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雪燕 《英语广场》2020,(36):17-19
《长日留痕》中史蒂文斯是一名服务于贵族的英国管家,作品以史蒂文斯的视角,描绘了他六天旅行的所见所闻以及在达林顿府任职的经历,表现了史蒂文斯作为一名职业管家畸形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2.
《长日留痕》运用插叙的写作方式将英国管家史蒂文斯在英国西部为期六天的旅行同他做管家的往事相结合,刻画了史蒂文斯为了捍卫管家尊严而导致自我无法调节本我和超我矛盾,人格机制失衡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3.
服务于显赫的达林顿府的史蒂文斯完全栖息在自己扮演的"杰出的男管家"的角色中。他过分发达的人格面具使他与自己的天性相疏远,错失了情感生活这道人生风景。一次出行使他意识到了身份认同危机和失衡的内心。小说中达林顿府、管家配膳室、原野、村舍、光影、自然(达府户外)等空间意象隐喻并揭示了史蒂文斯的身份建构与无法克服的情感焦虑。  相似文献   

4.
李淼 《文教资料》2013,(30):27-28
《长日留痕》是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的代表作之一。本文对《长日留痕》中男管家史蒂文斯在其与肯顿小姐之间的感情上及其对达林顿勋爵的忠诚中存在的“自我欺骗”心理的表现和觉醒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5.
朱颖  张弛 《英语广场》2020,(5):8-11
石黑一雄的小说《长日留痕》塑造了一位追寻"身份"和"尊严"的英国管家——史蒂文斯。彼时,美国的崛起、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苏伊士危机等使英国在帝国权势机构里建立的身份认同受到原殖民地人民的质疑,英国国民身份也随之被他者化。本文拟从后殖民理论中的他者概念切入,结合拉康的镜像理论,对史蒂文斯的他者形象进行分析,揭示帝国主义日渐式微下英国国民的感伤和怀旧情绪。  相似文献   

6.
《长日留痕》对英国的乡村和男管家进行书写,具有很强的"英国性"。主人公史蒂文斯将自我束缚于"英式尊严"和"管家事业"的盲目追求中,过度节制情感,痛失亲情和爱情。  相似文献   

7.
石黑一雄的代表作《长日留痕》的叙事形态是以老管家史蒂文斯的独白展开的,但在这个主观视角的叙事中却蕴含着深刻的对话性因素.小说中的主要人物肯顿小姐和达林顿勋爵以内视角的方式与史蒂文斯的“独白”形成对话,小说通过他们和史蒂文斯之间不同生活方式、不同价值立场的对比展现了作家对生命悖谬性的终极思考.  相似文献   

8.
马伏里奥是莎士比亚《第十二夜》中不可忽视的一个角色。从雅克·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来看,马伏里奥对自我定位不够准确,将真实自我与信件描绘的理想自我统一起来,在自己和他人制造的幻象之镜里误认了自己的身份。剧中如奥丽维娅、玛利娅、信件这样的他者,误导了马伏里奥对自我的准确定位,使其自我产生"主体异化"的现象。他既对自己在奥丽维娅府中的身份定位缺乏清醒认知,又无法识破他人的诡计,稳固自己的管家职位,提升自己在府中的权威,因而导致其试图建构自我形象的失败。  相似文献   

9.
《美食祈祷恋爱》作为美国女作家伊丽莎白·吉尔伯特的传记体小说,记录了吉尔伯特离婚后一年内先后去往意大利、印度、巴厘岛寻找自我的旅途故事,吉尔伯特旅行的过程不断反映出其自我意识觉醒的程度。借助文本细读,吉尔伯特旅行过程中的所思所历,逐渐打破婚姻的枷锁,精神世界的解放,改变了自我的生存方式,女性意识觉醒,建构出自我主体身份。曾因为婚姻失败而感到迷茫的吉尔伯特,在旅行途中通过进食、冥想与恋爱不断取悦自己。基于自身体验,诉诸于旅行写作的她将自己独特的女性感受放在中心位置,获得了掌握情绪的方法,在不断愉悦自我的过程中重构自身。  相似文献   

10.
小说《长日留痕》主人公史蒂文斯展现出相互矛盾的性格倾向:对职业生活忘我投入,对个人生活十分漠视;对贵族极尽谦卑,对下属趾高气扬;职场上对下层人士冷若冰霜,退体后对陌生人彬彬有礼.小说的主题也尽显相互对立:个人的得与失,昔日的荣光与今日的虚无,达林顿府昔日的荣耀与今日的落魄,大英帝国昔日的繁荣昌盛与今日的式微衰败.从二元对立视角分析小说人物性格与主题,也是探究主人公史蒂文斯悲剧命运成因的有效视角.  相似文献   

