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姜平 《新闻三昧》2003,(4):40-40
《反光镜》有了反响本刊《反光镜》刊出“让什么样的歌声响彻传媒?”的讨论文章后,立即引起反响。中央民族大学中文系新闻班的三位同学来稿发表了各自的见解,代表了许多年轻人的看法。由于是个人意见,不免有不成熟之处。尽管如此,他们的意见还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反映了年轻一代对媒体传播流行歌曲的真实想法。因此,我们还是基本按原文发表了,以便于读者对照思考。  相似文献   

2.
我是《新闻三昧》的忠实读者,平时关注媒体,业余爱好写作。今年3月还参加了编辑部组织的“让什么样的歌声响彻传媒”的讨论,不久前,在我关注其进展时,又发现了北京的一些公园和社区里活跃着很多喜欢唱歌的人,就很想了解一番。也就在此时。编辑部的同志主动与我联系,提出能否采访此事,并探讨一下其与媒体的相互关系。接到这个任务后,我很高兴,我虽不是那些有线索积累的专业记者,但我有一定的生活积累,善观察,爱思  相似文献   

3.
《反光镜》开栏的话无论谁向社会发言,通过传媒来进行效果最好。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舆论监督其实就是传媒监督。可是谁来对传媒进行监督呢?公民如何直接行使对传媒的监督权呢?我们这里做了一点尝试:普通受众自愿组成“读者俱乐部”向传媒指东道西,就像一面镜子,将平时总是照射别人的传媒本相反射出来。这其中未必都正确,却多了一个特别角度,让传媒兼听则明,以使舆论监督更公正更完善。故此,我们取名字为《反光镜》,设在《编读往来》大栏目之内。本次以传媒音乐为专题,发表对“流行音乐”“通俗歌曲”“音乐宣传与青少年成长”等问题的看法,欢迎读者参与讨论,也可提出新的讨论题目,供编者、读者思考。本期主题是:  相似文献   

4.
去年12月5日,我们从中宣部新闻局主办的《内部通信》上看到黑龙江省委书记吉炳轩同志在同新闻单位同志座谈时的一篇讲话,感到讲得很好,针对性很强,不仅对指导当前的新闻宣传工作,而且对各级党政领导机关进一步了解媒体、支持媒体、用好媒体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征得《内部通信》编者的同意,我们决定公开发表这篇文章,并冒昧向吉炳轩同志写信,征求他的意见。令我们意想不到的是,吉炳轩同志在百忙之中及时复信,并同时寄来了经过他亲笔修改、补充的文章。我们认为,这不仅是对《今传媒》一家杂志的支持,也是对所有新闻媒体和传媒人的关心和厚爱,对于吉炳轩同志这种一如既往关心媒体、支持媒体的情怀和作风,我们深表敬意和感谢!本刊这一期全文刊登吉炳轩同志的文章,供业界、学界的同仁们学习、研究。  相似文献   

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农广播扮演着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特别是一些地处偏远的西部农村,广播甚至是农民了解外界的唯一途径,然而在西部咽喉要塞甘肃的一些农村地区,对农广播事业还很落后。甘肃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综合广播对农广播工作组的同志对甘肃农村地区进行了实地走访和现场调研,向当地农民详细询问了收入状况、业余文化生活、收听频率和时段,以及他们对广播的意见和建议等。甘肃广播电视总台根据调研报告深入分析了当前甘肃对农广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提出了“让音频响彻云霄一甘肃惠农广播战略远观”。  相似文献   

6.
点击传媒     
《新闻天地》2007,(4):48-49
周强对“两会”宣传作出重要批示;蒋建国同志在《阅评简报(新闻)》上作出重要批示;郴州的发展需要媒体支持与监督;让“戏乐会”的锣鼓响彻乡村田野;追求感官刺激荧屏出现“裸幕”。  相似文献   

7.
廖卫民 《新闻实践》2014,(4):120-120
读郜书锴所著的《媒介融合时代的国际传媒业》(人民日报出版社,2012年8月第1版),最容易感受到的是作者对当代新闻传播事业和国际媒体发展规律的敏锐感知能力和学术探索精神.他的这部25万字的专著,从报纸传媒的若干重要议题研究起,探讨了电视传媒、网络传媒、新型传媒、传媒经济、传媒教育和传媒责任等诸多篇章,为读者勾画出了一幅当今国际传媒业的全景图,他的犀利笔墨和理性分析成为我们透视当代传媒业的世界视窗.  相似文献   

8.
近期,新华网推出融媒体研究系列丛书,中国传媒教育领域首本传媒与数学"跨界"的《融媒体数学》一书,已经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付印,即将与读者见面。该书作者是新华网融媒体未来研究院院长杨溟和南京大学教授马传渔。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高钢教授应邀为该书作序,结合《融媒体数学》的书稿,高钢教授分享了在今天媒介融合背景下的传媒教育以及传媒未来。《中国传媒科技》专门编发该文,期望通过高钢教授的视角,给当下的传媒教育以启示。  相似文献   

