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看到2009年2月8日北京某报A4头条消息的标题《全市学生都将注册为志愿者》,我的第一个反应是:这不是把“志愿”变成强制了吗?细看消息,第一句说“据某报报道”。于是再查北京某报,该报2月7日六版头条的消息标题是《全市学生都将注册成为志愿者》,比北京某报多了一个“成”字。北京某报的消息除了第一句话外,完全照搬了某报的消息原文。  相似文献   

2.
去年九月十四日《参考消息》一版所载介绍苏联《新闻记者》的文章,标题是《怎样办好当天的报纸?》。但是,文内除列举了苏联报纸的弊端外,却无“怎样办好报纸”的内容,使人莫名其妙。九月十八日一版登的一则消息的标题《苏导弹  相似文献   

3.
北京一家报纸在2005年11月30日第三版登出一则消息,标题是《联大设立“国际大屠杀纪念日”》,令人匪夷所思。无独有偶,北京一家都市报在11月11日A39版刊发一则消息的标题是:《国足参观大屠杀纪念馆》。还有一家地方日报12月14日B1版头条通版醒目的标题是:《南京拉响警报纪念南京大屠杀68周年》。第一个例子的消息在最后一段写道:“1945年1月27日,苏联红军解放了波兰南部的奥斯维辛集中营,这一天被英国、意大利和德国等许多国家定为纳粹大屠杀遇难者的纪念日。”第二例标题中的“大屠杀纪念馆”,大家也都知道其全称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  相似文献   

4.
自从国产影片《不该发生的故事》公映以来,“不该发生的……”这种说法就流行开来了,有时也出现在报纸的标题上,颇引人注目。但是,现在这种格式已经用得太滥了,有的给人以莫名其妙之感。例如某报去年8月22日四版有则标题为《不该发生的凶杀案》,9月28日一版又有一则标题为《不该发生的车祸》。读后真叫人  相似文献   

5.
5月9日,北京几家报纸不约而同的报道了一则消息:肇事司机李某成为《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后北京市被吊扣骂驶证一生取消驾驶证资格的第一个司机。有的报纸将“终身禁驾”误与成了“终生禁驾”。例如:北京青年报 A1版的标题是《逃逸司机面临终生禁驾》,北京晨报3版的标题是《门头沟‘5·3’交通肇事逃逸案告破(肩)  相似文献   

6.
现在阅读报刊,很难见到报刊的“更正”。这么说,“无更正”是值得欣喜的事,何来之忧? 然而,在人们戏言“无错不成报”的今天,报刊“无更正”并非无差错可更正,而是出了差错不想公开改正。举几个例子。某报一则消息的标题,当中一个地名便有两处差错,“云南路南彝族自治县”错成了“广西石林彝族自治县”,报纸没“更正”;另一张报纸刊登一幅照片,文字说明称:  相似文献   

7.
辛秦 《新闻三昧》2006,(3):15-15
目前,报纸、杂志和电视等媒体流行着“无错不成报”、“无错不成刊”的说法。这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尤其要引起注意的是,不少标题也出现差错,这都是由于编辑粗糙,校对不严谨、不核查造成的。举一些例子:错误的标题举例:1、杨利伟飞上太空,某报一条消息的标题是《飞天不在是梦想》(把“再”错成“在”,意思满拧);2、《“少儿频道”让观众拍手称快》(拍手称快不能乱作褒义);3《、哥伦比亚联手华谊有望成立新公司(》哥伦比亚是个国家);5《、美两处森林大火有望“会师”(》有幸灾乐祸之嫌);5《、七龄童走路被撞死一法院判决“白撞”》(缺少人情味…  相似文献   

8.
新年伊始,正当西安市市民想知道市政府今年又将提出为群众办“十件事”的内容时,《西安日报》1月8日发了一条消息,标题是:《不提“十件事”随时办实事》。这是一则好消息,更是一个好标题。  相似文献   

9.
6月13日,某报头版上有则体育消息,标题为《欧洲杯今日凌晨超冷揭幕,葡萄牙暴毙》。将一个国家用“暴毙”来形容,显然不合适。同一天,某报8版在欧洲杯赛事报道中有个标题做成  相似文献   

10.
近来,笔者发现在一些地方报刊把“的”字改作“de”的现象,又有所抬头,不时在报纸上出现《罗非鱼de的启示》、《钢窗总厂de钢铁人》、《步行de学问》等标题,某报甚至在二版头条新闻的标题就是《一位普通煅烧工de情怀》。看上去很不舒服。“de”是汉语拼音的“的”字。我们的报纸并非是汉语拼音的报纸;在中文报刊上只这一个字用汉语拼音字母很不协调,反给读者一种不三不四、不伦不类、“穿西装戴瓜皮帽”的印象。有人说这是为了美化标题、活跃版面,笔者认为这也有些牵强附会,不敢苟同。美化标题、活跃版面的构思非常广泛,何必非要以牺牲文字的  相似文献   

