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5月3日进驻到神秘“‘非典’世界”的最深处,从撤出隔离区到被作为疑似病人“关进”医院的观察病房,10多天时间里的经历和情感历程,注定要成为我记者生涯中难以忘却的记忆。在“非典”疫情到来的时候,一批又一批记者主动选择了走向一线。我的幸运在于,在周围有很多同事积极报名参战的情况下,我成为了进驻“非典”医院采访的首批新华社记者中的一名。也由此得以亲身体验在满含SARS病毒空气笼罩下的高度紧张,感受死亡的威胁和生命的脆弱,更真实触摸这个独特世界中的种种独特情感。在一线病区和被隔离的日子里,我们新华社的4名记者用笔、相…  相似文献   

2.
我清晰地记着这一天。2003年4月18日,已经是夜里10点半了,省卫生厅突然通知我要发布疫情消息:我省初现3例非典病人。于是我匆匆连夜从家中赶向报社。也就是从这时开始,我投入到了我省这场抗击非典的新闻战役中。在这场已经持续了两个月的新闻之战中,作为一名党报记者,我时时被一种责任的力量驱使着、激动着,我勇敢地走向抗击非典一线深入采访挖掘,用纸和笔激情满怀地忠实记录着河南人民抗击非典的历史瞬间。已记不起去了多少次医院、穿了多少次的防护衣,也记不起采访了多少的人和事、掉了多少次眼泪,经常是采访归来顾不上吃饭睡觉立即进入写…  相似文献   

3.
刘非非是北京电视台“北京新闻”栏目的记者。在首都打响“非典阻击战”的日子里,他走上“非典”前线,多次深入“非典”病房和急救中心等危险地带进行采访。并在工作之余断断续续地写下了这篇《采访札记》。  相似文献   

4.
2010年暑假,我从兰州来到北京,在《京华时报》实习一个月,回顾一个月的实习历程,作为在校大学生,从书本到实践的跨越,有失落、有无知、有惶恐,最后都变成了收获,受益匪浅.融入团体需主动2010年7月26日,北京正被高温高湿的"桑拿天"蒸烤着.这天,我来到北京,只身走进京华时报社,开始了为期一个月的假期实习.实习记者规定上写着,这里没有固定记者带实习生.记者愿意的话,会在采访时叫上你.这里的所有人我都不认识,怎么办?我拿着我的作品集,择机向在座的记者一一自我介绍,希望记者们多多关照.当天下午,记者孙雪梅喊我一起出去采访.在赶往现场的路上,孙老师告诉我,在这里实习要主动与记者交流,如果记者们都不喜欢你的话,就很难学到东西.  相似文献   

5.
4月28日夜,北京下起了雨,心里开始有了一种宁静的感觉。从20日拍摄进入“非典”隔离区以来,到今天身体还没有出现异常情况。25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播出了我进入“非典”隔离区采访的节目。  相似文献   

6.
小汤山定点医院,是中国抗击非典的最大战场。作为解放军报记者,我在现场参与了从筹建到首批病人康复出院这一过程的报道。采访20天,发稿24篇。真有点上战场的感觉4月28日,记者部通知我参加抗非典采访小组。首批上一线采访的记者有5人,王文杰主任带队。第二天上午,我和赵风云赶往小汤山。当时,真有点上战场的感觉。一进小汤山疗养院大门,放眼望去,像集贸市场。为应对非典爆发的危急局面,定点医院实施超常规建设,工期只有7天。工地上,聚集来6家建筑企业的4000多名工人、500多台机械,熙熙攘攘。那几天,北京市每天确诊病例100多例。为躲避非典,…  相似文献   

7.
"这里有危险,让我来!"这是叶欣留给人间最后的也是最动人的话语。"把生的机会留给别人、把危险留给自己"的广东省医院二沙分院急诊科护士长、共产党员叶欣为抗击"非典"病魔、抢救病人不幸以身殉职后,人们用各种方式怀念她、学习她。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名新华社摄影记者,我在抗击非典定点医院——北京宣武医院采访期间,发了近百张新闻照片,并被多家媒体广泛采用,得到读者好评。 由于非典重症患者有着极强的传染力,所以每次进入非典病房拍摄,我都先解决以防数码相机被病菌污染的问题。首先,在镜头前按上  相似文献   

9.
一个人得了非典,就像一块石头“砰”的一声落入水面,瞬间颠覆了湖面的平静。这看似危险的波心荡起一圈圈涟漪,以飞快的速度波及到朝夕相处的家人,平日谈笑的亲友,点头之交的邻人,素未谋面的千万北京人,乃至上亿国人。 非典的涟漪,活像一个巨大的同心圆——在中心,是被感染的非典病人;其外,是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再外,是密切接触者的密切接触者……非典病人,会立刻被送进标明高度污染区的病房;密切接触者,会被强制隔离;而密切接触者的密切接触者,会被通知留在家中不要上班或自我隔离。 5月1日,北京有1553人确诊患上非典,1415人为疑似病例尚在密切观察中,12706人因和非典患者有密切接触而被隔离。 除28所医院和102处医院的个别病区外,北京还有6个居民区和2处工地被实行隔离控制管理。这些地区是:北大人民医院宿舍、中央财经大学西塔楼29号、北方交通大学三座学生公寓、北京科技研修学院两栋公寓楼、东四十四条15号平房院、沙河镇巩华小区1号楼2单元,以及东城区京港101号楼工地、宣武区南菜园中华家园工地。 另外,更有成千上万的北京人,出于内心的恐慌困在某种自我隔离之中。 但是,4月29日,无数市民也为他们看到的这样一幕而驻足动容:在北京第一个重点隔离区,现在处于五道防线中的——人民医院东门处,有一排  相似文献   