9.
传媒伦理学研究对繁荣发展中的媒体实践起到校准作用 ,它既是一个新兴课题 ,又是一个热门课题。最近出版的《彩色的天平———传媒伦理新探》在考察中外传媒伦理发展历史的前提下 ,对传播的伦理原则、传媒伦理与社会环境、信息传播、传媒文化等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本书作者陈超南是一位哲学研究者 ,现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所长 ,交叉学科的理论背景开拓了作者研究的视野。与其他著作相比 ,《彩色的天平》主要从文化思想的角度来讨论传媒伦理 ,具有宏观与深入的特点。《彩色的天平》一书由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定价13元。文化…  相似文献   

10.
国内外传媒竞争风起云涌,读者,观众看的如痴如醉。从本期起,我们新辟《传媒风云》栏目,给读者和传媒同行提供了解媒体的一个窗口。首先登场的是被称为“都市报领跑者”的《华西都市报》。  相似文献   

11.
《传媒》2005,(6):37-37
在第十五届全国书市上,资深新闻人张建星最新力作《传媒的运营时代——从媒体经营到经营媒体30讲》面市,同期出版的还有张建星的散文集《历史的从容让我们感动》。  相似文献   

12.
喻华钢 《今传媒》2006,(9X):27-28
这首为青藏铁路而作的歌曲《天路》响彻大江南北,青藏铁路吸引着世界各地人们的目光。如果说媒体关注青藏铁路,倒不如说是青藏铁路吸引了媒体。青藏铁路让青藏高原“火”了,也让新闻媒体“火”了一把。据有关人士统计,经铁道部批准,在格尔木报道青藏铁路全线通车盛况的国内媒体多达28家、  相似文献   

13.
记者部落     
在很多读者的眼里,党报少有可读性,但他作为党报记者,却有一批固定读者。许多基层干部剪贴保存他的文章,而他珍藏的是几百张和普通采访对象的合影。他说,是这些采访对象让自己懂得了感恩。本期传媒骄子:《赵拴:把老百姓当明星的党报人》。  相似文献   

14.
朱德泉 《青年记者》2007,(19):76-76
必须让应该发生的事情发生,不应该发生的事情不发生……近期,一个自称在报社实习过的年轻同志,以《导演新闻,病态媒体的麻木和尴尬》为题在网上发了个比较情绪化的帖子,对济南三家媒体进行了所谓的"批判"。帖子引用了一个概念,把我认为是比较好的新闻策划如《华西都市报》创刊初期的"孩子回家行动"等斥之为"传媒假事件"。  相似文献   

15.
在省报工作的时候,记得有位读者给报社写信批评报纸说:“我每日打开报纸,看见报纸上各大版的稿子,几乎都成了本报记者写的,群众写的稿件登不上,希望报纸改变这一现象。”对这位读者的意见,怎么看?我们当时的报社总编让群工部的同志统计了几天的《人民日报》,最后他得出结论说:“记者的稿件登得多?是好现象,《人民日报》发本报记者稿件达到94%左右(包括新华社电稿),我们还不及哩!”那位读者的意见给否定了。可这件事儿,一直在我的脑子里逗留着。近  相似文献   

16.
对“编辑”一词含义的讨论,必然转向对“编辑作品”概念的讨论,而且,对于“编辑一词有什么样的理解,也就必然得出对“编辑作品”有什么样的理解,这是毫不奇怪的。叶向荣同志继他在《编辑概念诸说之辩证探析》一文中提出“编辑”概念后,又在《编辑作品概念重构》一文中谈了对“编辑作品”的理解,提出“编辑作品概念重构”思想。  相似文献   

17.
肖云 《新闻界》2003,(4):15-16
2001年12月,中国都市报研究会年会在武汉召开。中国都市报研究会会长席文举同志在会上发表了《整合型媒体: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加速器》这篇论文,首次提出了“整合型媒体”的概念和理论,引起了与会同志的浓厚兴趣。2002年1月,《新闻界》杂志刊登《整合型媒体:传媒发展的新境界》首次在中国新闻核心期刊上公开发表了这一理论。同年4月由广东珠海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传媒———当代最具影响的传媒人访谈录》亦对这一新理论作了较为全面的介绍。2002年8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超越媒体———一个“整合型媒体”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风云…  相似文献   

18.
今年3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讨论了《关于进一步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新闻报道的意见》。这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工作方面的重大举措;对全国各级传媒来说,也是一件令人鼓舞和振奋的大事。一石激起千层浪。伴随着这次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的召开,全国各省市区党委和新闻单位认真切实贯彻会议精神,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改进新闻报道工作的措施;———北京市委、市政府制订了北京市属新闻媒体进一步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新闻报道的方案,对书记办公会、全市重大会议的报道,要求《北京日报…  相似文献   

19.
今年8月15—19日,“全国广播电视学刊92年会”在内蒙古包头市举行。会议以“广播电视研究刊物如何贯彻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精神,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好地为广播电视改革服务”为中心议题,进行了认真讨论,30多位同志发了言。这里摘要选登其中的10个发言。  相似文献   

20.
<正>不论是对传媒人暗送"秋波",还是对传媒机构表现"暧昧",都不外乎对内容价值的"衷情"。本期,《中国传媒科技》专访今日头条头条号运营总监、头条号创作空间负责人吴达,请他介绍下2亿投资基金的内容计划。吴达今日头条头条号运营总监、头条号创作空间负责人《中国传媒科技》:从2015年起,各大互联网巨头在媒体领域纷纷圈地,特别是自媒体领域,各家也不遗余力招贤纳士例如腾讯的芒种计划。那么,今日头条作为一个以内容精准分发起步的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