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伊拉克战争看——美军军事新闻的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青 《军事记者》2004,(7):9-10
最近看到新华社驻海外记者将伊拉克战争时的报道汇集成《直击伊拉克战争》一书,结合本职工作经过几番思索,我将要说的话归结在现代战争军事新闻宣传管理艺术上。  相似文献   

2.
对于中国传媒来说,伊拉克战争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中国第一次有如此多的媒体派出了自己的战地记者,我们看到、听到了中国记者们亲历的战争报道。于是,在这场首次直播的战争中,那些置身炮火之中,冒着生命危险发回报道的记者也成为另一种焦点,另一类英雄。这些记者的工作令人尊敬,他们的故事也值得记录下来,这不仅是记者们个人生命中难忘的历程,也是中国新闻史上令人难忘的一笔。于是,就有了这本由文汇出版社出版的记录中国战地记者们的经历与心路的书:《我在伊拉克经历战火———十位华语记者的战地手记》。十位作者来自两岸三地,包括文字记者…  相似文献   

3.
爱好和平的人们最不愿看到战争报道,但在当今世界,战争报道还无法消亡。一些反对战争、呼吁和平的战事报道或许能给人们带来一丝慰藉。然而,像新华社记者从北约轰炸科索沃的现场发回的特写《梦魇从天而降》,这样用调侃、幽默的手法记录战地新闻的报道,也许并不多见。 3月24日北约对南联盟发动空袭后,新华社驻外分社及时派遣记者赶往冲突第一线,从空袭现场发回了大量动态消息和一批生动、  相似文献   

4.
2003年3月25日,美国《华尔街日报》记者在题为《世界媒体谨慎注视美国》的报道开头指出:“世界各国记者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共同采访伊拉克战争的机会,并对这场冲突做出了迥然相异的报道。”中国《参考消息》3月27日转载此文时,加了一个醒目的标题:“战事同一报道迥异”。这就点明了全球伊拉克战争报道中一种耐人寻味的现象,提出了可供新闻界内外深入思考的一些问题:这种现象表现怎样?产生的原因何在?从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相似文献   

5.
封面链接     
《美国新闻学评论》2008-6/7媒体缘何对伊拉克战争失去兴趣?过去12个月里,伊拉克几乎从美国报纸头版和晚间新闻中消失,美国媒体和美国人对伊拉克战争失去兴趣。根据卓越新闻计划的一项研究,2007年的前10周,伊拉克新闻占电视网所有新闻的23%。而2008年同期只占3%;在有线网.这一数字从24%下降到1%。美联社对65家报纸的每日追踪发现,2007年9月,头版有457篇伊拉克相关报道,随后几个月,这一数字下降至49。公众倾向于根据媒体的报道判断事件重要性,皮尤调查公司研究发现,媒体对战争报道减少,公众对伊拉克的关注度也随之降低。为何出现如此戏剧性的变化?把关人们给出很多解释。《洛杉矶时报》国际新闻编辑马乔里·米勒把原因归结为三点:第一,经济低迷和争论不休的总统初选抢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第二,战争疲倦也是个因素,人们既看不到问题解决办法,也看不到黑暗尽头的光明;第三,在巴格达派驻记者耗资不菲,媒体面临经济压力。  相似文献   

6.
赵晓勇 《传媒观察》2003,(12):37-37
10月6日,英国《卫报》报道,属于默多克新闻集团的英国天空新闻频道的前记者詹姆斯·福尔隆自杀身亡,此前,他因在伊拉克战争期间作虚假电视报道而被迫从该台辞职。  相似文献   

7.
伊拉克战争的战幕正在关闭,国际社会对战争的影响尚在研究、思考和评估当中。此次伊拉克战争报道,是对媒体应对能力的实际锻炼,也是媒体综合素质的重要检验。《新安晚报》是安徽省发行量和影响力领先的都市报,通过伊拉克战争报道,使反应能力、判断能力、策划能力、协调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也为今后处理突发性报道积累了新经验。  相似文献   

