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参较式阅读”与阅读原著 我提出一个“参校式阅读”的概念:用和所讲课文相关的文章来与课文比较,找出差异点或共同点,从而使学生对课文有深刻的认识,这就叫参照比较式阅读,简称“参校式阅读”。事物在比照中才能确定自己的意义,有比较才能鉴别。市井、店肆中流行一句话,叫“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相似文献   

2.
单元学习目标 1.掌握“通过比较抓住重点句理解课文”的阅读方法。 2.能够按照课文对说话人说话表情的描写来读出人物的不同感情。 3.通过分析人物对话,加深理解课文所说明的道理。 4.初步懂得要全面地看事物,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不能违背事物的规律办事。并懂得遇事要动脑筋,勇于实践,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一、俄语课文鳖体教学的理论依据俄语课文整体教学强调课文的整体性和整体功能,主张将课文作为整体来进行教学,其理论依据是系统论。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是“万物皆系统”,即世界上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都是有机的整体我们要认识事物,就必须研究和认识它的所有方面和一切联系,并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俄语课文的要素(如句子,段落以及其中的语言点)离开语言环境(课文)孤立存在时,它们仅仅是语言的素材,不能表达思想,它们只有放在课文的整体中才能展示出各自的语义与用法特点,才能形成语境,才能表达出完整系统的思想,可见俄语课…  相似文献   

4.
一、落实学生为主体,使"读"到位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学生要有足够的"读"的时间,才能得到"读"的机会,使学生能实实在在的读,而不是走走过场。课前预习要有时间读,了解课文内容和把握课文层次要有时间读,分析课文思想内容要有时间读。保证了"读"的时间,学生才能用心地去通读全文。才  相似文献   

5.
陈曦 《中国教师》2011,(Z1):66-67
<正>一、利用录音,激发兴趣,培养整体感知能力"通过"读"来感知课文了解内容,是阅读教学的首要环节。所谓感知,是指通过眼耳等感觉器官,使事物在意识中直接得到反映。整体感知就是首先要对课文有一个总的了解,总的印象。格式  相似文献   

6.
杨丽梅 《吉林教育》2006,(11):47-47
新大纲指出:“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那么作文教学如何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呢?一、立足课文——想象的基础学生只有掌握想象的方法,才能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为此,授之以法,把想象作文和阅读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是提高学生想象作文质量的基础。联想:即人们由当前感知的某一  相似文献   

7.
人们认识事物,往往始于比较。有比较才能有鉴别。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比较”是思维过程的重要一环,是“确定事物异同”的思想过程,是从“分析与综合”到“抽象与概括”的桥梁。比较可以使人对事物的认识更精确。中学语文现行教材的一大特点是设置了自读课文。笔者认为在教学自读课文时,有计划、有步骤地运用比较法。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下面就谈谈自读课文教学中比较法的运用。高三册自读课文《夜》,就和同一单元的已学过的鲁迅的《药》有许多相同之处,然而又同中有异,在教学中就可作比较。《夜》和…  相似文献   

8.
白晓娜 《教师》2013,(11):53-53
国学大师吕叔湘先生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阅读。"由此,可见课外阅读是多么重要。那么对于中高年级学生来说,读一些什么样的书?怎样读书才能使自己得到更大的提高呢?一、由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阅读1.以课文为引领,激发阅读兴趣小学语文教材里的课文都比较贴近儿童生活,非常适合小学生阅读。当学生在语文课上表现出很强的求知欲时,  相似文献   

9.
新大纲指出:“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那么作文教学如何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呢 ?   一、立足课文——想象的基础   学生只有掌握想象的方法,才能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因此,授之以法,把想象作文和阅读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是提高学生想象作文质量的基础。   1.联想。即人们由当前感知的某一事物,而回忆起有关的另一事物,或由想起某一事物而又想起有关的另一事物。“它是想象的初级形态,能把分散的思想片断联结在一个思维链条上。”在教学中,要抓住想象的原型,训练学生的联想能力…  相似文献   

