把时评作为一种创新,对其起源和扩散路径,进行分析和疏理,以其更为清晰地描述中国新闻评论形式演进的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