8.
美联社(AP)【2003年3月17日报道】美国有线新闻网与《纽约时报》和《波士顿环球报》达成协议,允许报纸记者通过电视报道伊拉克战争。带有报社标识的记者将出现在电视屏幕上。美国有线新闻网与《时代》周刊有着类似的协议。美国另一有线电视公司微软—全国广播公司与《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和《新闻周刊》也有类似的合作关系。这项协议对报纸有利之处在于,可以为它的报道带来更多的受众。另外,通过电视发布新闻的速度比报纸更快,当然,记者也可以借助网站发布即时消息,让读者把报纸网站作为他们的首选。上月,位于亚…  相似文献   

9.
2003年3月20日,伊拉克当地时间凌晨5时35分(北京时间上午10时35分),美国发动了对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的空袭,打响了伊拉克战争。与此同时,另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围绕伊拉克战争展开的新闻大战也拉开序幕。 一场战争开战第一天历来为人们所关注,关于战争第一天的报道因此成为新闻大战的重头戏。新华社是国内媒体报道伊拉克战争最重要的新闻来源,由于新闻来源单一,无法在新闻的原创性上展开较量,因此这次新闻大战的重点就在新闻的后期制作上。本文试图通过3月21日广州三家日报一《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和《信息时报》对伊拉克战争爆发第一天的战争专题版面进行分析,探索报纸如何在新闻资源共享的前提下,办出自己的特色,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0.
2003年3月31日,正在巴格达采访伊拉克战争的美国广播公司(NBC)记者彼得·阿内特被该公司解雇。本文以此为切入点,考察了美国媒体一贯主张的新闻专业主义在战争报道中的缺失。同时,本文讨论了美国记者在战争报道中的职业定位以及新闻专业主义与法律、舆论在战争期间的相互制衡关系。最后得出结论,美国当代战争报道中媒体新闻专业主义逐渐消失;在民族国家和民族主义还是主流的今天,媒介全球化只能流于形式,媒介全球化中必然要遇到的民族主义和意识形态的阻力。  相似文献   

11.
北京时间3月20日上午10:35左右,美国开始对伊拉克进行军事打击。 10:41,中央电视台第四套节目(国际频道)的屏幕上飞出“伊拉克战争打响,巴格达发出爆炸声”的字幕,同时切出美国轰炸伊拉克的战争画面和同期声。 10:43,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中断正在播出的文艺节目,播出《伊拉克战争直播报道》特别节目。  相似文献   

12.
伊拉克战争中的传媒战给我们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和平 《军事记者》2003,(7):11-12,25
伊拉克战争虽然已经尘埃落定,但围绕伊拉克战争的传媒战留给人们的思索却是深刻而长久的。这场战争,既向人们展现了信息化战争的新景观,又创造了人类社会新闻传播历史的多个第一:它是人类有战争以来第一次通过电视直播的战争;它是参与战争报道的新闻媒体数量和记者数量最多的战争;同时,它也是全世界由于新闻媒体传播而受众最多的战争。人们足不出户就能了解战争的进程,坐在家里就能看到硝烟弥漫的战场。新闻媒体使人们与战争形成“零距离”。这些现象说明一个事实,在信息时代高技术战争中,新闻媒体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大大超过以往的机械化战争…  相似文献   

13.
张健 《新闻窗》2008,(6):28-29
在2005年普利策新闻奖获奖的众多作品中,大家明显看到一个共同现象,那就是以关注人的命运和人性的作品陡然增加。像美联社记者迪恩·菲茨莫里斯以反映伊拉克战争带给伊拉克人民和儿童伤害的几幅摄影作品和《芝加哥论坛报》记者朱莉娅·凯勒采写的飓风场面特写报道,都从不同程度说明“人本”意识已在新闻报道中觉醒。  相似文献   

14.
美国与他国之间发生的战争历来是新闻媒体注的焦点和专家学者讨论的热门话题。美国媒介在战争新闻报道方面的立场片面性、以及美国媒介屈从于本国政府而阐述的观点而大多是在反映华盛顿和五角大楼所倾向的看法,一直受到学者的批评和指责。近年来由具有国际战事记者背景的英国学者率先发起的"和平新闻"报道思路,倡议新闻学教育在课堂上向未来的记者传授如何试图做到与"战争新闻"大相径庭的"和平新闻"报道,在国外新闻传播教育界正在逐渐形成一种"气候",但目前似乎尚未引起国内有关学者的注意。本文拟在梳理美国媒体于近年来的战争新闻报道现状的同时,也试图对"和平新闻"这个新生理论及其职业实践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5.
《卫报》(TheGuardian)【2003年10月21日报道】日前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英国大多数电视观众认为电视有关伊拉克战争的报道太多了。在接受独立电视委员会调查的人中,近三分之二说,电视台投入过多资源报道战争是不对的。有些人群如伊拉克人民以及反对战争的政府的意见未得到充分反映。调查发现,电视仍是公众获取战争新闻的主要来源。战争爆发后人们对新闻的兴趣激增,收视率增加了84%。四分之一的受访者感到英国广播公司一套、独立电视台一套和天空电视台的报道偏向美国和英国。而美国有线电视网的节目最缺乏公正性。尽管存在争议,有57%的观众…  相似文献   

