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济慈是英国著名诗人,其十四行诗《蝈蝈与蟋蟀》是英国十四行诗的佳作。本文通过与汉语中描写夏虫的诗歌进行对比剖析了这篇名作。  相似文献   

2.
《时代广场的蟋蟀》是美国著名儿童小说家乔治·塞尔登写的。这是一个有关蟋蟀、老鼠、猫之间友谊的故事,一个有关各种生命之间爱和关怀的故事。读了这本书,我觉得一只猫、一只老鼠和  相似文献   

3.
济慈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的优秀代表。他一生不懈而又执着地探求诗歌艺术,极其崇拜诗之美。他在其诗作《秋颂》中运用视觉意象、抽象意象、触觉意象、味觉意象、听觉意象和动觉意象把抽象的秋描写成具体的、可感的、五彩缤纷的、音乐般的秋,达到了他所追求的诗歌美。济慈对美的求索是他热爱生活、挚爱自然、珍惜生命和对自然对人生仔细观察和品味的结晶。诗人对美的求索旨在鞭打丑恶、黑暗的现实,也是他在短暂而又痛苦的人生中对美的向往和呼唤。  相似文献   

4.
读自然和谐     
“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白乐天的千古名句,耳熟能详。“白浪”、“青天”之上,可见点点大雁自由飞翔。这是自然的和谐。“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相似文献   

5.
约翰·济慈这位英年早逝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在他短短的五年创作丰期里,留下了许多不朽的篇章,在艺术上对后代的英国诗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短诗中最重要的是十四行诗和颂体诗,而在六首颂体诗中,《秋颂》是最著名的一首,不少批评家认为它是济慈的颂诗中最完美的。这首诗歌歌颂了秋季的温暖和丰硕。诗人通过一系列栩栩如生的意象,使读者身临其境,直接感受到声、色、形诸方面的美,获得深刻的美感,诗人没有把自己的感受用叙述的方法强加给读者,而是通过形象由读者去体会,去感受,以景传情,以情动人,是一篇景中寓情的杰作。  相似文献   

6.
日本作家德富芦花的《自然与人生》是一个薄薄的小册子,结集了十九世纪末作者发表的一些零星散文。文章都很短,但由它们所折射出的作者那纯净而虔诚的质朴心灵,总令我为之深深动容。  相似文献   

7.
《贵州教育》2010,(21):F0004-F0004
  相似文献   

8.
这期我选的是形式多样的读后感,你平时看完书后有没有也写下一些感想呢?拿来和这里的习作比一比吧!  相似文献   

9.
约翰·济慈(1795—1821)是英国伟大的积极浪漫主义诗人。他出生于一个贫苦的旅店马房主的家庭。不满十五岁,父母相继去世。出于对家庭的责任和谋生的需要,他放弃学业,给一位外科医生当了五年学徒;满师两年后,拿到了外科医生证书,可是他却宣布放弃医生职业,而去专心从事他所热爱的诗歌创作了。1817年,他的第一部诗集《诗灵》出版了,第二年他又发表了长篇叙事诗《安狄米恩》。1819年,也是他从事诗歌创作的第三年,是他诗歌才能真正成熟的一年和创作活动最活跃、最重要的一年。在这一年里,他创作了所有使他  相似文献   

10.
<正>10月、11月书单:《孩子们的诗》《孩子们的诗》精选七十多首3-13岁小朋友写的诗,诗歌表达自然而直接,富有天马行空的想象。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小朋友们,你们还记得我们读过的诗歌《一株紫丁香》吗?在小诗人的想象下,诗歌里的紫丁香像活了一样,枝叶与风的共鸣是她的歌声,  相似文献   

11.
读阮籍是在多年前开始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他的认识也在深化。我曾对他的个性不大欣赏,我喜欢刚烈的人物,比如阮籍身边的嵇康。我太喜欢他身旁的嵇康了,以致老拿嵇康的优点去比他的缺点,殊不知这“缺点”正是他的特点,正是最正常不过的人性,且是人性优点的另一面。  相似文献   

12.
《我与地坛》中描写了地坛的荒芜,以及荒芜地坛之中斑斓的生命,更以及在荒芜地坛之中、斑斓生命之上、史铁生在痛苦之中由人的意志战胜厄运的自由选择。这样三重内容依次向读者展示自然之美的三重境界,即荒芜之美、生命之美、自由之美。这三重层层递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自然生命进程,是自然之美所在。  相似文献   

