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蛛丝马迹·蛛丝蚂迹错例:调查人员对所有票据逐一核对,不放过任何蛛丝蚂迹,终于从中发现了疑点。辨析“:蛛丝蚂迹”应为“蛛丝马迹”。“蛛丝马迹”一词用于比喻查究事情根源的不很明显的线索。显然,这里的“蛛丝”和“马迹”都应该是细微且不易察觉的东西。“蛛丝”指蜘蛛分泌的丝状物,这不难理解。但是“马迹”又指什么呢?不同的词典有着不同的解释,大致有两种说法,一说“马蹄的痕迹”;一说“灶马(一种常见于屋内灶前的昆虫)留下的痕迹”。相比之下,后一种解释似更合乎情理,因为它较之马蹄的痕迹更小,也更不明显。《常见易错字词辨析》选…  相似文献   

2.
《档案天地》2016,(4):64
"蛛丝马迹"是个使用率很高的成语,释义为:比喻与事情根源有联系的不明显的线索。很多人望文生义,认为"蛛丝马迹"中的"马迹"是指马的蹄印,甚至连《中国成语大词典》《汉语成语考释词典》都解释为"马"是骑马的马。其实,"蛛丝马迹"中的"马",与拉车驾辕、四蹄如飞的哺乳动物"马"没有任何关联,而是指一种活动于灶台上的小昆虫。这种小昆虫,学名"突灶螽",俗名"灶马",属直翅目蟋螽科。其名因地而异,重庆称之为"灶  相似文献   

3.
图书馆学、图书学、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都谈到图书的“题跋”,但是对“题跋”的概念并不统一。新版《辞海》中解释为:“写在书籍、字画、碑帖等前面的文字叫题,后面的叫跋。”其中援引了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认为“题者,标其前;跋者,系其后也。”最后归结为:“一般指书、画、书籍题识之辞”。《辞海》的这段释义,等一部分是不很准确的,这里仅以书籍而言,一般把正文前面的称为“序”,后面的称“跋”。黄裳同志在《谈“题跋”》一文中就说“……要谈出些较有系统的意见还是很不容易的,例如题跋与后记之类应该怎样区分就不大说得清楚;又如‘四库全书’的‘提要’,事  相似文献   

4.
“图文并茂”不等于“图文并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图文并茂”与“图文并重”虽只一字之差,其内涵却大不相同。“图文并茂”,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图画和文字都很丰富精美的意思;按照1999年版《辞海》的解释是图与文都“美盛”的意思。这两种解释可以用美丽、丰盛来概括,即有图片,有文字,形式美观,丰富多彩。“图文并重”一词目前尚未见到收入词典,但“并重”两字,《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不分等次,同等看待(2000年版改为“同等重视”)的意思。据此,“图文并重”可以解释为图片、文字不分等次,同等看待、同等重视。“美丽、丰盛”与“不分等次,同等看待、…  相似文献   

5.
古耕虞常常爱引用四川生意人一些老话,其中有一句是“人情送匹马,买卖不让针”。“送匹马”与“不让针”是有内在联系的,有时在人情上确确实实送了“一匹马”(尤其是当对方正处于困境之间),而在做生意上,却没有让出“一根针”。如果在人情上不送“马”,那么可能生意上连根“针”也捞不回来。  相似文献   

6.
《现代汉语词典》在解释“进行”条的含义后,接着提醒大家注意:“进行”总是用于持续性的和正式、严肃的行为,短暂性的和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不用“进行”。例如,不说“进行午睡”,“进行叫喊”。可是,目前报刊上滥  相似文献   

7.
“合写者”     
美国编辑,特别是书局的编辑,在出版界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他们因为对作家产生的影响大而被称为“合写者”——自然是在作家作品的后面不署名的“合写者”。作家的成名得力于编辑精神上的鼓舞和写作上的引导。如果失掉这种鼓舞和引导,作家很有可能功不成,名不就。作家与编辑的关系因而变得很不一般地亲密起来。  相似文献   

8.
在首钢锻炼的一年中,写小结之类的文章不止一次。每次做小结感觉都像划上了一个“逗号”,如今一年过去,在“圆满的句号”前面,我最想说的一句话便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了。因为在首钢研究与开发公司短训期间,我通过学习,理论上认识到下基层锻炼的意义;从小型厂的热轧工段、厂组织部到钢研所,则留下了我一步步成长的脚印。如果说我自  相似文献   

9.
“家本”与“建本”,本来是版本学上使用频率较高,为一般人所熟悉的两个版本名称,但从近年出版的版本论著来看,有些论者对其含义以及在特定历史时代之所指,是不完全明确的,甚至出现理解上的错误,因此,有补充解释之必要。自宋代以降,世言“家本”均指未代刻本或抄本,这是众所周知的。但宋人所言“宋本”则另有所指,今人有不明此者,也错误地把它解释成“宋朝本”或“宋代本”。来新夏先生等著《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第四章中,谈南来尤袤《遂初堂书目》时,认为此书目在著录版本上有科学的标准,其中第五条云:“以国别分,有来本…  相似文献   

10.
在2008年,“山寨”成为流行语之一。一时间“山寨”好似一种时代文化。任鹏飞在《小康》杂志撰文说:虽然说“山寨”文化也有些亮点,但是一哄而上的“山寨”作品能有几部留下痕迹?  相似文献   

