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今的中小学课堂,称公开课叫"献课",准备优质课叫"磨课",上示范课叫"做课".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为什么一些精品课在现实中却成了"淮北的枳"?我认为,归根结底是课堂教学评价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偏移.  相似文献   

2.
最近笔者观摩学习了本地区很多优秀教师的课例,这些教师的课上得很精彩,课堂步骤自然流畅,一气呵成,课堂活动生动有趣,精彩纷呈。可是仔细想来,其中一些教师虽然做到了心中有"案",却忽视了心中有"生"。在教学中,有些教师往往只关注课堂流程,而忽视对学生的耐心等待,因此课堂中缺乏师生间心灵的对话和精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欣喜地发现学生动了、课堂闹了,学科教学的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冷静思考后却发现一些让人深思的客观存在,比如:教师教学展示课的情况很不错,但学生考试的情况却常常不理想:课堂上学生应答积极迅速,但阅读回答问题却经常得不到高分、……这些令人匪夷所思的现象将大家的目光聚焦在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上.  相似文献   

4.
课程改革活跃了我们的课堂,新的理念、新的课标、新的教材、新的教法,使教师充满激情,学生充满活力,课堂教学变得更为精彩.但在一些"热闹"的课堂之后,我们冷静下来反思,却发现有些教师过于追求课堂教学改革的形式,而忽略了数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丢掉了教学方法中的一些优秀传统,失去了课堂三维教学的"有效性".笔者就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结合教学实例,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5.
<正>广大教师对课堂导入的重要性均有共识,尤其在一些"晒课"或"赛课"活动中,精彩的课堂导入能够起到"开场锣,止万声,拉大幕,锁双瞳"的作用。但很多时候,我们却忽视了教学过程的另一重要环节——结课设计。那么,什么样的结课方式才能达到启发深思、升华主题、引领实践的效果呢?笔者结论"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谈几点看法。一、打破课上与课下的界限每一节课都不是一个绝对封闭的节点,而是"课程一生活"体系中的一环,尤其思想政治课更是源自生活,又回归生活。生活没有边界,学  相似文献   

6.
马莉花 《考试周刊》2010,(41):128-129
一、案例背景 听多了英语“获奖课”、“交流课”.我们欣喜地感受到如今的课堂有了很大的变化.课堂失掉了一些秩序、一些威严,却使学生获得了更大的轻松和自由。然而,在《英语课程标准》颁布并取得一定成绩的今天.有专家却为此而“深深的忧虑”。因为专家所听的大多是反复试教、精心锤炼的“精品课”,相当一部分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有的甚至是耗时数月的“表演课”,  相似文献   

7.
正伴随"课改",诸多先进教育理念逐步深入人心。然而,走进一节节日常课,却常让人有课改无力之感。是的,"课改必须改课",但日常教学中教师个体对"课改"的无视、曲解或"只心动不行动",却使"改课"在一线课堂步履维艰。一、日常课"改课难"的现状基层学校,欲实现全校上下的课堂改观,常常有心无力。教师个体惰性、实施执行繁琐、积年累月坚持、学科年级差异性等等,都成为学校层  相似文献   

8.
郑谧 《考试周刊》2014,(47):121-121
<正>教师课堂霸权指教师在学校教育活动中无视学生人格与个体差异,把自己的意念强加给学生,并且在教学活动中差别对待学生的现象。听多了体育"获奖课"、"交流课"、"表演课",我们欣喜地感受到如今课堂有了很大的变化,课堂失掉了一些秩序、一些威严,学生更轻松和自由。作为一线教师,笔者清醒地了解一线教学现状,教师高高在上、目中无"人"的霸权现象仍然存在。本文试对一线体育课堂教学中的交往霸权现象  相似文献   

9.
有幸听到某优秀教师执教的一节<奇妙的克隆>的公开课教者教态亲切自然,学生的表现非常积极,课堂的气氛很活跃,教学进程推进也很流畅.这些都符合当下好课的评价标准,受到听课者的好评也就在意料之中了.但在这热闹的氛围中我却产生一些疑惑:这样的"课堂生成"是否科学?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呢?辗转思之,笔者认为在这节课中执教者和一些听课者在"课堂生成"的认识上存在一些误区,有必要廓清.  相似文献   