13.
这是一首80年代末期出现的诗歌。当我们在今天再回首80年代,这首诗歌是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阅读经验的:——与80年代人们的躁动不安相对,它显得那样的宁静、自然,既远离了所谓的先锋或者实验,又与当时的农业诗有着迥然别样的趣味。——陈超曾在一篇评论中说,大解的诗歌有着“自然与生命,历史与现实,文化与人性的深度综合”(见《诗歌》,大解著,花山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我觉得这对大解的诗歌而言,是非常准确而深刻的。尤其是对于这首《淡泊》。宁静、超然,似乎放弃了尘俗,又无处不散发着一种人类亘古以来积淀的文化意蕴。 “淡淡地泊着 这一片房子/宛如水边的青萍 年年绿得好看”,——这是第一节的开头两行。“淡泊”一词本来是指淡薄名利清心寡欲,但大解一开始就把这个词的意义进行了拆解和重构。拆解的是题旨,使读者对传统的语言意义产生转向,重构的则仍是对“淡泊”一词的传统意义的恢复——但经过了诗人灵魂的过滤:我的故乡淡淡地“泊”着,宛如水边的青萍年年绿得好看,难道这不也是一种“淡泊”的境界吗?这其中我们仍旧可以读  相似文献   

14.
英国诗人济慈的自然抒情诗以“大地的诗永远不死”的鸣唱,表达了诗人顽强的生命意识,这种生命意识与热爱自然的思想相互交织,体现在诗人对美的不懈追求之中,生命、自然和美也是济慈在自然抒情诗中所表现的基本主题。  相似文献   

15.
[经典简介]蟋蟀柴斯特从没想过离开康涅狄格州乡下的草场,可它却因贪吃跳进了一个野餐篮,被带到纽约最繁华的地方——时代广场的地铁站。在人情冷漠的纽约,幸运的柴斯特遇到了聪明又略带市侩的塔克老鼠和忠诚、憨厚的亨利猫,还遇到了爱它的主人——  相似文献   

16.
17.
孙群力 《现代语文》2006,(4):110-112
王尚老师和西渡先生主编的《现代语》(初中读本)是一本编写极其严谨、选相当精当、点评非常到位的好书。它的读对象是初中生,但作为一个有着十多年教龄的高中语老师的我,每次捧读,还会兴意盎然,幽思不倦。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编时时都在引导着读走入纯净的语世界,激励着读探求汉语言曼妙的灵魂内核。在此,我就初一(上)第二单元“叫醒你的耳朵”中的《济慈〈蝈蝈与蟋蟀〉译三种》进行对比赏读,并期望自己能借此找寻到中国现代诗的灵魂。  相似文献   

18.
清华简《耆夜》所引《蟋蟀》和《唐风·蟋蟀》关系密切:从诗歌文本内容来看,诗歌用字相似度高,难以排除两者的"血缘关系";诗歌创作时间、地点方面,清华简《蟋蟀》产生于武王克商前期的先周国,《唐风·蟋蟀》作于西周后期的诸侯国;诗旨方面,清华简本《蟋蟀》有戒惧、互相劝勉之意,《唐风·蟋蟀》则注重诗歌的乐音节奏,思想主题模糊化。  相似文献   

19.
少小,家父教诵《易经》,如雾弥黄山,三步之外不辨蹊径,两眼唯茫茫;而立,家父教授《易经》,似临黄海天都,烟云松涛,知其峰高,可以望而莫能及;不惑,与家父共研《易经》,如晴日凌天都,唯叹蔚然独秀,忘乎来路险远;知命,独自灯下再读《易经》,遂生“一览众山小”之叹!信矣夫,巍巍乎《易经》,悠悠乎《易经》!难怪孔子有“三绝”之勤.此将读《易》心得,打油而札之,意在普及《易》学.  相似文献   

20.
嵇康爱琴.善琴,摹与他的文学与思想紧密相连。琴成了嵇康的心灵寄托,他把琴人格化、对象化,通过琴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对世俗统治的不满和对友人的深挚感情。嵇康不仅仅是弹琴.谱曲,还写了不少的琴诗,在那个特定的时代里,在嵇康特定的性格之下,他的琴声和琴诗必定是自己最真情自然的表述。在那个黑暗的时代,他最终以生命为代价,向人们展示出独特的人生风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