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假期里偶读一本书,名曰《愤青时代》,书的文笔好坏、情节精彩与否另当别论,书中讲述的几个故事却让我不得不牺牲掉自己的好脾气,着实地愤怒了一回。“愤青”,据我所知就是“愤怒青年”的意思。我今年16岁,按年龄应该达到了青年的标准。我景仰鲁迅先生,也乐意去做个“愤青”。我认为人既然活着,就应该像大侠郭靖那样去竭尽一生地“为国为民”,做一个有益国家的人,对目光所及的形形色色的丑与恶,也应该敢于“横眉冷对”,哪怕招致“千夫所指”。但是有些“愤青”我无法理解。《愤》封皮上的宣传语写着“韩寒出道的年龄+周星驰的无厘头大话+王小…  相似文献   

2.
声音     
《今日教育》2009,(5):5-5
我觉得这个时代是需要真正的“愤青”的。所谓“愤青”就是对周围不合理的现象有悲天悯人的情怀,我相信年轻人的愤怒能改变世界,应该把这种愤怒转化为实质的力量。  相似文献   

3.
强仁 《中学生电脑》2009,(9):48-49,50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愤怒青年.简称愤青.原本是鲁迅先生发明的词儿.用来形容对社会现实心怀不满的愣头青。愤青本来是一支健康向上的力量.推动社会进步.功莫大焉。所以说“江山代有愤青出,各领风骚数十年”嘛。可惜的是.后来人们把在网上到处拍板砖的也归人了愤青一途.甚至还整出了一个“粪青”的诨号,实在有失忠厚之旨。  相似文献   

4.
愤青者说     
我是一个愤青。我以为这句话很普通,就像人们常说的“我是一个女人”“我是一个领导”一样,因此我的语气显得非常平淡且自然。然而我却看到有人作出非常惊讶的表情,仿佛我是一个异类。所幸,这个年代愤青已经不多了,否则,准会有人指责我凑热闹瞎起哄了。噢,差点忘了补充一点,也许还有人弄不懂愤青为何物。所谓愤青者,顾名思义,愤怒青年也。之所以选择这样一种归宿,乃是因我个人感情与价值取向,与旁人与国家无关,与社会有一点点联系。愤怒于我而言,是一种爱好,是一种意境,是一种氛围,是一种追求。这个社会不太干净,总有一些令人难以理解的东西…  相似文献   

5.
笔者分析杜甫一生不得意,本人认为其原因之一就是他思想中的"愤青"因素。愤青,指愤怒的青年,出发点是爱国的,但爱国的思想中却知行结合不够,政治意识不开阔,不能做生活的强者。这样就被人诟病为不成熟的爱国——愤青,思想中的愤青因素使得杜甫蹉跎失意,悲剧一生。  相似文献   

6.
愤老     
《初中生》2011,(31):18
指愤怒老人,相对于"愤青"(即愤怒青年)而言,一个新鲜词汇。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流行且批量生产着的是"愤青",老人们则普遍遵循着"罗素箴言"——老人应该是入海处的河流,恬淡、飘逸,磨灭尖锐,自然也不必对周遭的邪恶和人的困境太在意。对于大多数沉默的人来  相似文献   

7.
把“愤青”从一个概念还原为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并说服他们接受采访,并非易事。但不真正走近这些“愤怒”的人们,又怎能探究他们究竟是怎样一群人呢?  相似文献   

8.
小资的愤怒憋在心里,90%是自找的 愤青的愤怒写在脸上,90%是伪装的 朋克不知道什么叫愤怒,整天被人骂装丫挺  相似文献   

9.
英国小说家约翰·韦恩被认为是"愤怒的青年"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往往被标上"愤青"的标签。《救生员》是其短篇小说代表作。该作品通过对主人公的物化比喻、对比手法的使用以及未加明示的结尾,向读者展示了彷徨于理想和现实之间的青年一代,反映了青年一代彷徨无助的心路历程,表达了作者自己对青年问题的关怀和忧虑,与"愤青"作品有着明显的不同。  相似文献   

10.
约翰·奥斯本《愤怒的回顾》开创了二战后英国戏剧创作的新领域。奥斯本笔下的吉米·波特成为“愤怒的青年”的典型代表,吉米式的“愤怒”反映了战后一代年青人的共同心声。该文从主人公的个性特质和成长环境两个微观层面来探索吉米“愤怒”的根源,揭示其愤怒的必然性和普遍性。  相似文献   