11.
这里所说的“空白”手法,即是写抒情散文时如同绘画一样,留下引入想象的余地。“空白”似乎是“视而不见”的,可是绝不可看作是虚无与空洞。那么,“空白”是不是虚呢?是的,这个虚是艺术的藏境,虚中有“实”,这个“实”,即是由虚唤起读者对于实的联想,从一点想到许多,由近处想到遥远,从物联想到人,等等。这便是,作者在散文中用留下的“空白”,去触发读者的丰富联想,读者在读散文时,头脑里不断地有所补充,以达到  相似文献   

12.
用词“合理想象”不可取焦凤鸣“骛”与“鹜”是古汉语保留下来至今仍作为成语的一个语素被使用。二者的声符相同,都是“”(WU),但义符不同,一个从“马”,一个从“鸟”。《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说:骛同“务”,从事、致力;鹜,鸭子。但对这两个意义调异的词,有人...  相似文献   

13.
平淡是大海深处的一块礁石,纵使惊涛骇浪,不骄不露,默默蕴藏;平淡是激流中的一杆竹蒿,迎浪而上亦能处变不惊;平淡是尘路上留下的一连串脚印,稳健坚实背后包藏了凤凰涅磐般的思考与成长……  相似文献   

14.
如何判别“作贡献”与“做贡献”哪个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任 《编辑学报》2008,20(3):234
问如何判别“作贡献”与“做贡献”哪个对?答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说明一些情况。“作”和“做”都是动词,读音也相同,可是用起来却十分棘手。用它们来组词还比较好办,比如“作法”与“做法”,“作人”与“做人”,“作主”与“做主”,“作为”与“做为”,等等,对不对,哪个对?拿不准时翻翻字典,一般就能够解决;但“作贡献”与“做贡献”,  相似文献   

15.
这里说的“故事”和“情节”,是借用英国文艺评论家爱·福斯特《小说面面观》中的解释。他说:“故事”虽是小说的基本面,没有“故事”就不成为小说,但它是一种很低级的形式,不过是从时问绦虫上切下的一个片断,“早餐后是午餐,星期一后是星期二,死亡以后便腐烂等等”;“故事”是古已有之的,“当时的听众是一群围着篝火在听得入神、连打呵欠的原始人”。而“情节”却  相似文献   

16.
1月26日《新民晚报》“夜光杯”版刊有《头发脱落与健康有关》一文。笔者当即觉得该标题在语法上有问题,查《现代汉语词典》后证实了自己的判断。该词典是这样解释“健康”二字的:“强健。(人体)生理机能正常,没有缺陷和疾病。”我们平时也常听到这样的话:“这个小孩看上去多么健康、活泼呀!”“祝某某健康长寿!”一言以敝之:“健康”就是指身体好、没有病。没有第二种解释。而《头》文中写道:“……导致脱发的因素很多,最主要是受人体整体健康状况的影响。”这意思很清楚:健康状况好,头发脱落就少(正常);而当身体有病(如患有些脱发性疾病),就会导致头发脱落多。而《头》文标题中的“头发脱落”.显然指那些不正常脱发现象,它们只可能同  相似文献   

17.
历史上,法国是紧随英国之后把它的侵略“触角”伸到重庆的国家之一。在重庆,许多地方都留下了它们活动的“蛛丝马迹”。据不完全统计,在重庆市档案馆,馆藏民国时期法国档案史料约有70多件(卷),形成时间大约是从1921年到1949年之间,从其内容上区分,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为以下几个大的方面:  相似文献   

18.
审阅稿件,不时遇到作者引用鲁迅《自嘲》中的两句著名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对于这两句诗的大意,大家都能理解;但具体到这两句诗的字句应该怎样解释,是值得考虑的。一般来说,人们对后一句的理解不会产生歧义,因为它很具体;这里关键在于对前一句中的“千夫”二字的解释。长期以来,无论在口头上或报刊上,对“横眉冷对千夫指”一句的解释,已形成了一种固定的说法:“‘千夫’在这里就是说敌人,对于无论什么凶恶的敌人我们决不屈服。”(引自《在延  相似文献   

19.
有一种观点,把“异化”解释成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认为“异化”是带有规律性的普遍现象。这种观点,是为了给“社会主义异化论”提供哲学根据,是错误的。“异化”是一个含义很不确定的概念,以前欧洲的一些思想家、哲学家和文艺家,曾经赋予它不同的含义。例如,它可以用来指人与人之间关系上的疏远和分离、  相似文献   

20.
吕叔湘先生曾经写过一篇札记叫《反义动词》(见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年《语文杂记》),其中谈到:“口语里只一个词,借进借出都叫‘借’,古汉语里‘借’和‘贷’都是既可以进,也可以出。”一般动词动作主体与动作对象都比较明确,比如“张三打李四一巴掌”,“李四给张三10元钱”、“张三喝李四一顿酒”,这些话一听就知道是怎么回事。可是“借”这个词很怪,单说“张三借李四10元钱”,听的人不知道是张三欠李四,还是李四欠张三,弄不明白。非得说“张三借给李四10元钱”,“李四从张三那儿借了10元钱”才能明白。其实,除了吕叔湘先生说的“借”之外,现代汉语中还有几个这类词,比如“租”“赊”。“张三租李四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