10.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恰到好处地讲解课文标题的内涵,进而围绕标题探究课文的主题,往往能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可以针对不同文体,区别对待。写"人"类的文章要着力于对人物"思想"的挖掘;记"事"类的文章,要着力于对事件"意义"的探求;论"理"的文章,要着力于对事物"矛盾"的剖析;说明类的文章,则要抓住事物或事理的特点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蛇与庄稼》这组课文,是在《我要的是葫芦》等课文之后出现的,进一步明确提出要“注意事物的联系”。这是一项重要的思维训练。《蛇与庄稼》一课正是从事物之间的联系出发,举例说明只有“不怕麻烦,研究它们,掌握它们的规律”,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相似文献   

12.
俗话说"名正才能言顺".在谈及说明性课文背后的思维魅力前,理所当然地要弄清楚什么是《语文课程标准》所说的说明性文章. 一般说来,文章的体裁有四类: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所谓说明文,就是"说明事物的情况或道理的文章".(《汉语大辞典》)也就是"以说明为主的表达方式,通过介绍事物、解释事理而向读者传授相关知识的文章体裁."(《说明文写作技巧》)由此可见,《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说的"说明性文章"当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并不一定是严格意义上的说明文,只要是以"说明"或者"解释"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都可视为说明性文章.这样的文章入选语文教材,也就是说明性的课文了.  相似文献   

13.
谷元宜 《小学生》2012,(9):83-83
执教十余载,曾经对学生发出过无数次指令:"把课文读两遍!""把课后词语抄写四遍!""下午放学之前把课文背下来!"……哪个老师不是如此!试想一个班级的每一个教师都如此,我们的学生一天要在我们的压迫下被强制性地完成多少学习任务。现在想想真应该自我批评,教学中我们有问过学生的兴趣爱好吗?照顾到他们的感受吗?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们对事物的积极认识的倾向,它推动人们去探索新知识,发展新动力。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最直接因素,  相似文献   

14.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只有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才能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一、在阅读中学习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小语教材中有不少含义深刻,感情真挚的课文,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其表达方法。例如,课文《别了,我爱的中  相似文献   

15.
《蛇与庄稼》是讲读课文,文章以具体事例说明事物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在学了《跳水》,认识了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各部分联系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事物的简单联系和复杂联系,懂得阅读一篇文章,思考一个问题,都要研究事物之间的联系,掌握它们的规律,才能把事情做得好些。教学时,要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着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6.
<正>比较就是确定事物同异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有了鉴别才能有发现有创造。在语文教学中,把两篇或两篇以上的相关课文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找出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比较、鉴别,是一种不错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一、感知感受,明确目标要想明确学生在课文中学到什么, 怎么去学,教师应首先要对教学内容感知感受,才能确定教学目标和妥当的教学方法,才能引导学生去感知感受。为此,我一读课文,了解课文写了什么?二读课文,理解作者为什么写这些?三读课文,知道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四读课文,想想我有什么感受?五读课文,掌握教学重点、难点、疑点、情智切入点,教与学的方法……例子是说理的依据,认知目标不是例子,而是作者意图阐述的道理。因此,本课的认知目标:认识事物间有必然的联系。通过阅读,领会到作者通过因果、连锁、相承、总分等逻辑关系来构思组篇,说…  相似文献   

18.
第五组课文的训练重点是认识事物的联系,侧重于读的训练。本组课文的教学要引导学生认识事物的相互联系和变化,分清事物的简单联系和复杂联系。重点讲读课文《跳水》主要讲人与猴子  相似文献   

19.
在历史教学中,要全面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就要循序渐进地进行。"循序渐进"指的是在教学活动的各个不同环节,着重培养学生的各种不同能力。历史教学中抓好哪些环节,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呢?1.着眼预习,培养自学能力从抓好预习环节入手,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个预习不能仅仅让学生看一遍课文,而应让学生在各自的水平基础上,对课文进行初步地浏  相似文献   

20.
一、目的和重点1、通过课文学习,认识海洋与生命的关系,了解海洋对人类生活的重大意义,要适当保护和合理开发海洋资源,使它更好地为人类服务.2.学习课文由表及里,不仅说明事物特征,而且说明事物为什么具有这样特征的逐层深入的说明方法.3、通过课文学习,了解比较复杂的说明文的一些特点:①说明事物,既要说明其特征,还要进一步说明为什么具有这样的特征?②说明顺序具有纵横性,纵向说明事物的发展演变过程,横向说明事物的各自特征以及事物间的内在联系;结构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