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大学生就业危机之表现 自从2000年我国实行引导高校毕业生进入人才市场政策以来,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供需矛盾加剧,就业形势严峻,已成为社会面临的一大难题。据调查显示,2004年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280万,其中不能及时就业的大学毕业生达80万。2005年全国将有338万普通高校学生毕业,比去年增加58万,增幅达20.71%。2005年春季2月25、26日在北京国际展览中心举行的一次大型招聘会上,9万多应聘者需在1万多个职位前展开激烈竞争。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更多的人选择了考研、继续深造,以避开这一就业高峰,或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2005年研究生报考人数达117万余人,比去年增加12.7万,创考研人数历史新高。  相似文献   

2.
引言近年来,高等教育快速发展,高校在校学生人数急剧攀升,高校毕业生规模也随之逐年增加,2008年-2010年分别达到559万人、611万人、630万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十分严峻.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很多,如大学毕业生人数的增加、社会需求的减少等等.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不匹配也是近年来逐渐凸显出来的问题.为了能够让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中能够脱颖而出,获得合适的工作岗位,就必须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3.
大学毕业生就业由国家统包统分逐步过渡到个人自由择业。这种就业制度的改变,一方面给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可供选择的就业途径和机遇;另一方面,越来越激烈的人才竞争也对大学生就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特别是高校扩招使进入就业市场的毕业生人数大幅度增加,社会需求量相对不足,供需矛盾比较突出。因此,解决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高校的生存和发展,也直接关系到经济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浅谈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就业岗位供不应求,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压力的日趋加剧.面对即将到来的就业问题,他们表现出了巨大的就业焦虑感和压力感.针对于这一现象,本人通过分析大学毕业生普遍存的就业心理,提出应时措施,旨在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  相似文献   

5.
劳动力市场分割下大学生就业偏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我国当前亟待解决的一大社会问题。调查发现大学毕业生就业有明显的部门偏好和地区偏好。针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特点,运用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模型对大学生就业进行分析,认为地区间收入差距相对悬殊、转换工作的成本较高、社会保障差异巨大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偏好形成的主要原因。因此,要缓解大学生就业难,改变大学生的就业偏好,就必须逐步打破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  相似文献   

6.
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化是就业市场化问题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反映。大学生就业问题涉及到我国高等教育体制,也涉及到市场经济体制在教育领域的运用问题。就业市场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是劳动就业管理体制市场化的产物。毕业生就业市场既有一般劳动力市场的一般特征,也有不同于社会就业市场的特点,具有其独特的内涵、运行机制和特征。  相似文献   

7.
随着高校大规模扩招,高校毕业生人数也跳跃式猛增:200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212万,2004年已增至280万,2005年达到338万。与之相适应,我国高等教育也开始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也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同时,全国每年约有20%左右的大学毕业生不能如期找到工作,从而也加入到成千上万应届大学毕业生的求职大潮之中,与之争夺就业岗位。此外,加之每年有几百万下岗失业大军要抢占就业市场,因此,大学毕业生求职竞争日益激烈,就业形势日趋严峻。那么,在如此激烈的求职竞争中,我们应该怎样去叩开用人单位的大门,在众多…  相似文献   

8.
扩招后大学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具有大学及以上学历占我国全部劳动的比例非常低,但扩招后大学毕业生就业却越来越难。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与转型期劳动力市场分割和高等教育的计划经济制度背景密切相关,章基于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工资竞争模式和工作竞争模式、工作搜寻理论,分析了工资机制失灵、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充分、劳动力市场分割等因素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机理,最后提出政府制定就业和人才政策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新形势下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2000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107万,到2005年达到了338万,2006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将超过400万。从这些数字中我们不难发现,大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有分析人士指出,高校毕业生增加,而社会新提供的“理想”工作岗位又有限,这是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但面对新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作为毕业生的供方—高校应从自身找出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症结,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培养大学生的就业力,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一、构建完善的就业工作队…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高校就业制度改革也不断深化.很多学生毕业时不知道自己会去干什么和能够干什么,每年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在不断攀高,大量的大学毕业生同时就业,加剧了大学生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也使得大学生就业形势变得日益严峻.  相似文献   