10.
在全国防治“非典”的斗争中,许多记者冲到第一线,用他们的职业精神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动人篇章。据《中华新闻报》4月25日报道,2月13日,《新快报》摄影记者王小明因1月到广东中山近距离采访“非典”病人被感染而病情发作,经过两个月的治疗已经治愈出院恢复工作。他在病中还想着他见过的其他病人,“在病床日记里他这样写道:‘其实我一直不以为然……但当我想起那次在中山采访时看到病床上那位小姑娘,当时她躺在床上剧咳不止,整个身体在咳嗽中颤抖,面带泪水,表情痛苦。想到这里,我的身体不由自主地哆嗦了一下。’”网民发帖评论道:“这和…  相似文献   

11.
2003年“非典”期间,白城人民广播电台的记者,没有忘记自己肩负的职责,冒着危险,深入到抗击“非典”一线采访。在采访驻白城321医院的防控情况时,记者了解到,六名医护人员已启程奔赴抗“非典”一线——北京小汤山。由于“非典”疫情的特殊性,使广播有了显示神通的用武之地,广播异地连线直播的优势,让远在他乡的亲人通过电波沟通,宽慰彼此挂念的心情,让家人焦虑的情绪得以释怀,让真情实感在电波中交融升  相似文献   

12.
3月初,北京发现第一例输入性“非典”病例,作为新华社北京分社负责医卫报道的我,开始对此进行跟踪报道。进入4月以来,随着首都被感染人数的每日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谈“非典”色变。但我和王呈选、张舵等多位同事没有退缩,三番五次冒着被感染的风险,走入北京佑安、地坛等医院以及北京市疾控中心,在第一线见证了医务工作者和患者所创造的生命奇迹。  相似文献   

13.
1月16日,作为《新快报》摄影记者,我正在广州火车站采访春运,突然接到报社的电话,让我暂时放下手中的活,即刻去中山市采访非典患者。 到了中山市一家非典定点医院,我克服种种困难,最终拍到三名非典病人,其中两名病情较重已经使用呼吸机进行治疗,另外一名刚被感染者躺在病床上咳嗽。随后,我便立即赶回广州交稿。  相似文献   

14.
战区百日     
去年云南边防老山、者阴山地区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前后,我作为一名战地记者在前线生活了一百三十多天。这里记述的仅仅是与我们工作有直接关系的几个生活片断。在紧张的战地追踪采访对象是一件困难的事。但是我在采访一开始就碰到得不到采访对象回答问题的困难。  相似文献   

15.
在抗击非典的战斗中,百姓最关心最牵挂的,是医院隔离病区内非典病人的病情和和医护人员的健康,以及数百个隔离点内的居民.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他们是如何度过这段非常生活的?这些信息,由于被采访对像处于严格的隔离之中,记者的直接采访异常困难.  相似文献   

16.
接到宣传处褚干事打来的约稿电话,是在春4月的最后一个周末。当时,床头柜上的收音机正在播报一则“非典”疫情公布信息:北京报告103例,天津报告13例……“小刘吗?我是宣传处褚干事……明早一定把那篇稿子传过来。”“是!保证如期完成任务!”放下话筒,我又激动又犯愁。激动的是,我和褚干事素不相识,这次之所以成了人家的约稿对象,是因为我在《战友报》上发的几根“萝卜条”;愁的是,自己锁定的采访对象正在8公里之外的荒山上驻训,可恶的“非典”给我的一线采访带来了许多麻烦。“怎么办?”我和几位同事商量。“还能怎么办,电话采访一下得了,时…  相似文献   

17.
“非典”期间,我曾先后三次来到辽阳首例“非典”患者王硕家采访,深刻体会到要想做一个合格的记者,首先应该是一个合格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这是记者把采访进行下去,获得鲜为人知的新闻素材,写出好新闻的前提。 2003年4月28日,从北京打工回来的王硕被确诊为辽阳首例“非典”疑似病例。记者了解到,王硕从北京回来就直接到疾控中心检查身体,所以没  相似文献   

18.
2003年春天,“非典”肆虐,北京是重灾区。许多有责任心的摄影记者不顾个人安危,到医院去,到病房去,拍摄了一批反映医患人员与“非典”病魔抗争的优秀新闻照片。中国青年报记者贺延光的《sARs病房》,是其中出色的一幅。 这幅照片在表现手法上有两点值得注意:作者大胆采用垂直构图。逝者与画面横边框平行。医生双手叉腰伫立在画面中央。这种构图不仅仅是形式上别致,重要的是与沉重的气氛相吻合;照片的主体人物是医生。读者看到的是医生的后背,完全看不到医  相似文献   

19.
初学新闻报道,要善于听取群众的意见,多学点“求医”术,这样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当初我一开始写稿。就一个劲地拼命去采访,挑灯熬夜地写,第二天就火速去送稿,结果一连写了300多篇,投出去都是石沉大海。正当我准备“砸”笔时,一天我到城里去办事,路过一个专治疑难病的门诊部,被那长龙似的求医队伍所吸引,一个十平方米的“小不点”门诊部,为啥能吸引众多的人来这里?一位患者告诉我:“开始我的病被一家医院确诊为绝症,在我绝望时,有人劝我不要只盯住一个地方治,要多方求医。我只好多处求诊,直到我走了10多个医院,…  相似文献   

20.
2012年初.为纪念建军85周年,《解放军报》视觉新闻专版策划了《最后的红军》系列报道。在随后的40多天时间里.我辗转于辽宁、江苏、安徽、江西、湖南、四川与陕西,采访了92位老红军.后在北京采访了15位老红军.共计采访了107位老红军。对我来讲,采访的过程,是一次对党史、军史与中国革命史具体的、形象的再学习。通过采访,我对我们这支从红军走过来的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