11.
说长道短     
规范:从发行开始 南京师范大学 卞冬磊 2001年第6期《中国记者》刊登了一则消息:说的是浙江省80家报社共同签署《关于自觉维护报纸发行正常秩序的协议书》。协议规定:不能采用向订户送实物、免费散发报纸、相互搭配、“搭车”或其他“买一送一”、打折等所谓“酬宾”、“优惠”、  相似文献   

12.
某报登载了一条消息,标题赫然醒目:“市领导以普通市民身份参加义务劳动。”内容说的是某日“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同志以普通市民的身份”,加入“讲文明、树新风”宣传活动以及清洗街道栏杆、清除垃圾等义务劳动。不知读者看了作何感想,我只觉得不那么自然。  相似文献   

13.
报纸上的消息,有的缺少五个 W,令人读后摸不着头脑,这已有人指出过。现在,我说的是另一种:报道重复累赘,令人厌烦。请看:文汇报4月21日第一版刊登了一则新华社消息:《里根启程访华》。文分两段:首段说:里根19日早晨离华盛顿,开始访华,“将途经加利福尼亚州、夏威夷和关岛,于26日到达中国”。  相似文献   

14.
三月十二日某报有这样一则标题:《印共在喀拉拉邦立法会议选举中获胜》,副标题是《选民痛恨国大党政府唾弃丹吉叛徒集团》。这个副标题容易误解为:“选民痛恨”的是“国大党政府唾弃丹吉叛徒集团”。这就是个原则错误了。而另一个报纸则清清楚楚地这样写着:《选民痛恨国大党政府,唾弃叛徒丹吉集团》,只加了一个逗号,却使读者一清二楚,毫不含糊。  相似文献   

15.
2008年1月22日《牛城晚报》一版有条消息《送走“大寒”气温持续走低》。这个标题,若放在2月4日“立春”之后,可以说丝毫没有问题。在1月22日的报纸上这样说,就值得商榷了。  相似文献   

16.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个人要有一双好眼睛,除了要“楚楚动人”,还要没有“眼患”,不能“近视”,不能似是而非。一篇文章特别是一篇新闻作品要有一个好的标题,除了要新颖别致,还要准确精当。然而,翻阅报章杂志,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虽然“动人”但却题文不符的标题。  《南京电视台演播厅倒塌五人死亡》,乍一看某报10月26日的这则消息标题,着实让人吃了一惊:怎么回事?是不是“豆腐渣”工程建到了电视台?如果演播厅正在演播,死亡的会是什么人?读者的思维不容分说,一下子被吸引到这些敏感问题上来。再一看正文,才知是正在施工中的…  相似文献   

17.
人民日报第七版刊登过一则预告性新闻:《地球穿过流星雨,夜观流星好时机》,标题颇吸引人,读后却令人沮丧。这则新闻的导语中说:“居住在地球北半球的人在8月中旬每夜都能看到很多流星。天文学家说,这是夜观流星雨的一次最好机会。”这则冠以“本报讯”的预告性新闻,竟发表于8月18日的人民日报上。如果说北京地区人民当天可以看到报纸,那么,也只有三天看“流星雨”的眼福(消息没有说别的时间能否看到)。  相似文献   

18.
由人 《新闻三昧》2004,(6):28-28
北京某报5月8日刊载题为《潭戒香火旺盛 5万香客礼佛》的消息说:“长假7天京西著名古刹潭柘寺和戒台寺共接待游客近5万人。”“由于5月3日正好是阴历3月15日,潭、戒两寺的僧众举行了佛事活动,因此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参观,两寺接待的游客数量当日达到13000人之多。”笔者认为,这则消息内容是实有其事的,但标题用语是不妥的。消息只是说接待“游客”近5万人。即使5月3日举行佛事活动也只是吸引“游客”13000人前来“参观”。整条消息从未提到“香客”前来“礼佛”。而标题却把这5万游客说成“5  相似文献   

19.
前不久网上冲浪,看到这样一则信息:今年(2006年—编者注)10月中旬,上海的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在京举办盛大作者座谈会,纪念文汇报副刊《笔会》、新民晚报副刊《夜光杯》双双创刊60周年,王蒙、吴冠中、范敬宜等大家与会,称赞两家副刊历经60年长办不衰写下当代中国报史传奇,同时又发出许多感慨。新华社当日消息的标题是《众知名学者呼吁:报纸副刊不能被商业化吞噬》,人民日报消息的标题也同一基调——《学者呼吁:报纸副刊不能变成娱乐版》。  相似文献   

20.
前些时候,某报刊登了这样一条新闻:《广大市民的一条利好消息 今年螃蟹货源充足价格走低》。文章本身写得不错,但肩题里的“利好”两字让我读来如“骨梗在喉”,浑身不舒服,联想到以前有的报纸上刊登过的类似的报道《米价下跌市民喜笑颜开》,不禁摇头叹息。农产品价格下跌对作为消费者的市民来说是“利好”,可对作为生产者的农民来说,未必“利好”。作者在报道中采用“利好”这个字眼,完全站在市民的立场,根本未考虑农民的感受,这样的报道无疑伤害了农民的感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