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指南录〉后序》注释商榷湖北十堰市令坚《〈指南录〉后序》一文在“不幸吕师益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句下注解:“[吕师盂]南宋叛将吕文焕之侄,任兵部侍郎,暗通元军。[贾余庆]南宋的右丞相,充任祈请使至元军。他和昌师益...  相似文献   

3.
桑文波 《现代语文》2010,(10):91-92
【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2.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教学重点】学习作者在国难当头挺身而出、忍辱负重的爱国思想,让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难点】理解"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导读重点文天祥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 叙述与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质朴、爽快、真切、多变的语言特色。导读程序一、预习:要求学生结合课文注释,逐一消灭文句障碍,通读课文,理解文意,并能简单讲述文天祥的曲折经历,回答诸如什么是“后序”、为什  相似文献   

5.
〔关于题目〕《指南录·扬子江》诗:几日随风北海游,回首扬子大江头。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关于文天祥的身世〕《陵县志·人物志》:文天祥,庐陵淳化乡富田人。《宋史·文天祥传》:体貌丰伟,美如白玉,秀眉而长目,顾盼烨然。《宋史·文天祥传》:未几,宋降,(陈)宜中(张)世杰皆去,乃除天祥枢密史,寻除右丞相兼枢密使,使北军中请和,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宋史·文天祥传》:天祥在燕凡三年,  相似文献   

6.
一、“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利害”课本注释为“指个人的安危”,这是有悖原意的。人死万事休,还谈何个人安危呢?实际上,文天样之所以“欲求死”,正是出于个人利害方面的考虑,觉得死比生好。据我看来,这里“利害”当指“国家的安危”。因为文天样出使元营的目的本是“以口舌动”元,“求救国之策”,但由于叛臣作梗,不仅救国不能,自己回去也无望了,这样自己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不如一死了之。至于国事如何收拾,则不愿顾及了。这无疑是无可奈何时的愤激之辞,他后来的“隐忍以行”的行动已作出了  相似文献   

7.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高级中学语文课本中,第十九课课文《〈指南录〉后序》中“呜呼!死生,昼夜事也”一句注解为“死生是早晚的事情,意思是随时都有死的可能”。笔者认为这是一则误注。文天祥把自己在1276年出使北营逃归福建过程中所写的诗编辑成集,取集中《扬子江》一诗“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句意,命名为《指南录》,诗集有前后两序。在《后序》中,作者抒发了自己在九死一  相似文献   

8.
作者读《〈指南录〉后序》,为文天祥九死一生的艰险遭遇打动,为其百折不挠的斗争意志感动,钦佩他含垢忍辱将以有为的报国情怀,感喟他万死不辞决意南归的无畏精神,从字里行间又读出了一个意气张扬的书生形象。  相似文献   

9.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指南录〉后序》一文 ,有一个句子“死生 ,昼夜事也” ,课本是这样注释的 :“死生是早晚间的事情 ,意思是随时都有死的可能。”对这条注释 ,我觉得有必要辨明一下。在这里 ,对“死生”一词的翻译只选取了“死”的意义 ,而舍去了“生”的意义 ,如此 ,则造成了前后内容的不一致 ,这样的注释是令人费解的。我认为应把它当作偏义复词来理解 ,意义偏向“死”一词。其一 ,偏义复词是古文中一种特殊的词语构成现象 ,出现频率高 ,运用非常普遍。其特点是一个词由两个词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 ,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 ,…  相似文献   

10.
<指南录后序>是高中语文经典篇目之一,选入了苏教版高中新课标语文教材必修三①.苏教版选入时,忠实于原文,保留了以往教材经常删去的一段.其中"所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余僇;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一句的标点笔者以为有误,查阅了<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②、<宋代文学作品选>③、<历代名篇选读>④、<宋文选>⑤、<历代文选·宋辽金文>⑥、<中国古代名篇鉴赏辞典>(宋金元卷)⑦、<唐宋散文导读>⑧、<唐宋散文精选>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宋金元卷)⑩等名家编著或高校教材,标点均为:"所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余僇;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笔者以为这样标点更妥当,现不揣谫陋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1.
<正>当读到《<指南录>后序》第六段末句——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并由此读罢其后的第七段,我清晰地感知到伟岸的人物那如同日月星辰,在历史的苍穹永远发光的形象,感知到思想的先驱那每当黑暗笼罩时,总是掏出燃烧的心举过头顶,拆下肋骨当火把,照亮前行的路的精神,更感知到编者将它列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专题号角,为你长鸣第一版块烈士的抉择第一篇,以旨在理解诗人  相似文献   