16.
这次我是第二次为《新闻记者》写稿,我拖了很久,因为从伊拉克回来之后我到了北京,每天都在为了“非典”新闻和专题片忙着,所以这篇稿子拖了又拖。我想,对于我在这场战争里面的报道内容以及我在这场战争里面经历的东西,很多人已经从别的媒体中看到了很多。我想,既然是为一本专业的杂志写东西,不如写一些我觉得和记者有点关系的东西。这次去巴格达,首先我没有想到的是会引发关于是不是应该去巴格达的问题。对于一名记者来说,到第一现场进行报道是自己的职责,也是一个传媒机构的职责。有的人说,一个传媒机构不应该为了自己能够有独家新闻而不顾…  相似文献   

17.
●现代战争新闻摄影给我们的启示作为一名军事摄影记者,整个伊战期间,我每天都非常关注新华社编发的所有伊拉克战争的新闻照片。这些新闻照片,估计大多来自与新华社交换的美、英、法等西方新闻媒体。我使用的电脑因为保密的原因不能上互联网,所以无从看到更多的其它渠道有关伊战的相关图片。但是,仅从新华社所发和国内新闻媒体所刊用的伊战新闻图片,我们也可以从现代战争摄影报道中得到很多的启示。启示之一:关注人类命运,反对战争,呼唤和平,是战争新闻摄影永恒的主题。尽管美英对新闻媒体进行了严格的管控,封杀来自海湾阿拉伯世界和其他国…  相似文献   

18.
美国与他国之间发生的战争历来是新闻媒体注的焦点和专家学者讨论的热门话题.美国媒介在战争新闻报道方面的立场片面性、以及美国媒介屈从于本国政府而阐述的观点而大多是在反映华盛顿和五角大楼所倾向的看法,一直受到学者的批评和指责.近年来由具有国际战事记者背景的英国学者率先发起的“和平新闻”报道思路,倡议新闻学教育在课堂上向未来的记者传授如何试图做到与“战争新闻”大相径庭的“和平新闻”报道,在国外新闻传播教育界正在逐渐形成一种“气候”,但目前似乎尚未引起国内有关学者的注意.本文拟在梳理美国媒体于近年来的战争新闻报道现状的同时,也试图对“和平新闻”这个新生理论及其职业实践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9.
炮火纷飞的美伊战争之外,还有一场看不见炮火的战争在激烈进行,这便是“新闻战”。同真刀真枪的战争要付代价一样,“新闻战”也在付出代价。代价之一,便是美国大牌记者彼得·阿内特的被炒鱿鱼。阿内特是美国著名的战地记者,曾在越战和第一次海湾战争中做过卓越的新闻报道工作,并曾获普利策奖。就是这位大牌记者,在此次美伊战争中,因为实话实说,被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和《国家地理杂志》同时宣布“解除合约”。被“修理”的不止一个彼得·阿内特。随美军采访的美国记者菲尔·斯麦克被美军赶出了伊拉克,原因是他的战地报道太具体,“危害了…  相似文献   

20.
2003年12月12日,新华社一篇发自巴格达的稿件引起了业内关注,这篇报道的题目是《手榴弹扔进吉普车 <时代>名记伊拉克断腕》。 动荡不安的伊拉克首都巴格达2003年12月11日晚又发生美军遭袭事件,这次受伤的包括随军的《时代》周刊著名记者麦克尔·韦斯科普夫,他的一只手被炸断。《时代》周刊主编吉姆·凯利第二天在一份声明中说,韦斯科普夫是他们在伊拉克的高级记者,与他同时受伤的还有屡获大奖的著名摄影记者詹姆斯·纳赫特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