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牧 《海外英语》2013,(1):150-152
《红楼梦》诗词与中国古典诗词一脉相承,其中大量存在的文化意象误译,是文学翻译中的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翻译的过程中,译者相关文化认知图式的缺失或不匹配是造成误译的重要原因。该文用认知图示理论探讨《红楼梦》两英译本中诗词文化意象翻译的异同。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文化史上,《列子》是一部令后世众说纷纭的“奇书”。据《庄子》记载,列子名御寇,“御”字也偶尔作“圄”、“圉”,其在世应早于庄子,大约处于春秋战国之际。但《逍遥游》中把他写成御风而行、能作“逍遥游”的神仙。这种神化,反而使他的真实身份变得扑朔迷离起来,《荀子·非十二子》列诸子十二家,但没有提到列子,司马迁《史记》中也无他的踪迹。西汉时刘向、刘歆父子校阅经史诸子,根据上古典籍中的零散记载,将与列子有关的8篇文字编纂成《列子书录》,自此始《列子》风行后世。由于它的大旨在贵虚贵无,顺性体道,属道家一流,后世社会崇…  相似文献   

3.
《列子》散文多面观章沧授先秦诸子中确有列子其人,生于庄子之前,相传为郑国人,名御寇。《庄子》一书多次提及,只是“庄周把实际存在的人物寓言化”①;《吕氏春秋·不二篇》以“列子贵虚”独标一家之说。《汉书艺文志·诸子略》所举《列子》八篇,已亡佚,今见《列子...  相似文献   

4.
杨孟晟 《文教资料》2010,(31):101-103
《列子》一书,自马叙伦《列子伪书考》问世后.其伪书身份似确乎无疑,哲学史与思想史对其均敬而远之,原因与其书真假有关。对《列子》一书反映出的哲学观念的初步探讨,有助于对《列子》思想(非《列子》成书)所属时代作出界定。《列子》一书的天人观念与魏晋时期主流学术思潮——玄学存在一定的距离。《列子》的哲学观念不同于魏晋玄学家,更近于早期的原始道家。从其天人观基本倾向来看,《列子》一书的思想渊源很古老,与后世的思想观念不相符合。今本《列子》一书文气简劲宏妙,思想首尾一贯,自成一家之言,不是后人所能凭空伪造。厘清此问题.既有助于先秦和魏晋两个时期的思想文化史研究.更能通过从列子到张湛的思想发展过程.理清纷繁复杂的上古至中古思想文化发展线索。  相似文献   

5.
《列子》中的成语以“四字格”作为其典型形式,且大部分为联合式结构,其中大部分以寓言性成语为主,体现出浓厚道家思想.《列子》成语对古汉语知识的保存和后世双音词、成语形成都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有人为追求新意,提出《列子·天瑞》中的“子列子”中的“列”和“子墨子”中的“墨”都是字,“嫁”是“媵”。通过文献和传统文化的考证,证明此说谬误。“列”当为姓氏,“嫁”有往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分析《傲慢与偏见》亲属关系图式的建构,对比小说三个译本中亲属称谓的翻译,发现:源语亲属关系图式的构建过程实为亲属关系内容图式、背景图式以及文化图式的建构过程。已建构的源语称谓图式与先存于译者大脑中的目的语称谓图式匹配明确时,便能成功翻译。匹配模糊时,目的语称谓文化图式对译者的选择和译文产出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8.
马叙伦《列子伪书考》认为《列子》是魏晋以来好事之徒聚敛了包括《吕氏春秋》在内的诸家之言而成。然而当对《列子》与《吕氏春秋》基本相同、一部分相同、只是极少部分相同者,实事求是地逐一进行比较研究之后,就可以匡正马叙伦的这一论点,得出《列子》书先于《吕氏春秋》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列子》一书,从南宋开始即有人怀疑是伪书。近现代学者大都认为它是魏晋时代人所伪造,其中多数人认为是张湛所伪造。本文从四个方面推断《列子》不是张湛伪造:一、张误注《列子》;二、张不懂《列子》中的某些词义与典故;三张纠正《列子》中的用字(错字或通假字);四、张对《列子》原文有质疑与批判。(《列子》既非张湛伪造,则《列子》可能不是伪书,作者另有专文论述。原文有两万多字,篇幅太长。本刊刊登时压缩了大量例证”(共压缩62例)。  相似文献   

