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认同既包含某个群体所体现的文化认同感,也包含某个个体所展现的个人文化意识.对文化认同是否达成共识会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政治基础及民族凝聚力.继承并弘扬中华文化是外语教学的重要使命,外语教学应遵守中西双向原则,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2.
文化是语言的母体,语言交际的有效进行是在文化母体的语境中完成的。用外语进行语言交际就是一个跨文化的语言交际行为。外语习得不仅是单纯语言要素和语言能力的习得过程,同时也要有一个相应的文化习得过程,这样才能获得一个有效的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因此,英语教学特别是大学英语教学应该是一种新型的"语言-文化"教学模式。文章在跨文化语言交际的视野下提出新型"语言-文化"教学的若干原则。  相似文献   

3.
左灵芝 《考试周刊》2010,(53):91-92,56
大学英语教学一直没有很好地突破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这一关,客观原因在于跨文化语言本身的因素,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文化影响着英语的学习与交际;而主观原因在于课堂教学的缺陷,是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使然.本文力图为有助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大学英语教学改进提出一家之见,即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要改革教学模式,加大英语文化教育力度.  相似文献   

4.
对于语言来说,文化是载体。同时,语言的交流必须在文化载体的语境中完成。也就是说,语言的交流也就是跨文化的语言交际行为。学习外语的时候,不仅仅要学习语言的要领,而且也要有一个文化的学习过程。笔者针对跨文化交际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进行了分析,希望能为广大的相关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黄辉 《考试周刊》2011,(28):126-127
现今在跨文化交际这方面的研究较为详细,但是在教学中的引入和实际应用还是比较滞后。虽然经过了数年的英语学习.但许多学习者在英语学习方面还是受到很大的困扰.比如在使用英语交流的过程中还是有误用和不知道怎么交流的情况。因此教师在英语课堂上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侧重文化知识的传授,创造各式各样的情境和场景多让学生进行跨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6.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交际离不开特定的文化语境,因此,大学英语的教学不得不考虑到文化背景的问题。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现代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出现了"语言—文化"的模式。本文首先介绍了语言交际与文化语境的问题,其次分析了跨文化语言交际与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联系,最后从几个方面详细探讨了跨文化交际下的大学英语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7.
李冬瑞 《英语广场》2023,(14):63-66
大学校园内英语课堂的开放化发展,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资源,让学生不再仅仅局限于对书本内容的学习。但是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并未结合实际的语言使用情境开展教学,导致学生只能够对单词和语法进行记忆背诵,且口语发音存在问题,无法与他人进行流利的英语交流。本文在跨文化交际背景下,对大学英语课堂所采用的教学模式进行分析创新,以期能够有效提升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8.
孙建华 《海外英语》2022,(13):193-194
英语课程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自信的培养相辅相成。如何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是英语课程的一个重要目标。文章通过讨论英语教学中存在的文化失语现象进行分析,讨论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将文化自信培养融入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方法,探索英语教学设计过程中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途径,使得学生能够在英语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彰显话语自信,能够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弘扬中华文化,构建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观。分析目前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问题,并探索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中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重塑大学生对中国文化身份的自信,兼容并蓄,构建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9.
杜娟 《英语广场》2023,(1):104-108
新时代国家战略需要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复合型人才,因此2020年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要求大学英语课程兼顾工具性与人文性,将跨文化教育融入传统的语言教学之中。本文利用任务型教学法,设计能够同时提升学生语言能力和跨文化能力的多元化口语活动,通过教学实验的量化与质性数据分析进行行动研究。研究显示,任务型教学法能够有效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10.
语言不仅有它的结构规则,还有使用规则.语言的使用规则实际上就是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因素.因此,学习语言离不开学习它的文化.本文从语言和文化的逻辑关系开始,讨论了文化对语言的影响,阐述在英语教学中文化习得和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提出在英语教学中融入文化教学的原则和策略.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接班人、建设者和主要继承者,在社会发展中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革新教育理念,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贯彻落实于实际的教学工作之中,将英语教学与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相结合,重视英语教学对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几方面入手,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构建多元化的英语教育管理体系,为学生思辨能力的提高提供重要的成长平台,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相似文献   

12.
跨文化交际是当今学界热捧的新兴学科,与汉语国际教育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文化认同是汉语国际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跨文化交际中经常出现的认同问题可以通过逻辑思维来解释。认同是跨文化交际的核心,是跨文化交际中交际障碍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新时代全球化大背景下,中国对外交流日益频繁,对跨文化交际人才的需求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今后,中国还会需要更多的跨文化交际人才。大学英语课程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课程,高校是培养文化自信的重要场所,跨文化交际培养和文化自信应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关系。文章着重探究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中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培养,以期能够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弘扬中华文化,还可丰富外语教育理论内涵,揭示外语教育本质,实现外语教育的根本价值,对培养德、智、体、美、劳的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化和韩国文化有着不可割舍的渊源,长久以来,中韩两国间文化交流活动十分频繁,特别是近年来,两国间的文化互动、跨文化合作十分深入广泛,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在此基础上,立足于跨文化交际背景,分析两国文化间的异同点,有利于开展大范围、多领域、全方位的文化交流和合作,促进两国多元化合作交流。  相似文献   

15.
教育部2007年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大学英语课程也应当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必须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在教语言知识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提升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16.
钱莉娜 《文教资料》2006,(7):136-137
本文阐述了跨文化交际的内容和目的,指出跨文化交际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同时,分析了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所存在的跨文化交际方面的问题,由此引出了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7.
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外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外语教学应该包括文化教学,这点已经成为众多语言学家和外语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在语言教学中融入文化,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外语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然而.如何具体地、有效地在大学英语课堂中实施文化教学,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学习意识,是外语教学尚未解决的问题.以英国学者Byram提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为依据,对在校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一个英语自然班)进行了为期一学年的教学实践和有针对性的训练,实验结果印证了该模式在大学英语文化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为文化教学的实施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模式.  相似文献   

18.
浅析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文化交际是当今外语界的一个热门话题.跨文化交际与英语教学关系密切,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跨文化交际十分必要.文章介绍了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原则,以及以词汇对比为例来说明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9.
赵婷  蒋宁 《海外英语》2022,(14):153-155
当前跨文化交际活动日益增多,交际双方不仅需要具备语言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还需要熟悉自己的母语文化,以便在交际过程中更好地传播本国优秀的文化。本文在探析大学英语和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基础上,分析造成学生母语文化缺失的原因,并从教材、教师文化底蕴、课堂教学方法和课程评价以及课外活动等方面提出实施方法,以此提高学生对母语文化的认可和自豪感,从而产生文化自信,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20.
汪钰 《考试周刊》2007,(31):70-71
语言与其文化一起产生与发展。在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两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本文通过对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现状的分析,结合大学英语的教学实际论述了文化教学与交际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进而提出了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原则以及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