11.
2012年的“钓鱼岛事件”,让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国人的愤怒。大陆保钓人士冯锦华说:“如果一个国家的青年不会愤怒,国家就没希望了。”是的,在面对不公不义的时候,我们需要用愤怒来表达态度和立场。  相似文献   

12.
愤童     
“愤青”的“愤”指愤世嫉俗,叫他走东他走西,叫他打狗他撵鸡,对一切都持怀疑态度。“青”,是青年,多指70年代落地的,80年代的就叫“愤少”,俺们90年代的就叫“愤童”了。我们班的“愤童”并不干瘦,说起话来并没有把唾沫喷到人脸上,也不会在作文里大骂:“红嘴唇的娼妇!”但是……他是愤怒着的。“愤童”是童星星,他肥到痴肥的境界,体育课上,每每看到他摇摇摆摆地出现在卷起的尘土最后面时,我们总要对他的卖力“演出”指指点点。我夸他:“你可真是艰苦朴素,连裤子都是自己家做的。”他翻了翻眼睛,似乎没听见,走了。我恍然…  相似文献   

13.
"愤青"英语简称GTK,即"愤怒青年",这个称呼早在1970年就已出现,现在也是网络语言中的专有词汇。当下网络空间上对于"愤青"有三种解读。第一种是原始的"惯青",他们有激情,有想法,不满现实,富于批判精神和理想主义色彩,但也往往显得脱离实际,好高骛远,言论胜于行动;第二种是"奋青",顾名思义"奋斗之青年也",这类人不仅有理想,有责任感,而且脚踏实地,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奋斗进取;第三种是"粪青",也就是"粪土之青年",这种人拿无知当个性,以谩骂取代思索,一无所长却又鄙视一切,并用扭曲晦暗的心理解读社会。  相似文献   

14.
《记念刘和珍君》是“三一八”事件后,鲁迅先生为悼念在游行中遭段祺瑞执政府卫队杀害的青年而写的文章。文章给人的深刻印象是文字问流露出的强烈情感——“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正是在这种“出离愤怒”的情感澎湃中,  相似文献   

15.
渐行渐远     
苏传明 《师道》2006,(9):61-61
巴金:大师远行精神常青巴老,“五四”时代的最后一位大师。诗人邵燕祥说,巴金就是那个时代的“愤青”,现在的孩子衣食无忧,怎么能理解那时的愤怒。景行行止,高山仰止;大师仁德,彪炳千秋。大师说:“我快要到生命的尽头了,我不愿意空着手离开人世,我要写,我决不停止我的笔,让它点  相似文献   

16.
照片上的侯少蒙歪斜着头,酷酷的,而且一脸不屑,看起来很“愤青”。当然,“愤青”这个关键词来自他的获奖作品《当愤青走过戏台》。这篇文章把“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这样一个深刻的命题放到戏台上来演绎,“构思奇巧,效果奇佳”(语出《江南》杂志主编袁敏)。主人公狗子是一个小流氓般的愤青,他张扬、偏激,但反叛的  相似文献   

17.
《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运用了曲笔的表达手法。在回避和不说中表达沉默的愤怒和对逝者的追怀;有意的“忘记”体现了鲁迅作为长者的温厚和对青年的关爱;一个“不确”和五个“疑心”言简意丰,表达了对青年的尊重、理解、赞赏与期许,以及勇敢的自剖。  相似文献   

18.
刚开始写作借助生活比较多一些,一般都处在激奋的状态下,用批判的态度,好多作家都有过这个过程。有一个词叫"愤青"--愤怒的青年,他觉得已经掌握了世界,但其实他并未真正了解世界。当然如果他总借助生活来写作是写不长的,毕竟自身的生活是有限的,这时就要借助你的想象。如果想象借助不好,就特别容易陷入泥沼。一个好的文学作品一定会对这个世  相似文献   

19.
“愤怒的青年”们的小说继承了英国小说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它的发展与20世纪50年代的英国社会有着必然的联系。就其创作背景,对“愤怒的青年”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归纳出小说的创作风格。一,主人公们多为出生卑微的社会底层人物;二,主题都是反映战后英国的现实生活和道德问题。三,手法直叙平铺;语言质朴平实。  相似文献   

20.
巴金在《家》中成功地塑造了悲剧青年女性形象系列,愤怒的向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发出了“控诉”,警醒人们对传统文化意识的反省。同时,这些青年女性的遭遇和抗争,也昭示出树立独立、平等和人的觉醒的现代文化意识才是女性解放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