12.
《〈指南录〉后序》开头云:“德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教参”将“都督诸路军马”当成一个动宾短语,解释为“统一指挥各路兵马”。笔者认为,这样解释不妥。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出版的《古代散文选》(中册)第371页对“都督诸路军马”的解释为:“官名,全国军队的统帅。”而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文言散文的普通话翻译》第179页对“都督诸路军马”的注释为:“可以看作官职名称的一部分,也可以看作规定职权的一种说明。”“都督诸路军马”作为一种官名,这在有关的书籍中可以找到例证。巴蜀书社《…  相似文献   

13.
教学设想〕在高中语文课本中,一共安排了七项写作专项训练和七项听说专项训练。这就是说,培养学生的听、说、写能力应是高中语文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关于这些专项训练,老师们一般是采用专题形式进行的。这样做自有它的好处,但不足之处也是明显的,那就是缺乏经常性;更...  相似文献   

14.
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编选了文天祥的诗集《指南录》的《后序》,文章选得好,删节的也好。它集中而突出地表现了文天祥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层次、结构和语言也都保持了原文的特色而不露斧削痕迹。怎样认识文天祥的民族气节与爱国精神,是本文教学的第一个难点。文天祥生活的时代,极端腐朽的南宋小朝廷已经把国家推到了灭亡的绝境。早在1260年,就是文天祥出使前十六年,元世祖忽必烈即位于开平,定都  相似文献   

15.
苏教版《〈指南录〉后序》增加了原来人教版删节的部分,即文章的倒数第二自然段。此段是全文情感抒发的高潮和主题的升华,我们可借此以管窥作者文天祥的整个内心世界。本文试图以苏教版《〈指南录〉后序》补充部分为分析对象,从“愧”与“无愧”两个角度,来探究文天祥的思想和其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6.
《项脊轩志》是归有光的代表作。它笔意清淡,感情细腻深沉,读后令人掩卷思索,情不能已。自问世以来,许多名家从不同的角度,给它极高的评价。许多版本的中学教材都选有此文,可见其影响之大,成就之高。  相似文献   

17.
《指南录后序》(以下简称《指》文)是中学语文教材的老篇目,苏教版语文教材亦选录此文,编入第三册“烈士的抉择’,一节中。选文将原人教版删除的一节补录,呈现给学生的是完整的文本。  相似文献   

18.
徐晓岚 《文教资料》2011,(36):250-253
每每读及《指南录后序》,心中便有一种说不出的纠结。总以为文天祥是南宋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明知可以不死而选择死的英雄.而这篇文章在慷慨激昂的同时似乎又欲说还休。也许“怆怀非外至,沉郁自中肠”,那么作者为何欲说还休,沉郁的背后又是什么?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学通讯》1994年第4期刊登的《〈土地〉思路商榷》一文,文笔优美,思路明晰,分析透辟、新奇,很令笔者击节叫绝,但笔者在称赞之余冒昧提出管窥之见以请诸同仁斧正。 文章驳了教参的看法,认为作者的思想奔驰了两个来回,因而将文章的主体部分划分成了两个层次 笔者对教参不敢苟同,但对此种提法也不敢全盘接受。笔者认为这两部分应为横向联想和纵向联想。  相似文献   

20.
《茅山志》十五卷,元道士刘大彬撰辑。该书“辑录唐代信奉道教的文士诗文甚多”.“可惜.历代的唐代文学研究者对此注意不够”,为此周建国同志率先发丧《〈茅山志〉纂辑唐人诗文杂论》(《安庆师院学报》1985年第1期),指出“其中有些作品对我们了解唐人诗文里常见的懦、释、道三教合一现象,当时学道文士的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