11.
一、前言 “入世”给中国的劳动力市场造成的短期冲击,加之高校连续几年扩招,带来了新的高膨胀的毕业生人数,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新的压力和难度,就业难问题越来越突出地表现出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大学毕业生就业由原有的国家“统包统分”的就业制度变为通过市场“双向选择”和“自主选择”,新的就业机制既给大学生带来了更多的择业自主权,也给大学生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和更多的问题,大学毕业生在即将就业和就业过程中也产生了许多新问题和新情况。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就业岗位的稳定增长,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稳定提高,以及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稳定,大学生就业制度日趋完善,就业环境不断改善,社会对大学生就业状况的理解和接受,人们就业观念的转变,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大学生自身方面,外在因素已不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决定因素。一、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准备不足(一)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1、不能正确认识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当代大学生已不再以天之骄子自居,相反表现出程度不同的自卑。大学生或因所在学校名气不大,或因所学专业不景…  相似文献   

13.
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利弊影响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社会资本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影响具有两面性,积极影响在于社会资本能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工作搜寻效率、增强职位匹配性、增加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工作的概率和提高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成功率,消极影响在于社会资本易妨碍大学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的自由流动、产生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的不公平现象和诱导大学毕业生产生错误的就业观念.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2003年是高校扩招后的第一个就业高峰年,毕业生人数达到创纪录的212万人,与2000年相比几乎翻一倍,比2002年(145万)净增加67万,增幅达46%。毕业生的增加对就业无疑增加了难度,竞争更趋激烈。据就业市场统计,今年毕业生就业岗位分布和岗位层次比往年更宽泛,需求的主体主要是中小用人单位,且数量有所增加,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呈“大众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陕西教育》2008,(11):4-4
据介绍,在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中,35岁以下的青年人比例为70%。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以每年300万至400万的规模进入就业市场。根据各级学校招生人数的统计预测,2008年以后,高中以上学历的劳动力开始成为劳动力市场的主体。到2011年,大学层次毕业生数量将达到峰值,约758万人,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会减弱。  相似文献   

16.
大学毕业生是劳动力市场上的优势群体,但大学生就业的劳动力市场运行并不稳定。大学毕业生高人力资本存量得益于政府、社会、家庭及个人的长期人力资本投资,劳动力市场的任何波动都会导致人力资本投资的损失,并对经济增长产生消极影响。鉴于大学生就业的  相似文献   

17.
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化是就业市场化问题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反映.大学生就业问题涉及到我国高等教育体制,也涉及到市场经济体制在教育领域的运用问题.就业市场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是劳动就业管理体制市场化的产物.毕业生就业市场既有一般劳动力市场的一般特征,也有不同于社会就业市场的特点,具有其独特的内涵、运行机制和特征.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在媒体和社会舆论中受到广泛关注,很多学校的学生就业率逐年下滑,学生在就业市场上遇到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大学生就业的形势已经相当严峻。因此,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高等院校面临的重大现实课题。本文试就其原因及其应采取的对策进行探讨。一、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最重要的是一些大学某些专业的教育内容与社会的需求相脱节,另外就是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与社会的需求相脱节,毕业生没有根据市场的不同需求对自己准确定位。我国高等院校的毛入学率刚刚由精英化教育阶段向大众化教育阶…  相似文献   

19.
从2001年到2005年,全国大学生毕业人数随着应届毕业生人数逐渐增长,校园招聘竞争也就愈发激烈,这预示着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将会越来越突出。本文着重对“就业难”更突出的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意向进行分析研究。[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一、引言随着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就业制度也做出了相应改革,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高校不断扩招, 中国大学教育开始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大学生毕业人数快速增长,大学毕业生与市场的关系已经从“供给紧张”的状况转变为“供大于求”,大学生就业竞争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毕业后处于待业状态。面临新形势,如何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开创毕业生就业工作新局面成为高校就业工作部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