11.
石黑一雄的小说《长日留痕》中塑造了管家史蒂文斯的形象。小说通过主人公史蒂文斯对往事的追忆塑造了一位具有狂热工作热情而性格乖戾缺乏温情的悲剧人物形象。史蒂文斯的形象既表现了对帝国没落的反思,又展示人性的阴影,同时也是对人的精神家园的一追溯,史蒂文斯的形象也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2.
自我意识是通过他者中介而展开的自我反思和自我确定,其结构蕴含一个天然的反思环路,而核心则是将自身当作他者、当作对象进行反思。该反思环路常被遮蔽,使我们难以推开自身,进入反思自我、认识自我、实现自我的结构运动中。现实中的挫败,在其正面意义上,能够使人较为容易地进入自我意识的反思结构。通过自我反思、自我选择、自我奋斗实现理想与现实的一致并获取他人的承认,这构成了自我确定的理想结局。新娘选拔和身份泄露所招致的两次重大挫败,为木兰提供了反思自身、认清自我的契机。选亲失败后的首次反思让木兰发现了现实自我的他者性,而身份泄露后的二次反思则让她明确了真实自我的"中心性"。因此木兰对理想与现实的裂缝有了清醒的认识,进而能够从他者回归,倾听心声,以其特有的方式建构性别身份、追求自我实现,从而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挫败与成功不断转化、不断前行的自我确定之路。这既昭示了女性选择自己人生之路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也突显了美国不同的文化传统。影片对自我的结构性反思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中国木兰自我意识的不足,利于我们反观自身。  相似文献   

13.
小说《长日留痕》刻画了一位近乎"完美"却充满悲剧色彩的英国管家—史蒂文斯。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三个方面构成:即本我、自我、超我,人格中的三个层次相互交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本文从弗洛伊德三重人格理论视角,通过分析斯蒂文斯的本我,自我,超我三者失衡的状态,从而揭示其悲剧命运的成因。  相似文献   

14.
自我的认知与他者的建构是形塑主体性形成过程中的两股重要力量。在全球化的语境中重新认识中国的比较教育不能陷于对自身特殊性的探寻,而是要通过关于他者的知识形成重新创作自身的知识,并且谋求如何在这场全球化的文化博弈中使自己的文化处于最有利位置。  相似文献   

15.
小说《麦田里的守望》写的是一个第三次被学校开除的少年霍尔顿,因不敢贸然回家,而在纽约城游荡的一天两夜。他的这一次不愉快的旅行,实际上是一次拒绝现代社会的堕落、虚伪和冷酷,寻求精神家园的“精神之旅”。不同于古希腊尤利西斯的在漂泊中寻求回归家园之路,霍尔顿这个现代尤利西斯,因为与这个世界的格格不入而无处可归。他无法守望自己的理想,也无处可以逃避现实,只能放弃自己的精神追求而回归世俗生活。  相似文献   

16.
巴赫金的躯体理论在价值层面上凸显躯体(主体)的存在,其逻辑起点是"我与他者"对躯体的建构关系。《可以吃的女人》中的女主角玛丽安与未婚夫彼得的关系体现了巴赫金把人的躯体分为内在躯体和外在躯体的观点。玛丽安努力寻求"他者"与"我"和谐统一以构建"我"的完整躯体,表征了自我躯体的构建无法离开他者之爱,反之亦然。玛丽安寻求构建完整的躯体的历程体现了寻求自我存在价值的历程,折射出巴赫金的躯体理论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这是一本有关自我探索和旅行的书籍,幽默风趣,可读性强,伊丽莎白·吉尔伯特叙述了自己历时一年,去三个国家旅游找回自我的故事。30几岁时,吉尔伯特经历了一场痛苦而拖沓的离婚闹剧,期间,她觉得自己需要一些精神上的回归和寻求。卖掉财产后,她去了三个迥异的国家:意大利、印度和印尼。每一站都代表了她寻求自我的不同主题。  相似文献   

18.
职业咨询中的几种理论模型简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人格与环境类型理论人格与环境类型理论是霍兰(Holland)于1959年提出的。他认为人格大致可分为六种不同的类型: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传统型。环境和人格一样,也可分为这六种类型。人寻求的是能发挥自己知识技能,并展示自身态度与价值、与自己  相似文献   

19.
无限追踪     
<正>苏醒的管家某富豪家遭窃,看守豪宅的管家失踪。一天后,人们才从漆黑的地窖里找到刚刚苏醒的管家。管家看了一下自己手腕上戴着的手表说:“刚才我到地窖里拿东西,后脑勺突然被什么东西重重地击打了一下,我立马就晕过去了。”管家把一天前发生的事说成是刚才,他这是为了推脱看家不力的责任吗?  相似文献   

20.
国家形象是指人们对于一个国家的总体印象,它既是政治、经济、军事等国家硬实力的体现,同样也是文化、艺术等国家软实力的呈现。电影作为一种现代综合艺术形式,在塑造国家形象、传播国家形象上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电影创作与国家形象的"自我"与"他者化"构建之间的关系是密切的,电影构建国家形象应当注意三个问题,一是以"自我"构建为主体,二是从"他者化"中寻求自身的完善,三是强化民族心灵史与社会生活史的共同参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