10.
李俊 《文教资料》2007,(36):44-45
文章通过比较宋陈景元补遗《列子释文》中的异文与今所传北宋本《列子》,从而得出《列子释文》所参考的一种《列子》乃宋景德中的国子监本,即今所见四部丛刊所影北宋本《列子》的祖本。《列子释文》所据本则是唐本。  相似文献   

11.
马振亚先生《从词的运用上揭示<列子>伪书的真面目》一文,通过考证《列子》一书中的“蘭”、“住”、“憾”三字的用法与意义来阐明《列子》的伪书性质。对前两个词语在《列子》书中的用法和意义的阐释多有未当,以后一个词作为论证《列子》的伪书性质亦不妥。文章参考先秦两汉文献的用例和小学专书对《列子》中“蘭”、“住”、“憾”三字的用法与意义作了辨正。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列子》一书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是魏晋时期非理性思想较为系统的总结,也是先秦非理性思想朝极端方向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它的理论是中国非理性思想的典型代表。文章着重研究了《列子》非理性思想的内在逻辑结构。认为惨烈动荡的社会环境和思想解放浪潮是《列子》非理性思想产生的客观基础,在此基础上,《列子》由抹煞是非始,以宿命思想止,最终合乎逻辑地选择和认同了彻底放纵或麻木不仁、得过且过的生活方式,而这种认同和选择对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有着广泛深刻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3.
《列子》是道教的主要经书和思想宝库,为人们开辟了许多新的思维空间和领域。列子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对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作了比较全面的论述。首先,他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物质性的气所演化而生成的;自然万物按固有规律自然生成发展,自然变化消亡;事物无不向其反面转化,当量变发展到极限。就会引起质变,“故物不至者则不反”。其次,《列子》对人的生命、生与死、名与利、权与势、苦与乐、祸与福等人生观问题,作了宏观观照、辩证视察,教育人们应具有豁达大度的人生观。  相似文献   

14.
文化差异带来了文化图式的缺失,也给翻译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本文运用图式理论对《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的若干片断做了分析和比较.并从中探讨了在文化图式缺失的情况下进行翻译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为了迎合旅游文本翻译的特点,实现其信息、呼唤和美学功能,译者需兼顾语言、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处理,以满足译文读者的心理和文化需求。基于认知的语言、内容和形式图式可以帮助译者对源语进行三重解构,在重建译语图式的同时译者应当依据翻译适应选择论的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为行为准则,适度发挥主观能动性,采用“择善而从”的翻译策略。译者通过语言、内容和形式图式的重建使译文词句通顺自然,补充缺失的背景信息,以其独特的文体风格吸引游客,最终实现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6.
文化负载词是反映民族独特文化特征的词、词组或习语,在跨文化交际的情况下,由于语境的缺失使得对文化负载词的处理成为翻译中的难点和热点。本文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从语境理论的视角,探讨杨宪益和戴乃迭所译的《边城》中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以及译者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7.
有关列子一书的“辨伪文字辑略”,对学术界影响很大。本文对“辑略”的唐宋元明部分,根据柳宗元、朱熹、高似孙、叶大庆、黄震及宋濂的论述,逐一予以匡正,从而得出《列子》并非伪书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以20世纪前半期《红楼梦》的英译者群体为研究对象,考察该时期同一文化系统下译者怎样参与、回应以致影响《红楼梦》的翻译与传播;基于译者群体在身份、国籍等方面呈现的变化,分析这些因素对翻译选材、翻译目的及翻译策略所产生的影响。译者群体从自己的身份出发,或出于服务语言的需要,或出于传播中国文化的需要,抑或为了满足读者异域情调的需要,大都采取意译和创造性翻译的策略,从不同侧面再现了《红楼梦》这部经典名著的文学价值和意义,展示了时代和文化因素对该译者群体所起的整体作用,为当今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列子》一书为魏晋人伪作,其书的寓言创作受到《庄子》诸多影响。从文献角度对《列子》应用《庄子》寓言的情况作一全面的梳理,大致可分为三类,即直接引用型、扩充型、杂揉型。  相似文献   

20.
翻译适应选择论观照下的辜鸿铭《论语》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庚申的《翻译适应选择论》以达尔文生物进化学说中“适应/选择”为理论支撑,构筑译者的翻译生态环境,提出了“翻译即适应与选择”的理念,为翻译研究带来了新的视角。文章通过分析辜鸿铭在《论语》翻译过程中对翻译生态环境的多维度适应与选择,进而指出在古代经典的翻译中译者应该努力适应翻译生态环境,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以提高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