10.
江苏省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已进入第七个年头,"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得到积极开展,在教学实践中,课堂是"精彩"了,但实际教学效果却屡受质疑(特别是在各级示范课和公开课上),现以《硝酸》一课为平台,浅谈以理论探究为指导"自主、合作、探究"的高效课堂构建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11.
听过一些语文公开课,表演非常精彩,声、光、电全上,学生配合得天衣无缝,无懈可击,整个课堂有情有趣,滴水不漏.然而正是这没有任何问题的课堂却隐藏了大量的问题,这种种无懈可击的课越来越受到许多教师的质疑;而稍差一点的课,听得让人昏昏欲睡,再夹杂着教师"是不是、好不好、美不美"之类的无聊提问.这种情况下,需要的既是批判,又是建设性意见.一节语文课效率的高低,取决于学生对课和老师的兴趣.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表演作为促进学生全身心感悟文本的有效手段着实是风靡了一阵。不论是低年段的课还是高年段的课,也不论是童话故事教学还是诗歌散文的品味,课堂上总少不了表演的身影。课堂热热闹闹,活是活了,但课却上得"飘"了,语文的积累、感悟、运用不到位,基本技  相似文献   

13.
"学讲"方式进课堂近三年,在一些课上或多或少存在问题。有些老师过度放手,放任学生,缺少点燃和启蒙。有些课堂模式呆板,少了语文课堂的灵动。有些课堂讨论声此起彼伏,学习并未真正发生。所以真正的"学讲"课应该关注一些"减法"。  相似文献   

14.
肖彬 《教师》2020,(5):78-79
文章针对当前高职院校概论课"两个课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思考,目的是按照新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新要求,进一步提高概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相似文献   

15.
不久前,听了一些教师的常态课,心里憋了很多话想说。虽然我们不能拿公开课的标准来衡量教师的常态课,可是不少教师的常态课表现相比于公开课来讲,的确缺失了很多东西。一、缺少了激情美国著名教授理查德·威伍曾说过:"伟大的教师一定是有激情的教师。"只有有激情的教师才能营造有激情的课堂,只有有激情的课堂才能点燃学生的智慧之火,让课堂时时闪耀灵动的光芒。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我们不少教师的常态课堂,一节课下来,教师教  相似文献   

16.
眼下,语文课堂教学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许多有个性、有思想的老师,纷纷通过自己的课堂,表达对语文教学的理解.这样的景象令人欣喜.但我们发现,其中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深思的课堂:有的过于强调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将语文课上成了思想课、情感课;有的十分在意文本中的文学因素,将语文课上成了文学赏析课、文学指导课;更有的过分展示教师自身的个性,热衷于上"另类语文课",仿佛越"新"越好,越"奇"越妙.  相似文献   

17.
慕课严重地冲击了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但大规模的慕课受众、书面化的"交互性"、难以实现的"即时性"以及英语语言教学的文化普适性等问题,为传统英语教学课堂留下了一丝生存空间。然而,慕课背景下,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却刻不容缓。本文认为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将"翻转课堂"和"微课"的教学理念,融于课堂中教学实践中,是当前国内外英语教育工作者普遍采取并付诸于实践的,一种有效的传统课堂改革途径。这种新型的课堂模式在解决传统教学杂症的同时,也为教师和学生以及评价环节提出了很大挑战。  相似文献   

18.
有些老师认为要实施"翻转课堂",没有网络、微课等资源的支撑是无法开展的,事实上也确实有很多人认为"翻转课堂"等同于"视频资源先行"。但是经过一些尝试,发现在班上没有普及网络设备(民工子女占百分之九十)、没有和课程内容相关的足够的视频资源的情况下,也可以进行"翻转课堂"的尝试。只要运用了"翻转课堂"先学后教的理念,认真设计课前学习任务单引导自学,教师完全可以"没有金刚钻,照揽瓷器活",实践"翻转课堂",切实提高课堂效率。  相似文献   

19.
<正>在刘海燕老师执教的课堂中,我始终在思考一个老套却永恒的话题——到底什么是好课?叶澜教授曾提出"好课"的五个特征:一是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二是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三是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四是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五是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课堂的扎实、充实、丰实、平实和真实固然是好课不可缺失的要素,但是好课的核心要素应该是  相似文献   

20.
时下,一些所谓的公开课、优质课、示范课失去了它们的本真,被人们称之为"献课"、"磨课"、"作课".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为什么一些精品课成了"淮北之枳"?笔者认为,归根结底是课堂教学评价的核心价值取向发生了偏移.要让我们的公开课、优质课、示范课除去浮华,挤干水分,回归阳光生态,就要在评价上下功夫.在评课的过程中,我们要更多地从主体发展的角度去评价课堂,逐步校正课堂评价核心价值取向所发生的偏移.具体来讲,就是要做到三个转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